圣经里诗篇第 22 篇的题词是:
一声痛苦的呐喊和一首赞美之歌。为合唱团指挥所作;以艾耶列·哈沙哈为颂。这是大卫的诗。
圣经将诗篇 22 分为两部分。它既是痛苦的呼喊,也是赞美之歌。诗篇以对上帝的痛苦呼喊或抱怨开始(诗篇 22:1-21),但以对上帝压倒一切的正义的令人敬畏的宣告结束(诗篇 22:22-31)。在某些方面,这感觉像是两篇不同的诗篇,但诗篇 22 讲述了一个统一的故事,讲述了上帝如何将苦难,屈辱和失败的痛苦转化为赞美,惊奇和胜利的庆典。
诗篇 22 是为唱诗班指挥而写的——表明它是一首敬拜音乐。以色列人唱出它的呼喊和赞美,作为一首敬拜上帝的歌。大卫王是这首诗的作者。我们知道这一点,因为诗篇 22 的圣经题词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大卫的诗。
大卫(公元前 1040-970 年)是以色列受膏的君王。大卫受上帝膏立,代替得罪耶和华的扫罗(撒母耳记上 15-16)。受膏的希伯来语是弥赛亚一词的一种形式。这意味着大卫是一位弥赛亚君王。大卫被普遍认为是以色列最好的国王。耶和华赐福给他,他是一个合上帝心意的人(撒母耳记上 13:14)。
这并不意味着大卫是完美的,也不意味着他很容易成为国王或统治国家。他流亡多年,躲避扫罗王的嫉妒和致命愤怒(撒母耳记上 18:10-11,,,, 19:9-1020:121:1023:14-15)。他自己的儿子押沙龙领导了一场几乎成功的叛乱,推翻了大卫,迫使他逃离首都耶路撒冷(撒母耳记下 15)。
虽然我们立即感觉到诗篇 22 是大卫个人的(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第 1 节),并且可能是自传,但我们不确定大卫在其中指的是哪组具体情况。大卫一生中经历了无数考验,与许多不同的敌人打过许多仗——无论是在他成为国王之前还是之后。诗篇 22 中的几行可能指的是这些危险时刻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诗篇 22 也可能是大卫经历的多重危险以及上帝从这些危险中拯救大卫的综合体。
话虽如此,圣经中还是描述了大卫被敌人俘虏或至少与敌人生活在一起的事件。那是大卫与非利士人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撒母耳记上第 21 章描述了这一事件,大卫在诗篇第 56 篇中对此进行了反思,即“非利士人在迦特抓住大卫的时候,大卫写了一首诗,名为《米克坦》。”(诗篇第 56 篇,题注)
在被非利士人拘禁期间,大卫装疯卖傻,口吐白沫(撒母耳记上 21:12-13)。看来,这一精明举动救了他一命,因为非利士统治者亚吉王没有处死大卫(撒母耳记上 21:14-15)。大卫被关押在非利士人中间的原因之一是,他逃到非利士人控制的领土,以逃避正在寻索其命的扫罗王(撒母耳记上 21:10)。
诗篇 22 中有许多迹象表明,大卫可能从他被非利士人囚禁的经历中汲取了灵感。他一生中这段可怕而危险的事件是一段痛苦和上帝拯救的时期,与这首痛苦和赞美的诗篇相媲美。本评论将尝试记录我们遇到的这些可能的参考资料。
此外,大卫可能是在危险发生并且上帝拯救他之后才写下诗篇 22 篇。然而,大卫是以现在的视角来写这篇诗,仿佛他所描述的事件正在实际发生。如果是这样,那么它就是一种“重现的视角”。这种诗歌技巧让读者沉浸在诗篇作者的痛苦和绝望之中。
重温的视角有助于甚至诱导读者体验大卫的一些痛苦,就好像他们也经历过一样。当读者通过诗篇 22 间接体验大卫的痛苦时,他们也能够积极地追溯大卫在希望和庆祝即将到来的拯救时对上帝的信仰脚步。
诗篇 22 篇非常具体,是大卫的个人作品。但它的表达方式也非常宽泛,因此许多正在经历焦虑,孤立或绝望的人都能感同身受。最终,诗篇 22 篇具有启发性,因为它的祷告从描述诗人经历的困境发展到通过主获得拯救和胜利的希望和保证。它为我们在遇到困难或压力时应该选择的观点树立了榜样。
虽然诗篇 22 见证了大卫为侍奉上帝所忍受的一个或多个苦难,但它也投下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预兆,清楚地描述了弥赛亚耶稣后来在十字架上遭受的无数极其特殊的苦难(马太福音 27:33-50, 马可福音 15:22-38, 路加福音 23:33-46, 约翰福音 19:16-30)。正如诗篇将自己称为赞美之歌所表明的那样,主胜利地将弥赛亚王大卫从苦难的痛苦中解救出来。同样,主也将(并且现在已经)通过复活将弥赛亚从死亡中解救出来,让全世界为之惊讶和祝福。
NASB 没有翻译短语“在Aijeleth Hashshahar 之上”中的“Aijeleth Hashshahar ”一词。它的意思是“在晨鹿之上”。单从这个表达本身来看,它的含义并不明确。从上下文来看,它可能是一种音乐参考,告知原文读者,这段经文应该按照一首名为“晨鹿”的曲调来演唱。其他人则认为“晨鹿”可能是指弥赛亚。诗篇 22 是圣经中唯一一次出现“Aijeleth Hashshahar”这个表达。
诗篇 22 是一篇弥赛亚诗篇,其中预言了有关弥赛亚耶稣的重要预言——特别是关于他的受难,死亡和复活。马太福音明确引用了这首诗篇中的至少两个预言(诗篇 22:18, 马太福音 27:35;诗篇 22:1 和 马太福音 27:46),向他的犹太读者展示了耶稣所遭受的可怕死亡如何证明他曾经是弥赛亚,现在也是弥赛亚,正如经文所预言的那样。这反驳了那些声称耶稣没有资格成为弥赛亚的人。
《圣经说》对诗篇 22 的注释将首先集中于大卫诗篇的直接含义,然后看看它对耶稣的苦难,被钉十字架,复活和胜利的预言。
大卫诗篇 22:1-2 的直接含义
诗篇 22 以个人向上帝痛苦的呼喊开始: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 (第 1 节上)。
大卫在诗篇 22 的开篇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读者立刻陷入大卫痛苦的深渊。它让读者立刻重温大卫的痛苦。这首诗如此有说服力,以至于许多人把它当作一个字面上的事实——上帝真的抛弃了大卫。
尽管看上去上帝抛弃了大卫,但上帝并没有抛弃他。
诗篇 22:1 中翻译为“被遗弃”的希伯来语单词是עָזַב (H5800 — 发音为“aw-zab”) 的一种形式。它的意思是“抛弃”,“抛弃”,“拒绝”,“失败”或“抛弃”。被遗弃(“awzab”)是一个强调而鲜明的词。
耶和华通过他的仆人摩西向以色列人承诺,他“必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申命记 31:6),使用相同的词根“awzab”,表示“丢弃”。我们知道上帝并没有真正抛弃大卫,因为上帝没有违背他的任何承诺(民数记 23:19, 申命记 7:9, 约书亚记 21:45, 以赛亚书 40:8, 希伯来书 6:18):
“我一次以我的圣洁起誓;我不会对大卫撒谎。” (诗篇 89:35)
大卫后来在诗篇第 22 篇中写道上帝并没有抛弃他:
“因为他没有藐视或憎恶受苦之人的苦难;也没有向他掩面;但当他向他呼救时,他听到了。” (诗篇 22:24)
即使上帝实际上没有抛弃大卫,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卫没有感到被抛弃。大卫质疑上帝,因为他面临的可怕情况威胁着要压垮他。正如诗篇 22 稍后会指出的那样(以及撒母耳记上 22, 诗篇 22 可能描述的事件之一),这些情况包括:
经历如此可怕的境遇,即使是最忠实的上帝信徒也会觉得上帝抛弃了他们,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我们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失望。上帝的忠实信徒会带着这种感受和担忧,以及他们所处的艰难处境,向上帝祈祷。这正是大卫所做的。
诗人的问题是一个真诚而恭敬的请求,请上帝向他解释为什么他要遭受如此可怕的事情。这是向我的上帝提出的个人问题。为了强调,它被重复了一遍——我的上帝,我的上帝。
按照措辞,诗篇作者的问题似乎预设了上帝已经抛弃了他。但这个问题并没有接受这个假设作为既定事实。从诗篇后面的诗句来看,大卫并没有被当作指控或过错,将这一行为归咎于上帝,而是在寻求上帝的澄清或智慧,以便更好地理解他正在经历的可怕磨难。
在这首诗篇中,大卫似乎向上帝充分表达了他的感受,然后与上帝一起努力,感受到上帝对他仁慈的关怀,即使在巨大的困难中也是如此。
《雅各书》明确地教导了这种方法。
“我的弟兄们,你们遭遇各种试炼的时候,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忍耐也当有完全的结果,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所缺。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 ” (雅各书 1:2-5)
诗篇 22 的开篇亲自询问上帝,为什么祂允许诗人经历考验和痛苦。但在诗篇中,他没有责怪上帝或指责祂做错事。他的痛苦和疑问都是真实的,但诗人以应有的敬畏,尊重和信心向上帝询问(雅各书 1:6-8)。
虽然圣经谴责对上帝发牢骚或对他人说上帝的坏话,就像约伯的朋友那样(约伯记 42:7),但上帝并不希望他的子民在没有他的帮助的情况下默默忍受痛苦。相反,上帝邀请我们在痛苦和苦难中来到他面前,他会听到我们的抱怨(见雅各书 1:2-9)。虽然他可能无法消除考验或痛苦,但他承诺会慷慨地让我们以他(真实)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所面临的一切(雅各书 1:5)。这包括超越一切理解的平安(腓立比书 4:4-7)和我们灵魂的安息(马太福音 11:28-30)。
这句话“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 (第 1a 节)包含了本诗篇中许多个人指代中的前两个。
请注意大卫如何将上帝称为“我的上帝” 。他直接与上帝交谈,并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你”来称呼上帝。在诗篇 22:1-5 之间,诗人将用“你”来称呼上帝不少于八次。这表明这部分诗篇是诗人与上帝之间的私人对话。
开篇就触及了所谓的“邪恶问题”。
要了解更多关于邪恶问题的信息,请参阅 《圣经说》文章:“邪恶问题”。
我们可以以两个基本视角来看待邪恶问题。这两个视角分别是骄傲视角和谦卑视角。
“骄傲的姿态”认为所有事物都与“我”有关。骄傲是一种观点,即“我最了解,善恶的定义与我和我的愿望有关。”骄傲会为我们的行为辩护,责怪他人,并合理化我们的行为。
这种立场根据受苦者的有限意见来评判上帝。它擅自根据受苦者的观点做出裁决,而不考虑上帝的观点(现实)。傲慢的立场责怪他人。这种责怪的一部分是指责上帝是问题的一部分。虽然这种错误的观点很诱人——尤其是在痛苦的时刻或时期——但这种错误的观点与现实无关,也不会带来生命。
简单进行一下思维实验,就能看出有限人类的骄傲姿态与现实无关。如果地球上 80 亿人加上上帝都认为“我永远是对的”,那么从定义上讲,除了一个人以外,其他人都是错的(而事实上,所有人都是错的)。唯一能够始终正确的人是能够同时看到所有观点的人(上帝)。这会让上帝骄傲吗?一点也不,因为谦卑就是愿意看清现实的本来面目。
傲慢地解释邪恶问题,对上帝做出自吹自擂的断言,这种断言是理智的,不合理的,在逻辑上也是错误的。骄傲只会让那些既声称上帝是完美的,全能的,又指责上帝没有按照他们的期望行事的人陷入两难境地。
骄傲的观点所带来的明显困境根源于这样的观点:“我渴望的是善,因此至高无上的上帝有义务为我实现并给我我想要的东西。”
因此,骄傲自大的“邪恶问题”论证常常导致一种通常被称为无神论的形式,其内容如下:
“如果上帝真的是完美无缺,无所不能的,那么他就不会让这种可怕的事情发生。而由于这种可怕的事情发生了,这表明上帝并不存在。”
这实际上并不是无神论的立场,而是一种哲学上的发脾气,“如果上帝不按我说的做,那么我就会通过不相信他来惩罚他。”
从表面上看,善良的上帝会消灭邪恶这一傲慢的姿态似乎是一个令人信服的论据,尤其是对于那些身处苦难之中的人来说。但邪恶问题只是一个表面困境,而不是真正的困境。
对于邪恶问题的傲慢观点解决方案至少基于五个极其傲慢的假设:
简而言之,从骄傲的角度理解邪恶问题,就意味着将我们有限的视角置于上帝完美的智慧之上。或者用逻辑术语来说,所有这些逻辑错误都源于对上帝,善或恶的基本定义的错误预设。
上帝创造人类时,是按照自己的形象造的,这包括赋予人类做出道德选择的能力(创世记 1:26-27)。上帝赋予每个人做出三个基本选择的权力:信任谁,采取什么观点以及采取什么行动。圣经中的大部分内容都致力于引导人类采取正确的观点,这种观点让我们受益于上帝的视角,也就是现实;上帝可以同时看到所有的观点。
上帝将人类的选择引入世界,同时也带来了邪恶的可能性,因为任何背离上帝(美好)设计的选择都是邪恶的,上帝对人类的精心设计是:人类相互服务,和谐相处,也与上帝和他创造的自然世界和谐相处。
每个人每天所做的基本选择与亚当和夏娃所做的一样——善与恶的选择。善的选择就是选择爱他人,服务他人;这种选择会带来生命,联系和和谐。恶的选择就是选择剥削他人,榨取他人的利益,以满足我们的肉欲。恶的选择会导致剥削和暴力。
那么,既然人类的选择会导致邪恶,上帝为什么要引入选择呢?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显而易见的是,选择是真正的爱的必要条件。如果我们创造了一个娃娃,我们可以爱它,但娃娃不能爱我们,因为它没有道德选择。
真正的爱是,即使我们付出代价或不方便,我们仍会为他人的最大利益服务(约翰福音 15:13, 哥林多前书 13:4-8)。正是通过这种服务他人的爱,我们才能真正获得最大的满足(马太福音 16:24-25)。上帝对那些以爱服务他人的人的奖励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想象的一切(哥林多前书 2:9)。
上帝确实承诺会极大地奖励那些像耶稣一样放下自我去爱他人的人。耶稣承诺那些克服了害怕世界拒绝的诱惑的人(就像他一样),他会与他们分享他的奖励(罗马书 8:17b,启示录 3:21)。这是上帝从堕落的混乱中创造出来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美好,就像陶工用一堆泥土制作出一个美丽的器皿一样。
解决邪恶问题的第二种态度是谦卑的视角。谦卑就是愿意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接受现实。这包括这样一个事实:上帝是无所不知的创造者,他创造了万物,而我们是他设计的一部分。
因此,谦卑的立场通过追求上帝的视角来寻求智慧。当我们从上帝的角度看问题时,我们就看到了现实。这包括对正在遭受的任何邪恶的看法。诗篇 22 可以被视为带领读者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邪恶的情况,然后转向上帝的角度。这表明我们都经历过——我们天生倾向于从我们自己有限的视角看待事物——因为这是我们身体上感受和体验到的视角。采取谦卑视角的挑战在于,它需要超越我们自己的直接经验。
谦卑的立场承认人类的短视和有限的局限性。在诗篇 22 中,大卫采取了我们所有人都有的立场——提问者。在谦卑的立场上,提问者凭着信念假定“问题”来自对痛苦情况缺乏理解,智慧或正确的看法。
根据这种谦卑的立场,上帝(以他的智慧和仁慈)远非邪恶问题的一部分,而是解决该问题的唯一方法。诗篇 22 以人类经历痛苦和困难并向上帝表达的立场开始。我们可以推测这不仅是健康的,而且是恰当的,因为耶稣在十字架上说出了诗篇 22 中表达这种观点的话(马太福音 27:46)。
但诗篇 22 篇却让我们谦卑下来,认识到上帝掌控一切,任何邪恶都无法战胜他的仁慈。耶稣在十字架上说出了这些话,然后将他的灵魂交到了上帝的手中(马太福音 27:50)。然后上帝使他从死里复活。
诗篇 22 从一个质疑开始,然后引导我们谦卑地将我们的灵魂交托给上帝(现实)。
先知耶利米以谦卑的态度,完美地承认神的存在和神是谁,他写道:
“为什么任何活着的凡人,或任何男人,针对他的罪行提出投诉吗?让我们审视并探索我们的方式,让我们归向耶和华吧。” (耶利米哀歌 3:39-40)
这种对待苦难的谦卑(基于现实)态度会带来生命,智慧和一切美好的事物。
从整体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当大卫在诗篇 22 篇中向上帝诉说他内心的痛苦和忧虑时,他是以谦卑的态度行事的。他质疑上帝这一事实并不否定他以谦卑的态度接近上帝。
也许就像那位带着重病的孩子来到耶稣面前的父亲,他大喊:“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我。”(马可福音 9:24)大卫在艰难的环境中寻求对他的信仰的理解。或者大卫首先向上帝表达他的情感,寻求他的指引,并通过这种经历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雅各书 1:5)。
诗篇 22 开始于大卫困惑的痛苦之中。
他非常痛苦,不明白上帝为什么允许这种可怕的情况发生在他身上。他亲自问上帝为什么抛弃了他,为什么他似乎无法 他的祷告达到的程度。诗篇作者哀叹,感觉上帝遥不可及:
远离我的救赎 是我叹息的言语(1b 节)。
这种表达的意思是,他所期望的拯救结果与他为拯救而发出的呻吟相去甚远。诗人痛苦的现实与他从悲惨境遇中得到拯救的希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大卫在第 1 节中提出的问题正是出于对呻吟与拯救之间强烈感受到的差距。
他对上帝的疑问表达了诗人的感受,他祈求拯救的祷告徒劳无功。他表达了一种观点:要么上帝没有听到他们的祷告;要么上帝不打算以诗人希望的方式回答他们;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大卫重申他向上帝所做的绝望祈祷也是徒劳的。
我的神啊,我白日呼求,你不应允;到了晚上,我却不得安宁(第 2 节)。
大卫表现出谦卑的姿态,因为他在寻求上帝。但在这里,他表示,到目前为止,他的经历是找不到上帝的。诗人质问上帝,为什么他没有按照他希望上帝回应的方式回应。上帝的回应似乎是在他受苦时对他保持沉默和/或冷漠。
诗人表达了他的挫败感;他在清醒时(白天)向上帝祈祷,但感觉上帝没有回应他。诗人也在夜间向上帝呼喊,但他得不到休息或安慰。他疲惫不堪的恳求“夜间但我没有休息”似乎进一步表明,诗人因痛苦,忧虑或严重而迫在眉睫的危险而无法入睡。
如果诗篇 22 指的是大卫在非利士人中被流放时所面临的困境,当时他不得不假装疯狂才能活下来(如撒母耳记上 21 章所述),那么诗篇 22:1-2 中的问题和陈述对他来说就会很自然地产生疑惑或询问上帝。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我的呻吟之语离我的救赎很远。我的神啊,我白日呼求,你不应允;到了晚上,我却没有休息。
诗篇22:1-2作为弥赛亚的预言
从犹太人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在西方文化中相当于说“诗篇 22”。当耶稣说这些话时,我们可以合理地认为他引用了整本诗篇 22。
在十字架上受难的六个小时即将结束时,其中最后三个小时正是黑暗笼罩大地之时,“耶稣大声喊着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马太福音 27:46)。
耶稣弥赛亚喊出这些话时,他处于难以想象的痛苦之中。这句话所揭示的强烈情感,精神,心理和灵性痛苦太神秘,太深奥,我们无法完全理解。也许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耶稣所经受的是人类所能经历的最严重的痛苦。他的痛苦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经受的。他不仅死于残酷,还承担了全世界的罪孽(罗马书 6:18, 歌罗西书 2:14, 约翰一书 2:2)。
单独来看,这些话似乎表明了失败的呐喊。但耶稣的呐喊并非孤立存在;这暗示了整篇诗篇 22 的胜利。然而,在说出这句话时,耶稣绝望的呼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马太福音 27:46)同时代表了四件事。
1.感叹作为痛苦的表达
弥赛亚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他因与天父之间永远享有的友谊破裂而痛苦不堪地大喊。马太福音表明,在三个小时的黑暗结束时,耶稣喊道:“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 (马太福音 27:45-46)。这种可怕的黑暗通常被理解为是天父的儿子承受的愤怒的象征,当时耶稣为我们承担了世人的罪孽(哥林多后书 5:21)。
大自然本身也为这种可怕的疏远而颤抖。当创造宇宙的永恒而根本的关系——三位一体的神性——一度破裂,上帝(矛盾的是)被抛弃时,太阳怎么能照耀呢?
永恒以来,圣子第一次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圣父上帝失去了和谐的团契。神性中牢不可破的团契纽带被切断,以便人类可以与上帝结合在一起(罗马书 6:18)。
正是在神圣关系的不和谐破裂中,耶稣尖叫道: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耶稣说这话时引用了诗篇第22篇,这首诗预言了耶稣将要说的话。
耶稣的哀叹——“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马太福音 27:46, 马可福音 15:34)——揭示了黑暗笼罩大地三个小时的象征意义(路加福音 23:44),这是一种极度孤独和绝望的体验。对耶稣来说,这是一段极度恐惧的时期。
耶稣的表情是对这种存在痛苦的回应。“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马太福音 27:46, 15:34)是一个令人沮丧的问题。而且没有立即的答案。耶稣的呼喊揭示了他在十字架上被上帝暂时抛弃时所感受到的深刻的孤独和空虚。
当上帝背对着他时,耶稣很可能感到自己被打败了。
以赛亚书 49 章的弥赛亚仆人之歌暗示了这一点,主的仆人(弥赛亚)对主说:“我劳碌是徒然,我竭尽全力却毫无意义”(以赛亚书 49:4)。事实上,诗篇 22 章第 11 节也暗示了这一点:
“不要远离我,因为麻烦临近了;因为无人能帮助。” (诗篇 22:11)
这种徒劳感可能会加剧耶稣所遭受的孤独,孤立,荒凉和生存的痛苦。
或许更简洁地说,耶稣绝望地问道:“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马太福音 27:46, 15:34),是为了回应令人不安的精神死亡混乱。
死亡是分离。当我们想到死亡时,我们会想到一个人的灵魂与肉体分离。当这种死亡发生时,我们这些留下来的人再也无法与死去的人互动;他们的身体只是一个空容器。
但精神死亡并不是人的物质身体与非物质精神之间的分离。当我们的灵魂与上帝分离——与生命本身分离时,精神死亡就来临了。这就是为什么圣经将罪的后果或代价描述为死亡(创世记 2:16-17, 罗马书 6:23, 雅各书 1:15),因为罪使我们与上帝分离。罪使我们与上帝的(良好)设计分离,上帝设计我们与上帝,自然和地球上的其他人和谐相处。
耶稣似乎已经死在了十字架上——这个词的两个意义上。也就是说,耶稣在十字架上遭受了精神上的死亡(代表全人类),他在十字架上遭受了肉体的死亡。当他与父分离并承担了世人的罪孽时,他遭受了精神上的死亡(罗马书 6:18, 歌罗西书 2:14)。然后,当他抛弃了自己的灵魂时,他遭受了肉体的死亡。
像第一个亚当一样,耶稣似乎首先遭受了精神死亡,然后遭受了肉体死亡。
亚当犯罪后遭受了精神上的死亡,他躲避上帝就是明证(创世记 3:7-8)。亚当被逐出伊甸园,与上帝对人类的(良好)设计隔绝,上帝设计人类肉体上永远不会死亡,亚当再也不能吃生命之树的果实(创世记 3:22-24)。亚当显然也被逐出伊甸园,与上帝亲密无间(创世记 3:8, 23-24)。
亚当犯罪的那天还发生了其他死亡事件。他与上帝的关系破裂了,因为他责怪上帝(创世记 3:12)。他与夏娃的关系也破裂了,因为他也责怪她(创世记 3:12)。由于亚当没有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可以推断他遭受了内心与现实的分离。亚当也死了,但时间要晚得多(创世记 5:5)。
从被捕到被钉十字架,耶稣似乎同时经历了多种形式的分离(死亡)。据推测,他在十字架上经历了三个小时的黑暗——当他承担了世人的罪孽时,经历了精神上的死亡(与上帝的分离)。耶稣被上帝抛弃,因为“他在十字架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彼得前书 2:24)。当他被自己的人民拒绝时(约翰福音 18:40, 19:15),他遭受了与人的分离,被嘲笑和嘲弄(马太福音 27:43)。他遭受了与门徒的分离,他们抛弃了他(马太福音 26:56)。
当耶稣放弃他的灵魂时,他也在十字架上遭受了肉体的死亡(马太福音 27:50;路加福音 23:46)。
但与第一个亚当不同,耶稣不是因自己的罪而遭受灵性死亡。相反,耶稣遭受灵性死亡是因为尽管“他不知罪”,但他“替我们成为罪”(哥林多后书 5:21)。
耶稣在十字架上经历了许多次死亡,包括精神死亡和肉体死亡。父神为了我们而压碎了耶稣(以赛亚书 53:10a,腓立比书 2:8, 希伯来书 10:9)。这发生在他在黑暗中承担世人的罪孽时。
假设黑暗代表耶稣承担世人罪孽的时间,耶稣在精神上死亡了三个小时(马太福音 27:45, 马可福音 15:33, 路加福音 23:44-45)。耶稣是肉体上牺牲生命的那一位(约翰福音 10:17-18)。当耶稣“大声喊叫,断了气”时(路加福音 23:46),这发生了。耶稣在肉体上死亡了三天(马太福音 17:23, 马可福音 9:31, 路加福音 24:7, 哥林多前书 15:4)。
上帝被自己的门徒出卖和拒绝(马太福音 26:46-50; 26:69-74),被自己的人民拒绝(马太福音 27:22, 27:25,约翰福音 1:11, 19:15),在十字架上背弃了他的弥赛亚。完美的儿子与他父亲完美的爱分离。矛盾的是,上帝被上帝抛弃了。这样做是为了将人类嫁接进来(以弗所书 1:22-23)。
这种精神上的分离(死亡)所造成的精神痛苦是巨大的。尽管耶稣清楚地了解他的使命(马太福音 20:18-19),并且他出于对父神的服从而心甘情愿地背起十字架(马太福音 16:24, 路加福音 23:39, 希伯来书 12:2),但这并没有消除经历精神死亡所带来的情感痛苦和存在痛苦。
2.耶稣的感叹是谦卑信仰的表达
就像他的祖先大卫谦卑地呼喊以寻求理解一样,耶稣也以谦卑的姿态呼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马太福音27:46, 马可福音15:34, 诗篇22:1)。
尽管耶稣是神,但他作为人也忍受着苦难。耶稣没有依靠他的神性来克服苦难——他“倒空”自己,并“谦卑”自己(腓立比书 2:6-8)。他谦卑自己,愿意服从他父的旨意(腓立比书 2:8, 希伯来书 5:8, 10:9)。
如果我们认为整篇诗篇 22 都是关于弥赛亚的,正如耶稣在诗篇 22 的第一句中所言,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耶稣克服苦难的方式与我们克服苦难的方式相同——通过信仰。耶稣在十字架上行走着诗篇 22 中所表达的信仰之旅。
这就是为什么耶稣被称为“信心创始成终的人”(希伯来书 12:2)。正如大卫因受苦而困惑,耶稣也因十字架的折磨和在黑暗中被父抛弃而困惑。然而他坚持了下来。
通过诗篇22篇中的信仰之旅,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上帝之子在十字架上的问题——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 ——是他真实感受的表达,然后他立即试图通过他父亲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处境。
耶稣问“为什么?”不是失败的呼喊,也不是指责上帝不公正。相反,这是一次诚实的质问的开始,从未偏离对上帝善良的根本信仰。
3.耶稣的呼喊是赎罪的宣告
正如之前对这段关于大卫的注释中所解释的那样,诗篇 22:1 中翻译为“被遗弃”的希伯来语是עָזַב (H5800—发音为“aw-zab”) 的一种形式。它的意思是“留下”,“抛弃”,“拒绝”,“失败”或“抛弃”。被遗弃(“awzab”)是一个极其严厉的词。
与他的祖先大卫或任何其他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不同,耶稣实际上曾一度被上帝抛弃。大卫实际上并没有被上帝抛弃,因为上帝承诺永远不会抛弃他的子民(申命记 31:6)。
在耶稣担当世人的罪孽之前,上帝忽视了世人的罪孽(使徒行传 17:30)。同样,上帝耐心地将他的愤怒全部压在生者身上,“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得后书 3:9)。我们可以推断,那些拒绝接受上帝的恩典和罪孽宽恕的人将在来世永远被上帝抛弃,这是他们的选择(启示录 20:15)。但耶稣担当了全世界的罪孽,让所有相信的人都能获得永生(约翰福音 3:14-15, 歌罗西书 2:14, 约翰一书 2:2)。当他代替我们成为罪时,耶稣为我们承受了上帝抛弃的愤怒。
大卫所遭受的极大痛苦和境遇促使他向上帝祈求,祈求上帝帮助他。如果将整篇诗篇 22 视为弥赛亚之作,则表明耶稣在经历火一般的考验时也向上帝祈祷。
正是由于在十字架上经历父神之怒时,耶稣预感到自己将被上帝抛弃,所以他才在客西马尼园祈求这杯酒离开他(马太福音 26:39a)。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祈求父神不要离开,抛弃,拒绝或抛弃他。他祈求父神不要不将他从十字架的羞辱和痛苦中拯救出来。他寻求另一种方式。但他顺从了父神的方式。
其他人,包括他的门徒,都会逃跑或背叛耶稣。圣子祈祷天父不要“抛弃”他。但圣子耶稣在祈祷不要被天父抛弃时,也祈祷说:“但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马太福音 26:39b)。
父神并没有按照他儿子显然希望他回应的方式回应他的祷告。尽管他儿子迫切而又个人的愿望,父神还是抛弃了他:
“你掩面而去,我感到沮丧。” (诗篇 30:7b)
但耶和华却喜悦粉碎他,使他遭受痛苦。” (以赛亚书 53:10上)
“他……不爱惜自己的儿子。” (罗马书 8:32上)
“他使那不知罪的人成为罪。” (哥林多后书 5:21上)
当耶稣代替我们成为以色列和世人的罪孽时(哥林多后书 5:21),神对他的儿子发泄了极大的愤怒。申命记中的这段经文说明了“awzab”(抛弃)的用法:
“到那日,我的怒气必向他们发作,我必离弃(awzab)他们,掩面不顾他们。他们就被消灭,必有许多灾祸,患难临到他们……到那日,我必因他们所行的一切恶,掩面不顾他们。” (申命记 31:17-18)
耶和华在申命记中对以色列人说了这句话。人们可能会问,为什么上帝说他会抛弃以色列人,而他却在其他地方承诺永远不会抛弃他们。
要调和上帝永不抛弃以色列的承诺和祂预言的愤怒,第一种方法就是区分“抛弃”的两种不同应用。一种应用与以色列的接受有关,这是上帝永久,绝对和无条件给予的;上帝永远不会抛弃祂的子民,使他们不再是祂的宝贵财产。另一种应用与以色列与上帝的团契和认可有关——这是有条件的,取决于他们是否忠于他们在律法下与祂所立的约。当祂的子民放弃遵循祂的道路时,上帝就会放弃与祂的团契。
有关该主题的更详细解释,请参阅《圣经》对《申命记》31:14-23 的评论。
第二种与上帝永不抛弃以色列的承诺相符的方式是,这是弥赛亚的预言,在耶稣承担世人的罪孽时应验了。上帝无条件地接受所有相信的人,是因为耶稣付出了赎金,把我们从罪中救赎出来。上帝信守永不抛弃罪孽深重的以色列的承诺(申命记 31:6)的方式是,当弥赛亚耶稣为我们成为罪时,他抛弃了耶稣(哥林多后书 5:21)。上帝在十字架前许下永不抛弃以色列的承诺(申命记 31:6)。这个永不抛弃他子民的承诺已经扩展到所有相信他的人(约翰福音 3:16)。
两种对账方式有可能可以同时适用。
为了以色列和全世界,耶稣被上帝抛弃,就像从来没有人被抛弃一样;他承担了全世界的罪孽(歌罗西书 2:14)。
但天父拒绝他的儿子和他的请求是更好的计划的一部分,这个计划是为了拯救全人类。这个计划不仅是为了修复人与神之间的隔阂,也是为了恢复人类统治地球的原始设计(希伯来书 2:9-10)。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亡是神的羔羊,带走了世人的罪孽:
“如果他要以自己为赎罪祭,他将看见他的后代,祂必延长自己的寿命,耶和华所喜悦的事必在他手中亨通。” (以赛亚书 53:10b)
“却为我们众人舍了耶稣”(罗马书 8:32)。
“为我们,使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 (哥林多后书 5:21b)
耶稣,弥赛亚,上帝的独生子,被天父抛弃,在十字架上遭受痛苦和惨死。正是在这三个小时的黑暗中,耶稣为我们承担了罪孽。但耶稣不会永远被上帝抛弃。
弥赛亚耶稣在十字架上被父抛弃(并在精神上被杀害)的三个小时里,承受了上帝愤怒的冲击。但是,父对他的儿子的愤怒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他的儿子为我们成为罪(哥林多后书 5:21),然后就变成了巨大的恩惠:
“因为他的怒气不过是转眼之间,他的恩惠是一生一世;哭泣可能持续一整夜,但早晨必有欢呼声。” (诗篇 30:5)
通过他的被抛弃和被杀害,他实现了三件至善的事:
有趣的是,从弥赛亚的角度来看,诗篇 22 的前半部分(诗篇 22:1-21)描述了天父对圣子的拒绝,而诗篇的后半部分(诗篇 22:22-31)描述了通过神圣的抛弃而产生的永恒的祝福。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耶稣的死以及为什么你抛弃了我,因为它们与赎罪(掩盖)有关。
根据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耶稣哀叹“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 ”的时间是在“约在申初”时说的(马太福音 27:46, 马可福音 15:34)。这大约是下午 3:00。这很重要,因为耶稣不仅在说完这句话后不久就死了,而且这与每天下午的“Tamid 祭祀”的时间相吻合。
塔米德祭祀每天早上和下午在圣殿举行。它由几部分组成:一只无瑕疵的公羊羔;用来制作无酵饼的面粉和油混合物;葡萄酒;以及香。这种祭祀象征着上帝与以色列人民之间的永久契约。
每天两次献祭,以显示上帝与人的关系是持续的,坚定的。塔米德祭祀是作为赎罪祭而献上的——特别是为无意犯下的罪孽(路加福音 23:34)。希伯来书提到塔米德祭祀时说:“凡祭司天天站着侍奉,一次又一次地献上同样的祭品。”“赎罪”的意思是“掩盖”。每日的献祭暂时掩盖了罪孽。但耶稣的献祭是一次性的(希伯来书 9:12),永远掩盖了所有的罪孽。
耶稣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翰福音 1:29),他不仅是为我们牺牲的“逾越节羔羊”(哥林多前书 5:7),他也是我们的泰米德祭品。耶稣的身体和血是一次性使我们成圣的祭品(希伯来书 9:25-26; 10:9-11)。
耶稣的呼喊和死亡与圣殿每日的赎罪祭同时发生,这一象征意义表明他是我们永恒契约的赎罪祭,要洗去所有信徒的一切罪孽(约翰福音 3:14-16)。
4.耶稣的感叹是对诗篇第 22 篇中许多弥赛亚预言实现的暗示
在十字架上,耶稣直接引用了诗篇22的第一句: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 (第1上节)。
在犹太文化中,引用诗篇的第一行是一种命名或呼唤整篇诗篇的方式——包括其中预言的弥赛亚的辩护,胜利和赞美(诗篇 22.21-31)。从犹太人的角度来看,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这句话在西方文化中相当于说“诗篇 22”。因此,当耶稣喊出这篇诗篇的第一行时,他是在强调整篇诗篇是如何与他作为弥赛亚有关。这既包括诗篇预言的苦难,也包括诗篇预言的胜利。这是耶稣表达诗篇 22 的全部内容实际上是关于他自己以及他来完成的弥赛亚工作的方式。
关于诗篇 22 篇预言实现的更完整列表,可以在《圣经说》一文中找到, 《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七句话——第二部分:令人沮丧的话语》。
我的呻吟之语离我的救赎很远(第 1b 节)。
诗篇 22:1 的第二行可能指的是耶稣生命最后时刻的多个时刻。
它可能是指耶稣迫切地请求天父拒绝他,他请求天父提供另一种方式,而不是在十字架上痛苦和屈辱地死去,来完成他拯救世界的使命。在客西马尼园,当耶稣痛苦得要死时(马太福音 26:38),他热切地祈祷:“父啊,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加福音 22:39)。
耶稣希望他的父为他得到的结果和他呻吟祈祷的愿望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和距离。
“我所叹息的话语远非我的救赎” (第 1b 节)这句话也可能是指耶稣在十字架上遭受的三个小时的黑暗和沉默。福音书并没有详细描述耶稣在十字架上第六个小时和第九个小时(约中午 12:00 至下午 3:00)之间发生的事情。他们大多说当时很黑(马太福音 27:45, 马可福音 15:33, 路加福音 23:44-45)。但似乎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上帝背弃了他的儿子,让他牺牲自己成为世人的罪孽。正是在这段时间里,父神抛弃了子神,因此耶稣大声哀叹: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
此外,如果事实确实如此,那么这首诗的下一节就阐述了当黑暗笼罩大地时耶稣可能经历的事情。
这节经文似乎表明耶稣在那可怕的三个小时里向他的父祈祷。上帝似乎也没有按照耶稣的迫切愿望给予他安慰或拯救。耶稣在白天(天黑之前)哭泣,上帝没有回应。耶稣在黑暗中(晚上)哭泣,但直到那一刻他都没有得到安慰。
若要从十字架的角度进一步了解耶稣那句问话——“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的含义,请参阅《圣经说》文章“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七句话——第二部分:令人沮丧的话语”。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询问圣经说
Ask The Bible Says
诗篇 22:1-2 含义
圣经里诗篇第 22 篇的题词是:
一声痛苦的呐喊和一首赞美之歌。
为合唱团指挥所作;以艾耶列·哈沙哈为颂。这是大卫的诗。
圣经将诗篇 22 分为两部分。它既是痛苦的呼喊,也是赞美之歌。诗篇以对上帝的痛苦呼喊或抱怨开始(诗篇 22:1-21),但以对上帝压倒一切的正义的令人敬畏的宣告结束(诗篇 22:22-31)。在某些方面,这感觉像是两篇不同的诗篇,但诗篇 22 讲述了一个统一的故事,讲述了上帝如何将苦难,屈辱和失败的痛苦转化为赞美,惊奇和胜利的庆典。
诗篇 22 是为唱诗班指挥而写的——表明它是一首敬拜音乐。以色列人唱出它的呼喊和赞美,作为一首敬拜上帝的歌。大卫王是这首诗的作者。我们知道这一点,因为诗篇 22 的圣经题词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大卫的诗。
大卫(公元前 1040-970 年)是以色列受膏的君王。大卫受上帝膏立,代替得罪耶和华的扫罗(撒母耳记上 15-16)。受膏的希伯来语是弥赛亚一词的一种形式。这意味着大卫是一位弥赛亚君王。大卫被普遍认为是以色列最好的国王。耶和华赐福给他,他是一个合上帝心意的人(撒母耳记上 13:14)。
这并不意味着大卫是完美的,也不意味着他很容易成为国王或统治国家。他流亡多年,躲避扫罗王的嫉妒和致命愤怒(撒母耳记上 18:10-11,,,, 19:9-1020:121:1023:14-15)。他自己的儿子押沙龙领导了一场几乎成功的叛乱,推翻了大卫,迫使他逃离首都耶路撒冷(撒母耳记下 15)。
虽然我们立即感觉到诗篇 22 是大卫个人的(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第 1 节),并且可能是自传,但我们不确定大卫在其中指的是哪组具体情况。大卫一生中经历了无数考验,与许多不同的敌人打过许多仗——无论是在他成为国王之前还是之后。诗篇 22 中的几行可能指的是这些危险时刻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诗篇 22 也可能是大卫经历的多重危险以及上帝从这些危险中拯救大卫的综合体。
话虽如此,圣经中还是描述了大卫被敌人俘虏或至少与敌人生活在一起的事件。那是大卫与非利士人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撒母耳记上第 21 章描述了这一事件,大卫在诗篇第 56 篇中对此进行了反思,即“非利士人在迦特抓住大卫的时候,大卫写了一首诗,名为《米克坦》。”(诗篇第 56 篇,题注)
在被非利士人拘禁期间,大卫装疯卖傻,口吐白沫(撒母耳记上 21:12-13)。看来,这一精明举动救了他一命,因为非利士统治者亚吉王没有处死大卫(撒母耳记上 21:14-15)。大卫被关押在非利士人中间的原因之一是,他逃到非利士人控制的领土,以逃避正在寻索其命的扫罗王(撒母耳记上 21:10)。
诗篇 22 中有许多迹象表明,大卫可能从他被非利士人囚禁的经历中汲取了灵感。他一生中这段可怕而危险的事件是一段痛苦和上帝拯救的时期,与这首痛苦和赞美的诗篇相媲美。本评论将尝试记录我们遇到的这些可能的参考资料。
此外,大卫可能是在危险发生并且上帝拯救他之后才写下诗篇 22 篇。然而,大卫是以现在的视角来写这篇诗,仿佛他所描述的事件正在实际发生。如果是这样,那么它就是一种“重现的视角”。这种诗歌技巧让读者沉浸在诗篇作者的痛苦和绝望之中。
重温的视角有助于甚至诱导读者体验大卫的一些痛苦,就好像他们也经历过一样。当读者通过诗篇 22 间接体验大卫的痛苦时,他们也能够积极地追溯大卫在希望和庆祝即将到来的拯救时对上帝的信仰脚步。
诗篇 22 篇非常具体,是大卫的个人作品。但它的表达方式也非常宽泛,因此许多正在经历焦虑,孤立或绝望的人都能感同身受。最终,诗篇 22 篇具有启发性,因为它的祷告从描述诗人经历的困境发展到通过主获得拯救和胜利的希望和保证。它为我们在遇到困难或压力时应该选择的观点树立了榜样。
虽然诗篇 22 见证了大卫为侍奉上帝所忍受的一个或多个苦难,但它也投下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预兆,清楚地描述了弥赛亚耶稣后来在十字架上遭受的无数极其特殊的苦难(马太福音 27:33-50, 马可福音 15:22-38, 路加福音 23:33-46, 约翰福音 19:16-30)。正如诗篇将自己称为赞美之歌所表明的那样,主胜利地将弥赛亚王大卫从苦难的痛苦中解救出来。同样,主也将(并且现在已经)通过复活将弥赛亚从死亡中解救出来,让全世界为之惊讶和祝福。
NASB 没有翻译短语“在Aijeleth Hashshahar 之上”中的“Aijeleth Hashshahar ”一词。它的意思是“在晨鹿之上”。单从这个表达本身来看,它的含义并不明确。从上下文来看,它可能是一种音乐参考,告知原文读者,这段经文应该按照一首名为“晨鹿”的曲调来演唱。其他人则认为“晨鹿”可能是指弥赛亚。诗篇 22 是圣经中唯一一次出现“Aijeleth Hashshahar”这个表达。
诗篇 22 是一篇弥赛亚诗篇,其中预言了有关弥赛亚耶稣的重要预言——特别是关于他的受难,死亡和复活。马太福音明确引用了这首诗篇中的至少两个预言(诗篇 22:18, 马太福音 27:35;诗篇 22:1 和 马太福音 27:46),向他的犹太读者展示了耶稣所遭受的可怕死亡如何证明他曾经是弥赛亚,现在也是弥赛亚,正如经文所预言的那样。这反驳了那些声称耶稣没有资格成为弥赛亚的人。
《圣经说》对诗篇 22 的注释将首先集中于大卫诗篇的直接含义,然后看看它对耶稣的苦难,被钉十字架,复活和胜利的预言。
大卫诗篇 22:1-2 的直接含义
诗篇 22 以个人向上帝痛苦的呼喊开始: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 (第 1 节上)。
大卫在诗篇 22 的开篇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读者立刻陷入大卫痛苦的深渊。它让读者立刻重温大卫的痛苦。这首诗如此有说服力,以至于许多人把它当作一个字面上的事实——上帝真的抛弃了大卫。
尽管看上去上帝抛弃了大卫,但上帝并没有抛弃他。
诗篇 22:1 中翻译为“被遗弃”的希伯来语单词是עָזַב (H5800 — 发音为“aw-zab”) 的一种形式。它的意思是“抛弃”,“抛弃”,“拒绝”,“失败”或“抛弃”。被遗弃(“awzab”)是一个强调而鲜明的词。
耶和华通过他的仆人摩西向以色列人承诺,他“必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申命记 31:6),使用相同的词根“awzab”,表示“丢弃”。我们知道上帝并没有真正抛弃大卫,因为上帝没有违背他的任何承诺(民数记 23:19, 申命记 7:9, 约书亚记 21:45, 以赛亚书 40:8, 希伯来书 6:18):
“我一次以我的圣洁起誓;
我不会对大卫撒谎。”
(诗篇 89:35)
大卫后来在诗篇第 22 篇中写道上帝并没有抛弃他:
“因为他没有藐视或憎恶受苦之人的苦难;
也没有向他掩面;
但当他向他呼救时,他听到了。”
(诗篇 22:24)
即使上帝实际上没有抛弃大卫,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卫没有感到被抛弃。大卫质疑上帝,因为他面临的可怕情况威胁着要压垮他。正如诗篇 22 稍后会指出的那样(以及撒母耳记上 22, 诗篇 22 可能描述的事件之一),这些情况包括:
经历如此可怕的境遇,即使是最忠实的上帝信徒也会觉得上帝抛弃了他们,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我们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失望。上帝的忠实信徒会带着这种感受和担忧,以及他们所处的艰难处境,向上帝祈祷。这正是大卫所做的。
诗人的问题是一个真诚而恭敬的请求,请上帝向他解释为什么他要遭受如此可怕的事情。这是向我的上帝提出的个人问题。为了强调,它被重复了一遍——我的上帝,我的上帝。
按照措辞,诗篇作者的问题似乎预设了上帝已经抛弃了他。但这个问题并没有接受这个假设作为既定事实。从诗篇后面的诗句来看,大卫并没有被当作指控或过错,将这一行为归咎于上帝,而是在寻求上帝的澄清或智慧,以便更好地理解他正在经历的可怕磨难。
在这首诗篇中,大卫似乎向上帝充分表达了他的感受,然后与上帝一起努力,感受到上帝对他仁慈的关怀,即使在巨大的困难中也是如此。
《雅各书》明确地教导了这种方法。
“我的弟兄们,你们遭遇各种试炼的时候,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忍耐也当有完全的结果,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所缺。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 ”
(雅各书 1:2-5)
诗篇 22 的开篇亲自询问上帝,为什么祂允许诗人经历考验和痛苦。但在诗篇中,他没有责怪上帝或指责祂做错事。他的痛苦和疑问都是真实的,但诗人以应有的敬畏,尊重和信心向上帝询问(雅各书 1:6-8)。
虽然圣经谴责对上帝发牢骚或对他人说上帝的坏话,就像约伯的朋友那样(约伯记 42:7),但上帝并不希望他的子民在没有他的帮助的情况下默默忍受痛苦。相反,上帝邀请我们在痛苦和苦难中来到他面前,他会听到我们的抱怨(见雅各书 1:2-9)。虽然他可能无法消除考验或痛苦,但他承诺会慷慨地让我们以他(真实)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所面临的一切(雅各书 1:5)。这包括超越一切理解的平安(腓立比书 4:4-7)和我们灵魂的安息(马太福音 11:28-30)。
这句话“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 (第 1a 节)包含了本诗篇中许多个人指代中的前两个。
请注意大卫如何将上帝称为“我的上帝” 。他直接与上帝交谈,并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你”来称呼上帝。在诗篇 22:1-5 之间,诗人将用“你”来称呼上帝不少于八次。这表明这部分诗篇是诗人与上帝之间的私人对话。
开篇就触及了所谓的“邪恶问题”。
要了解更多关于邪恶问题的信息,请参阅 《圣经说》文章:“邪恶问题”。
我们可以以两个基本视角来看待邪恶问题。这两个视角分别是骄傲视角和谦卑视角。
“骄傲的姿态”认为所有事物都与“我”有关。骄傲是一种观点,即“我最了解,善恶的定义与我和我的愿望有关。”骄傲会为我们的行为辩护,责怪他人,并合理化我们的行为。
这种立场根据受苦者的有限意见来评判上帝。它擅自根据受苦者的观点做出裁决,而不考虑上帝的观点(现实)。傲慢的立场责怪他人。这种责怪的一部分是指责上帝是问题的一部分。虽然这种错误的观点很诱人——尤其是在痛苦的时刻或时期——但这种错误的观点与现实无关,也不会带来生命。
简单进行一下思维实验,就能看出有限人类的骄傲姿态与现实无关。如果地球上 80 亿人加上上帝都认为“我永远是对的”,那么从定义上讲,除了一个人以外,其他人都是错的(而事实上,所有人都是错的)。唯一能够始终正确的人是能够同时看到所有观点的人(上帝)。这会让上帝骄傲吗?一点也不,因为谦卑就是愿意看清现实的本来面目。
傲慢地解释邪恶问题,对上帝做出自吹自擂的断言,这种断言是理智的,不合理的,在逻辑上也是错误的。骄傲只会让那些既声称上帝是完美的,全能的,又指责上帝没有按照他们的期望行事的人陷入两难境地。
骄傲的观点所带来的明显困境根源于这样的观点:“我渴望的是善,因此至高无上的上帝有义务为我实现并给我我想要的东西。”
因此,骄傲自大的“邪恶问题”论证常常导致一种通常被称为无神论的形式,其内容如下:
“如果上帝真的是完美无缺,无所不能的,那么他就不会让这种可怕的事情发生。而由于这种可怕的事情发生了,这表明上帝并不存在。”
这实际上并不是无神论的立场,而是一种哲学上的发脾气,“如果上帝不按我说的做,那么我就会通过不相信他来惩罚他。”
从表面上看,善良的上帝会消灭邪恶这一傲慢的姿态似乎是一个令人信服的论据,尤其是对于那些身处苦难之中的人来说。但邪恶问题只是一个表面困境,而不是真正的困境。
对于邪恶问题的傲慢观点解决方案至少基于五个极其傲慢的假设:
简而言之,从骄傲的角度理解邪恶问题,就意味着将我们有限的视角置于上帝完美的智慧之上。或者用逻辑术语来说,所有这些逻辑错误都源于对上帝,善或恶的基本定义的错误预设。
上帝创造人类时,是按照自己的形象造的,这包括赋予人类做出道德选择的能力(创世记 1:26-27)。上帝赋予每个人做出三个基本选择的权力:信任谁,采取什么观点以及采取什么行动。圣经中的大部分内容都致力于引导人类采取正确的观点,这种观点让我们受益于上帝的视角,也就是现实;上帝可以同时看到所有的观点。
上帝将人类的选择引入世界,同时也带来了邪恶的可能性,因为任何背离上帝(美好)设计的选择都是邪恶的,上帝对人类的精心设计是:人类相互服务,和谐相处,也与上帝和他创造的自然世界和谐相处。
每个人每天所做的基本选择与亚当和夏娃所做的一样——善与恶的选择。善的选择就是选择爱他人,服务他人;这种选择会带来生命,联系和和谐。恶的选择就是选择剥削他人,榨取他人的利益,以满足我们的肉欲。恶的选择会导致剥削和暴力。
那么,既然人类的选择会导致邪恶,上帝为什么要引入选择呢?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显而易见的是,选择是真正的爱的必要条件。如果我们创造了一个娃娃,我们可以爱它,但娃娃不能爱我们,因为它没有道德选择。
真正的爱是,即使我们付出代价或不方便,我们仍会为他人的最大利益服务(约翰福音 15:13, 哥林多前书 13:4-8)。正是通过这种服务他人的爱,我们才能真正获得最大的满足(马太福音 16:24-25)。上帝对那些以爱服务他人的人的奖励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想象的一切(哥林多前书 2:9)。
上帝确实承诺会极大地奖励那些像耶稣一样放下自我去爱他人的人。耶稣承诺那些克服了害怕世界拒绝的诱惑的人(就像他一样),他会与他们分享他的奖励(罗马书 8:17b,启示录 3:21)。这是上帝从堕落的混乱中创造出来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美好,就像陶工用一堆泥土制作出一个美丽的器皿一样。
解决邪恶问题的第二种态度是谦卑的视角。谦卑就是愿意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接受现实。这包括这样一个事实:上帝是无所不知的创造者,他创造了万物,而我们是他设计的一部分。
因此,谦卑的立场通过追求上帝的视角来寻求智慧。当我们从上帝的角度看问题时,我们就看到了现实。这包括对正在遭受的任何邪恶的看法。诗篇 22 可以被视为带领读者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邪恶的情况,然后转向上帝的角度。这表明我们都经历过——我们天生倾向于从我们自己有限的视角看待事物——因为这是我们身体上感受和体验到的视角。采取谦卑视角的挑战在于,它需要超越我们自己的直接经验。
谦卑的立场承认人类的短视和有限的局限性。在诗篇 22 中,大卫采取了我们所有人都有的立场——提问者。在谦卑的立场上,提问者凭着信念假定“问题”来自对痛苦情况缺乏理解,智慧或正确的看法。
根据这种谦卑的立场,上帝(以他的智慧和仁慈)远非邪恶问题的一部分,而是解决该问题的唯一方法。诗篇 22 以人类经历痛苦和困难并向上帝表达的立场开始。我们可以推测这不仅是健康的,而且是恰当的,因为耶稣在十字架上说出了诗篇 22 中表达这种观点的话(马太福音 27:46)。
但诗篇 22 篇却让我们谦卑下来,认识到上帝掌控一切,任何邪恶都无法战胜他的仁慈。耶稣在十字架上说出了这些话,然后将他的灵魂交到了上帝的手中(马太福音 27:50)。然后上帝使他从死里复活。
诗篇 22 从一个质疑开始,然后引导我们谦卑地将我们的灵魂交托给上帝(现实)。
先知耶利米以谦卑的态度,完美地承认神的存在和神是谁,他写道:
“为什么任何活着的凡人,或任何男人,
针对他的罪行提出投诉吗?
让我们审视并探索我们的方式,
让我们归向耶和华吧。”
(耶利米哀歌 3:39-40)
这种对待苦难的谦卑(基于现实)态度会带来生命,智慧和一切美好的事物。
从整体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当大卫在诗篇 22 篇中向上帝诉说他内心的痛苦和忧虑时,他是以谦卑的态度行事的。他质疑上帝这一事实并不否定他以谦卑的态度接近上帝。
也许就像那位带着重病的孩子来到耶稣面前的父亲,他大喊:“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我。”(马可福音 9:24)大卫在艰难的环境中寻求对他的信仰的理解。或者大卫首先向上帝表达他的情感,寻求他的指引,并通过这种经历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雅各书 1:5)。
诗篇 22 开始于大卫困惑的痛苦之中。
他非常痛苦,不明白上帝为什么允许这种可怕的情况发生在他身上。他亲自问上帝为什么抛弃了他,为什么他似乎无法 他的祷告达到的程度。诗篇作者哀叹,感觉上帝遥不可及:
远离我的救赎 是我叹息的言语(1b 节)。
这种表达的意思是,他所期望的拯救结果与他为拯救而发出的呻吟相去甚远。诗人痛苦的现实与他从悲惨境遇中得到拯救的希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大卫在第 1 节中提出的问题正是出于对呻吟与拯救之间强烈感受到的差距。
他对上帝的疑问表达了诗人的感受,他祈求拯救的祷告徒劳无功。他表达了一种观点:要么上帝没有听到他们的祷告;要么上帝不打算以诗人希望的方式回答他们;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大卫重申他向上帝所做的绝望祈祷也是徒劳的。
我的神啊,我白日呼求,你不应允;
到了晚上,我却不得安宁(第 2 节)。
大卫表现出谦卑的姿态,因为他在寻求上帝。但在这里,他表示,到目前为止,他的经历是找不到上帝的。诗人质问上帝,为什么他没有按照他希望上帝回应的方式回应。上帝的回应似乎是在他受苦时对他保持沉默和/或冷漠。
诗人表达了他的挫败感;他在清醒时(白天)向上帝祈祷,但感觉上帝没有回应他。诗人也在夜间向上帝呼喊,但他得不到休息或安慰。他疲惫不堪的恳求“夜间但我没有休息”似乎进一步表明,诗人因痛苦,忧虑或严重而迫在眉睫的危险而无法入睡。
如果诗篇 22 指的是大卫在非利士人中被流放时所面临的困境,当时他不得不假装疯狂才能活下来(如撒母耳记上 21 章所述),那么诗篇 22:1-2 中的问题和陈述对他来说就会很自然地产生疑惑或询问上帝。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
我的呻吟之语离我的救赎很远。
我的神啊,我白日呼求,你不应允;
到了晚上,我却没有休息。
诗篇22:1-2作为弥赛亚的预言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 (第 1 节上)。
从犹太人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在西方文化中相当于说“诗篇 22”。当耶稣说这些话时,我们可以合理地认为他引用了整本诗篇 22。
在十字架上受难的六个小时即将结束时,其中最后三个小时正是黑暗笼罩大地之时,“耶稣大声喊着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马太福音 27:46)。
耶稣弥赛亚喊出这些话时,他处于难以想象的痛苦之中。这句话所揭示的强烈情感,精神,心理和灵性痛苦太神秘,太深奥,我们无法完全理解。也许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耶稣所经受的是人类所能经历的最严重的痛苦。他的痛苦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经受的。他不仅死于残酷,还承担了全世界的罪孽(罗马书 6:18, 歌罗西书 2:14, 约翰一书 2:2)。
单独来看,这些话似乎表明了失败的呐喊。但耶稣的呐喊并非孤立存在;这暗示了整篇诗篇 22 的胜利。然而,在说出这句话时,耶稣绝望的呼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马太福音 27:46)同时代表了四件事。
1.感叹作为痛苦的表达
弥赛亚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他因与天父之间永远享有的友谊破裂而痛苦不堪地大喊。马太福音表明,在三个小时的黑暗结束时,耶稣喊道:“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 (马太福音 27:45-46)。这种可怕的黑暗通常被理解为是天父的儿子承受的愤怒的象征,当时耶稣为我们承担了世人的罪孽(哥林多后书 5:21)。
大自然本身也为这种可怕的疏远而颤抖。当创造宇宙的永恒而根本的关系——三位一体的神性——一度破裂,上帝(矛盾的是)被抛弃时,太阳怎么能照耀呢?
永恒以来,圣子第一次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圣父上帝失去了和谐的团契。神性中牢不可破的团契纽带被切断,以便人类可以与上帝结合在一起(罗马书 6:18)。
正是在神圣关系的不和谐破裂中,耶稣尖叫道: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耶稣说这话时引用了诗篇第22篇,这首诗预言了耶稣将要说的话。
耶稣的哀叹——“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马太福音 27:46, 马可福音 15:34)——揭示了黑暗笼罩大地三个小时的象征意义(路加福音 23:44),这是一种极度孤独和绝望的体验。对耶稣来说,这是一段极度恐惧的时期。
耶稣的表情是对这种存在痛苦的回应。“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马太福音 27:46, 15:34)是一个令人沮丧的问题。而且没有立即的答案。耶稣的呼喊揭示了他在十字架上被上帝暂时抛弃时所感受到的深刻的孤独和空虚。
当上帝背对着他时,耶稣很可能感到自己被打败了。
以赛亚书 49 章的弥赛亚仆人之歌暗示了这一点,主的仆人(弥赛亚)对主说:“我劳碌是徒然,我竭尽全力却毫无意义”(以赛亚书 49:4)。事实上,诗篇 22 章第 11 节也暗示了这一点:
“不要远离我,因为麻烦临近了;
因为无人能帮助。”
(诗篇 22:11)
这种徒劳感可能会加剧耶稣所遭受的孤独,孤立,荒凉和生存的痛苦。
或许更简洁地说,耶稣绝望地问道:“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马太福音 27:46, 15:34),是为了回应令人不安的精神死亡混乱。
死亡是分离。当我们想到死亡时,我们会想到一个人的灵魂与肉体分离。当这种死亡发生时,我们这些留下来的人再也无法与死去的人互动;他们的身体只是一个空容器。
但精神死亡并不是人的物质身体与非物质精神之间的分离。当我们的灵魂与上帝分离——与生命本身分离时,精神死亡就来临了。这就是为什么圣经将罪的后果或代价描述为死亡(创世记 2:16-17, 罗马书 6:23, 雅各书 1:15),因为罪使我们与上帝分离。罪使我们与上帝的(良好)设计分离,上帝设计我们与上帝,自然和地球上的其他人和谐相处。
耶稣似乎已经死在了十字架上——这个词的两个意义上。也就是说,耶稣在十字架上遭受了精神上的死亡(代表全人类),他在十字架上遭受了肉体的死亡。当他与父分离并承担了世人的罪孽时,他遭受了精神上的死亡(罗马书 6:18, 歌罗西书 2:14)。然后,当他抛弃了自己的灵魂时,他遭受了肉体的死亡。
像第一个亚当一样,耶稣似乎首先遭受了精神死亡,然后遭受了肉体死亡。
亚当犯罪后遭受了精神上的死亡,他躲避上帝就是明证(创世记 3:7-8)。亚当被逐出伊甸园,与上帝对人类的(良好)设计隔绝,上帝设计人类肉体上永远不会死亡,亚当再也不能吃生命之树的果实(创世记 3:22-24)。亚当显然也被逐出伊甸园,与上帝亲密无间(创世记 3:8, 23-24)。
亚当犯罪的那天还发生了其他死亡事件。他与上帝的关系破裂了,因为他责怪上帝(创世记 3:12)。他与夏娃的关系也破裂了,因为他也责怪她(创世记 3:12)。由于亚当没有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可以推断他遭受了内心与现实的分离。亚当也死了,但时间要晚得多(创世记 5:5)。
从被捕到被钉十字架,耶稣似乎同时经历了多种形式的分离(死亡)。据推测,他在十字架上经历了三个小时的黑暗——当他承担了世人的罪孽时,经历了精神上的死亡(与上帝的分离)。耶稣被上帝抛弃,因为“他在十字架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彼得前书 2:24)。当他被自己的人民拒绝时(约翰福音 18:40, 19:15),他遭受了与人的分离,被嘲笑和嘲弄(马太福音 27:43)。他遭受了与门徒的分离,他们抛弃了他(马太福音 26:56)。
当耶稣放弃他的灵魂时,他也在十字架上遭受了肉体的死亡(马太福音 27:50;路加福音 23:46)。
但与第一个亚当不同,耶稣不是因自己的罪而遭受灵性死亡。相反,耶稣遭受灵性死亡是因为尽管“他不知罪”,但他“替我们成为罪”(哥林多后书 5:21)。
耶稣在十字架上经历了许多次死亡,包括精神死亡和肉体死亡。父神为了我们而压碎了耶稣(以赛亚书 53:10a,腓立比书 2:8, 希伯来书 10:9)。这发生在他在黑暗中承担世人的罪孽时。
假设黑暗代表耶稣承担世人罪孽的时间,耶稣在精神上死亡了三个小时(马太福音 27:45, 马可福音 15:33, 路加福音 23:44-45)。耶稣是肉体上牺牲生命的那一位(约翰福音 10:17-18)。当耶稣“大声喊叫,断了气”时(路加福音 23:46),这发生了。耶稣在肉体上死亡了三天(马太福音 17:23, 马可福音 9:31, 路加福音 24:7, 哥林多前书 15:4)。
上帝被自己的门徒出卖和拒绝(马太福音 26:46-50; 26:69-74),被自己的人民拒绝(马太福音 27:22, 27:25,约翰福音 1:11, 19:15),在十字架上背弃了他的弥赛亚。完美的儿子与他父亲完美的爱分离。矛盾的是,上帝被上帝抛弃了。这样做是为了将人类嫁接进来(以弗所书 1:22-23)。
这种精神上的分离(死亡)所造成的精神痛苦是巨大的。尽管耶稣清楚地了解他的使命(马太福音 20:18-19),并且他出于对父神的服从而心甘情愿地背起十字架(马太福音 16:24, 路加福音 23:39, 希伯来书 12:2),但这并没有消除经历精神死亡所带来的情感痛苦和存在痛苦。
2.耶稣的感叹是谦卑信仰的表达
就像他的祖先大卫谦卑地呼喊以寻求理解一样,耶稣也以谦卑的姿态呼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马太福音27:46, 马可福音15:34, 诗篇22:1)。
尽管耶稣是神,但他作为人也忍受着苦难。耶稣没有依靠他的神性来克服苦难——他“倒空”自己,并“谦卑”自己(腓立比书 2:6-8)。他谦卑自己,愿意服从他父的旨意(腓立比书 2:8, 希伯来书 5:8, 10:9)。
如果我们认为整篇诗篇 22 都是关于弥赛亚的,正如耶稣在诗篇 22 的第一句中所言,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耶稣克服苦难的方式与我们克服苦难的方式相同——通过信仰。耶稣在十字架上行走着诗篇 22 中所表达的信仰之旅。
这就是为什么耶稣被称为“信心创始成终的人”(希伯来书 12:2)。正如大卫因受苦而困惑,耶稣也因十字架的折磨和在黑暗中被父抛弃而困惑。然而他坚持了下来。
通过诗篇22篇中的信仰之旅,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上帝之子在十字架上的问题——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 ——是他真实感受的表达,然后他立即试图通过他父亲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处境。
耶稣问“为什么?”不是失败的呼喊,也不是指责上帝不公正。相反,这是一次诚实的质问的开始,从未偏离对上帝善良的根本信仰。
要了解更多关于邪恶问题的信息,请参阅 《圣经说》文章:“邪恶问题”。
3.耶稣的呼喊是赎罪的宣告
正如之前对这段关于大卫的注释中所解释的那样,诗篇 22:1 中翻译为“被遗弃”的希伯来语是עָזַב (H5800—发音为“aw-zab”) 的一种形式。它的意思是“留下”,“抛弃”,“拒绝”,“失败”或“抛弃”。被遗弃(“awzab”)是一个极其严厉的词。
与他的祖先大卫或任何其他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不同,耶稣实际上曾一度被上帝抛弃。大卫实际上并没有被上帝抛弃,因为上帝承诺永远不会抛弃他的子民(申命记 31:6)。
在耶稣担当世人的罪孽之前,上帝忽视了世人的罪孽(使徒行传 17:30)。同样,上帝耐心地将他的愤怒全部压在生者身上,“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得后书 3:9)。我们可以推断,那些拒绝接受上帝的恩典和罪孽宽恕的人将在来世永远被上帝抛弃,这是他们的选择(启示录 20:15)。但耶稣担当了全世界的罪孽,让所有相信的人都能获得永生(约翰福音 3:14-15, 歌罗西书 2:14, 约翰一书 2:2)。当他代替我们成为罪时,耶稣为我们承受了上帝抛弃的愤怒。
大卫所遭受的极大痛苦和境遇促使他向上帝祈求,祈求上帝帮助他。如果将整篇诗篇 22 视为弥赛亚之作,则表明耶稣在经历火一般的考验时也向上帝祈祷。
正是由于在十字架上经历父神之怒时,耶稣预感到自己将被上帝抛弃,所以他才在客西马尼园祈求这杯酒离开他(马太福音 26:39a)。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祈求父神不要离开,抛弃,拒绝或抛弃他。他祈求父神不要不将他从十字架的羞辱和痛苦中拯救出来。他寻求另一种方式。但他顺从了父神的方式。
其他人,包括他的门徒,都会逃跑或背叛耶稣。圣子祈祷天父不要“抛弃”他。但圣子耶稣在祈祷不要被天父抛弃时,也祈祷说:“但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马太福音 26:39b)。
父神并没有按照他儿子显然希望他回应的方式回应他的祷告。尽管他儿子迫切而又个人的愿望,父神还是抛弃了他:
“你掩面而去,我感到沮丧。”
(诗篇 30:7b)
但耶和华却喜悦
粉碎他,使他遭受痛苦。”
(以赛亚书 53:10上)
“他……不爱惜自己的儿子。”
(罗马书 8:32上)
“他使那不知罪的人成为罪。”
(哥林多后书 5:21上)
当耶稣代替我们成为以色列和世人的罪孽时(哥林多后书 5:21),神对他的儿子发泄了极大的愤怒。申命记中的这段经文说明了“awzab”(抛弃)的用法:
“到那日,我的怒气必向他们发作,我必离弃(awzab)他们,掩面不顾他们。他们就被消灭,必有许多灾祸,患难临到他们……到那日,我必因他们所行的一切恶,掩面不顾他们。”
(申命记 31:17-18)
耶和华在申命记中对以色列人说了这句话。人们可能会问,为什么上帝说他会抛弃以色列人,而他却在其他地方承诺永远不会抛弃他们。
要调和上帝永不抛弃以色列的承诺和祂预言的愤怒,第一种方法就是区分“抛弃”的两种不同应用。一种应用与以色列的接受有关,这是上帝永久,绝对和无条件给予的;上帝永远不会抛弃祂的子民,使他们不再是祂的宝贵财产。另一种应用与以色列与上帝的团契和认可有关——这是有条件的,取决于他们是否忠于他们在律法下与祂所立的约。当祂的子民放弃遵循祂的道路时,上帝就会放弃与祂的团契。
有关该主题的更详细解释,请参阅《圣经》对《申命记》31:14-23 的评论。
第二种与上帝永不抛弃以色列的承诺相符的方式是,这是弥赛亚的预言,在耶稣承担世人的罪孽时应验了。上帝无条件地接受所有相信的人,是因为耶稣付出了赎金,把我们从罪中救赎出来。上帝信守永不抛弃罪孽深重的以色列的承诺(申命记 31:6)的方式是,当弥赛亚耶稣为我们成为罪时,他抛弃了耶稣(哥林多后书 5:21)。上帝在十字架前许下永不抛弃以色列的承诺(申命记 31:6)。这个永不抛弃他子民的承诺已经扩展到所有相信他的人(约翰福音 3:16)。
两种对账方式有可能可以同时适用。
为了以色列和全世界,耶稣被上帝抛弃,就像从来没有人被抛弃一样;他承担了全世界的罪孽(歌罗西书 2:14)。
但天父拒绝他的儿子和他的请求是更好的计划的一部分,这个计划是为了拯救全人类。这个计划不仅是为了修复人与神之间的隔阂,也是为了恢复人类统治地球的原始设计(希伯来书 2:9-10)。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亡是神的羔羊,带走了世人的罪孽:
“如果他要以自己为赎罪祭,
他将看见他的后代,
祂必延长自己的寿命,
耶和华所喜悦的事必在他手中亨通。”
(以赛亚书 53:10b)
“却为我们众人舍了耶稣”(罗马书 8:32)。
“为我们,使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
(哥林多后书 5:21b)
耶稣,弥赛亚,上帝的独生子,被天父抛弃,在十字架上遭受痛苦和惨死。正是在这三个小时的黑暗中,耶稣为我们承担了罪孽。但耶稣不会永远被上帝抛弃。
弥赛亚耶稣在十字架上被父抛弃(并在精神上被杀害)的三个小时里,承受了上帝愤怒的冲击。但是,父对他的儿子的愤怒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他的儿子为我们成为罪(哥林多后书 5:21),然后就变成了巨大的恩惠:
“因为他的怒气不过是转眼之间,
他的恩惠是一生一世;
哭泣可能持续一整夜,
但早晨必有欢呼声。”
(诗篇 30:5)
通过他的被抛弃和被杀害,他实现了三件至善的事:
(以赛亚书 53:12a,腓立比书 2:9-11, 希伯来书 12:2)
(以赛亚书 53:12b,约翰福音 3:16, 歌罗西书 2:13-14)
(希伯来书 2:9-10, 启示录 3:21, 罗马书 8:17b)
有趣的是,从弥赛亚的角度来看,诗篇 22 的前半部分(诗篇 22:1-21)描述了天父对圣子的拒绝,而诗篇的后半部分(诗篇 22:22-31)描述了通过神圣的抛弃而产生的永恒的祝福。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耶稣的死以及为什么你抛弃了我,因为它们与赎罪(掩盖)有关。
根据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耶稣哀叹“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 ”的时间是在“约在申初”时说的(马太福音 27:46, 马可福音 15:34)。这大约是下午 3:00。这很重要,因为耶稣不仅在说完这句话后不久就死了,而且这与每天下午的“Tamid 祭祀”的时间相吻合。
塔米德祭祀每天早上和下午在圣殿举行。它由几部分组成:一只无瑕疵的公羊羔;用来制作无酵饼的面粉和油混合物;葡萄酒;以及香。这种祭祀象征着上帝与以色列人民之间的永久契约。
每天两次献祭,以显示上帝与人的关系是持续的,坚定的。塔米德祭祀是作为赎罪祭而献上的——特别是为无意犯下的罪孽(路加福音 23:34)。希伯来书提到塔米德祭祀时说:“凡祭司天天站着侍奉,一次又一次地献上同样的祭品。”“赎罪”的意思是“掩盖”。每日的献祭暂时掩盖了罪孽。但耶稣的献祭是一次性的(希伯来书 9:12),永远掩盖了所有的罪孽。
耶稣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翰福音 1:29),他不仅是为我们牺牲的“逾越节羔羊”(哥林多前书 5:7),他也是我们的泰米德祭品。耶稣的身体和血是一次性使我们成圣的祭品(希伯来书 9:25-26; 10:9-11)。
耶稣的呼喊和死亡与圣殿每日的赎罪祭同时发生,这一象征意义表明他是我们永恒契约的赎罪祭,要洗去所有信徒的一切罪孽(约翰福音 3:14-16)。
4.耶稣的感叹是对诗篇第 22 篇中许多弥赛亚预言实现的暗示
在十字架上,耶稣直接引用了诗篇22的第一句: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 (第1上节)。
在犹太文化中,引用诗篇的第一行是一种命名或呼唤整篇诗篇的方式——包括其中预言的弥赛亚的辩护,胜利和赞美(诗篇 22.21-31)。从犹太人的角度来看,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这句话在西方文化中相当于说“诗篇 22”。因此,当耶稣喊出这篇诗篇的第一行时,他是在强调整篇诗篇是如何与他作为弥赛亚有关。这既包括诗篇预言的苦难,也包括诗篇预言的胜利。这是耶稣表达诗篇 22 的全部内容实际上是关于他自己以及他来完成的弥赛亚工作的方式。
关于诗篇 22 篇预言实现的更完整列表,可以在《圣经说》一文中找到, 《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七句话——第二部分:令人沮丧的话语》。
我的呻吟之语离我的救赎很远(第 1b 节)。
诗篇 22:1 的第二行可能指的是耶稣生命最后时刻的多个时刻。
它可能是指耶稣迫切地请求天父拒绝他,他请求天父提供另一种方式,而不是在十字架上痛苦和屈辱地死去,来完成他拯救世界的使命。在客西马尼园,当耶稣痛苦得要死时(马太福音 26:38),他热切地祈祷:“父啊,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加福音 22:39)。
耶稣希望他的父为他得到的结果和他呻吟祈祷的愿望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和距离。
“我所叹息的话语远非我的救赎” (第 1b 节)这句话也可能是指耶稣在十字架上遭受的三个小时的黑暗和沉默。福音书并没有详细描述耶稣在十字架上第六个小时和第九个小时(约中午 12:00 至下午 3:00)之间发生的事情。他们大多说当时很黑(马太福音 27:45, 马可福音 15:33, 路加福音 23:44-45)。但似乎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上帝背弃了他的儿子,让他牺牲自己成为世人的罪孽。正是在这段时间里,父神抛弃了子神,因此耶稣大声哀叹: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
此外,如果事实确实如此,那么这首诗的下一节就阐述了当黑暗笼罩大地时耶稣可能经历的事情。
我的神啊,我白日呼求,你不应允;
到了晚上,我却不得安宁(第 2 节)。
这节经文似乎表明耶稣在那可怕的三个小时里向他的父祈祷。上帝似乎也没有按照耶稣的迫切愿望给予他安慰或拯救。耶稣在白天(天黑之前)哭泣,上帝没有回应。耶稣在黑暗中(晚上)哭泣,但直到那一刻他都没有得到安慰。
若要从十字架的角度进一步了解耶稣那句问话——“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的含义,请参阅《圣经说》文章“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七句话——第二部分:令人沮丧的话语”。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