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经文的对应记载是在路加福音 6:17-19。
在介绍耶稣是基督弥赛亚之后,马太现在让他的听众有机会通过散布在他福音叙述中五大训言中的第一段,来近距离接触耶稣 (马太福音 5-7 章;10 章;13 章;18 章;24-25 章)。第一段训言是最著名的,也是最受喜爱的经文之一,通常被称为耶稣的 "登山宝训"。
有关耶稣医治各样疾病的神迹奇事很快就传开了。到达位于加利利北海岸的村庄迦百农之后,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吸引了可观的人数,许多人。耶稣注意到这许多的人前来是要寻求医治。当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坐下。犹太老师 (称为拉比) 经常坐下教导,有学生们围在周围。马太写到,在他坐下后,门徒到他跟前来。
上下文显明,耶稣退出,不再为犹太人和外邦人群施行神迹,这些人从方圆200英里内的区域前来寻求身体益处,为要得着医治。耶稣退出显然是为了给他的门徒提供属灵的益处。在前一章,耶稣在会堂里教训人,为百姓医病。现在耶稣在山上开始教导自己的门徒。译为 "山" 的希腊文单词也出现在 5:14。这个词并不能为登山宝训提供精准的地理位置,但传统上认为耶稣的教训是在就近加利利海岸的一席斜坡上。无论是在哪里,有门徒跟随,但没有大群人的跟随,正如在 8:1 所示:" 耶稣下了山,有许多人跟着他" (马太福音 8:1)。
马太所描述的画面表示,耶稣首先透过医病彰显了自己的神能,然后坐下来向他的门徒解释更大的能力。身体得医治是暂时的益处,但医治灵魂的内在大能具有持久的益处。
耶稣的宝训似乎只针对他的门徒。"门徒" 一词不必只局限于耶稣在马太福音 10:2-4 中所拣选的 "十二门徒",而上下文可以来决定所指的门徒是谁。耶稣有很多门徒,这一点在约翰福音 6:66 中可见,当时有很多门徒离开不再跟从他,但十二门徒留了下来。在马太福音 5:1 的语境中,门徒可能指广义上那些定期跟随耶稣的人和 (或者) 表现出比大众更大程度上的委身之人。西门彼得和安得烈,以及雅各和约翰,这两对耶稣之前所呼召跟随他的兄弟几乎肯定是在他的听众行列中。
因此,"登山宝训" 是内部信息,其接收者已经属于耶稣所建立和领导的运动。在路加福音,耶稣拣选十二门徒之后,将要向他们重述许多相同的概念 (路加福音 6:12-49)。因为这是耶稣的国度政策原则,所以十二门徒很可能在许多场合都听过这些教导。
虽然在马太福音 5 章中的这群门徒不只十二个,但人数可能也不会太多,既因耶稣是坐下来教导的,也因耶稣的事工才刚刚开始。登山宝训之后,马太说,"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 (马太福音 7:28)。译为 "众人" 的词 ("ochlos") 也指 "人/百姓"。在这里 "人/百姓" 或 "众人" 指的都是聚集的门徒,而非马太福音 8:1 所提及从远处蜂拥而至的 "许多人" (ochloi polloi)。
"登山宝训" 对门徒而言是更深层次的启蒙,其中耶稣向他们启示了国度的核心政策原则。这些政策原则中有"你愿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饶恕他人,必得饶恕","谦卑自己,跟随我,我要使你为大" 等反直观思维的理念。耶稣要在本章陈述,他来不是要推翻旧约的教导,而是要成全。耶稣的政策原则是天国的政策原则,可以总结为:"当下服侍,日后掌权"。马太分享了这一内部会议的记录,作为向听众介绍耶稣国度政策原则的一种方式。
考虑到登山宝训的传统位置是接近北海岸的斜坡,门徒可能会面向加利利海,围坐在主的周围。当耶稣以海为背景坐下,微风吹在门徒的脸上,山坡会形成一个天然的圆形剧场。从门徒的角度而言,他们会看到坐落在海周围的不同城镇和乡村。这些城镇代表犹太人和外邦人社会中比较宽泛的政治多样性。如果耶稣上到阿贝尔山或者附近类似的高峰,那他们就在距离海岸将近一千英尺高度的地方,而且还能完整地看到海周围的城镇和文化。为了描述这一事件的画面,我们会假设宝训就发生在传统的地理位置上。
当门徒面向海时,坡下稍靠左一点就是位于北海岸的交易城镇迦百农。再往前,在他们的正左边就是农业村庄歌拉汛。迦百农的东边,海的北边是渔业村庄伯赛大。法利赛人的势力统治着这些城镇,他们强调严格遵守神的律法。在他们会堂中,法利赛人坐在摩西的位上,教导各人顺从律法。当时犹太人中间所有主要的政治宗教团体中,法利赛人理当是最为接受耶稣是他们弥赛亚的团体。他们知识渊博,忠心耿耿,并坚持相信圣经的真实性,但他们的政治体系却是腐败的。
法利赛人是假冒为善之人 (伪装者),他们想要被视为律法的代表,但他们并不想活出律法。对神的忠心会带来与罗马的对峙,这样的对峙会将他们的势力地位和影响置于危险之中。外在上,法利赛人认定神的律法,但内在上,他们屈膝于罗马。耶稣将指出这一点。然而,法利赛人似乎备受犹太大众的的尊重,这一点在马太福音 15:12 中可见。当时门徒来见耶稣,确保他意识到自己的话冒犯了法利赛人。这暗示出人们对法利赛人的尊重,甚至在十二门徒中亦是如此。
在门徒的右边是加利利的西海岸和提比哩亚城。提比哩亚早在大约十年前被希律安提帕立为加利利地区的首府,他在那里的宫殿中花了大量的时间享乐。希律的跟随者,希律党是与罗马最紧密的党派。他们的势力不仅直接来自罗马,而且种族上希律党基本上都是犹太人,但文化上却是罗马人。他们沉迷于罗马异教的罪行之中;哪里有希律党,其附近就有撒都该人。虽然耶路撒冷圣殿在加利利南部的百英里之外,但撒都该人仍会定期向他们的希律党同盟示好。即或提比哩亚城当时不是直接向罗马权势屈服,但它也代表着妥协之地。
在门徒的左边是加利利的东海岸。那里是外邦人的地区低加坡里,它在福音书经常被称为 "另一边"。低加坡里得名于主前四世纪至三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幸存将军们所建立的十个主要城市。当时低加坡里在罗马的权下,是与以色列接壤的一个独立省份。这些城市由罗马著名的第十军团守护。希腊罗马城市希波斯坐落在一座山上,耸立在加利利之上,是罗马支配和统治的不详之兆。
在东部的地平线上,沿着山谷往上五英里左右,门徒也许能够辨认出伽玛拉的城市和堡垒。伽玛拉位于一座陡峭的山上,就在罗马低加坡里的北部边界上,是犹太激进派奋锐党的总部。奋锐党领导寻求推翻罗马统治的运动,并且会在主后 66-73 年间领导一次起义,并在一场血腥的争战后落败。伽玛拉本身可能是其最激烈的战场。为了集结他饱经战伤的部队,罗马的将军,日后的皇帝韦斯巴苋亲自率领军队向胜利发出最后的冲锋。4000 多犹太奋锐党人宁愿选择从伽玛拉所在的悬崖上跳下,也不屈服成为罗马的俘虏。伽玛拉代表了那些试图通过暴力获取犹太独立之人和试图维护对犹大占领权的罗马人之间正在酝酿的张力。至少耶稣十二门徒之一 "奋锐党的西门" 就是奋锐党的官方成员。其余的 (犹大除外) 也拥有激进精神。
耶稣的 "登山宝训" 是在山上所讲。马太再一次暗示耶稣是摩西,并在先前的福音叙事中通过多次的暗示,将耶稣和以色列的律法赐予者摩西进行了比较。耶稣从希律对伯利恒男婴的屠杀中逃脱,与摩西从法老杀害希伯来男婴的命令中逃脱相似 (马太福音 2:16-19);耶稣在约旦河的洗礼与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过红海相似 (马太福音 3:13);耶稣顺从圣灵在旷野禁食 40 天,与摩西在旷野带领以色列人相似 (马太福音 4:1-2);耶稣在抵挡魔鬼时直接引用摩西对以色列的最后信息 (申命记,马太福音 4:4, 4:7 和 4:10)。耶稣将成为第二个摩西,成全申命记的预言。他不仅要带领他的百姓脱离奴役,成全摩西律法,也要带来一个新的盟约,新约。
作为弥赛亚,耶稣是第二个(更好的)摩西。申命记18章预言到弥赛亚要像摩西一样:
"耶和华-你的神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兴起一位先知,像我,你们要听从他。正如你在何烈山大会的日子求耶和华-你神一切的话,说:'求你不再叫我听见耶和华-我神的声音,也不再叫我看见这大火,免得我死亡。'耶和华就对我说:'他们所说的是。我必在他们弟兄中间给他们兴起一位先知,像你。我要将当说的话传给他;他要将我一切所吩咐的都传给他们。谁不听他奉我名所说的话,我必讨谁的罪。" (申命记 18:15-19)
在申命记的这段经文中,摩西叙述了以色列人因神的亲近而极其窘迫的情况。雷,闪电和烟从山上而来,使他们极其害怕,便要求摩西自己上山接受神的律法,并传给他们。以色列人说,如果神再近一些,他们就要死了。神说,他们的惧怕是有根据的。然后,神就赐他们一个应许,说祂要藉着摩西传达。这应许的精意是这样的:"我已经听了你们的祷告,求我不再以这种方式向你们讲话,因为我对你们的讲话会导致你们死亡。所以,我要为你们兴起一位先知像摩西,他将住在你们中间如同胞,并将我的话讲给你们。他的声音不会令人惧怕,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们不该听他,或不如你们现在听得专心。我会亲自要求你们要顺从他所说的话。"
登山宝训是第二个摩西从山上第二次赐下律法,而西奈山是登山宝训的预示。以色列人的要求在一千五百年后得蒙应允,神兴起了耶稣:他是像摩西一样的先知;是住在他们中间的同胞 (马太福音 1:1-17);是传讲神话语的人 (约翰福音 12:49)。耶稣和他的登山宝训是对摩西申命记 18:15-19 的预言应验。
旧约由神的先知摩西在西奈山所传达;新约由神的弥赛亚耶稣在俯瞰加利利的山上所传达。两约都传达于同一族约民 (以色列民族和耶稣的门徒)。在每种情况下,约都是为约民的利益而赐。耶稣的目标是鼓励他的门徒照他的话而行,好使他们 "蒙福" 或得满足。同样,摩西鼓励申命记的约民顺从行事 "选择生命"。一个人人都按自己喜欢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他人的社会,是一个很好的居住之地,与之相对的另一种方式则是人人都要斗争,直到暴君获胜,欺压他人。
作为神的弥赛亚,耶稣不仅是像摩西一样的先知,他也是神。神不再直接从山上,或透过写在石版上的话,或透过先知,传达祂的信息;如今却以人的方式出现,亲自传达祂的信息给祂的百姓。耶稣,神的道,开口教训他们 (向他们传讲) 神的话。摩西只是按神所吩咐的和写在石版上的方式来传达律法,但耶稣启示真理和律法背后的精意,将他们写在他百姓的心上 (耶利米书 31:31-34;以西结书 11:19-20; 36:26-28)。
虽然其中一则信息是在烟与火中传达,而另一则却是在一个平凡日子中的宁静湖边传达,但两则教训都是在山上赐下,时隔 1500 年,精髓相同:爱神并敬拜祂,彼此相爱,彼此服侍,你和你周围的人就会蒙福。
有门徒围坐在身边,耶稣就开口教训他们有关他国度的内容。耶稣的国度政策原则呼应,成全,并超越了他的先知前辈摩西;他的政策原则是对摩西律法的重新塑造。耶稣的律法并不是写在石版上,而是启示律法背后的真理和精意,将律法放在他百姓的心里 (申命记 30:6;耶利米书 31:31-34;以西结书 11:19-20; 36:26-28)。
摩西告诉以色列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有别于周围的列国。摩西律法是一个没有人类统治者的自愿服从邀请,是一个自治邀请。摩西教导百姓如何藉着自愿地生活在和谐的社区,在即将进入的地方,寻找并享受神的祝福。耶稣告诉门徒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有别于追求强行控制的典型世俗权力。他教导门徒如何在地上活出天国原则,并充分享受它的祝福。
但是,虽然这些约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由不同的人所传达,但提议和要求却是相同的。
提议是选择生命,还是选择死亡 (申命记 30:15-20;马太福音 7:24-27)。
选择生命的要求是爱神并单单敬拜祂 (申命记 5:1-15; 6:5;马太福音 6:33),也要用爱服侍邻舍 (申命记 5:16-21;马太福音 5:39-44;; 6:127:12).
以下信息是我们所拥有,就耶稣传讲的国度福音最完整的记述。在接下来的三章中,马太不再叙事,而是简单地让听众聆听耶稣开口教训他们,所说的话……
询问圣经说
Ask The Bible Says
马太福音 5:1-2 含义
这段经文的对应记载是在路加福音 6:17-19。
在介绍耶稣是基督弥赛亚之后,马太现在让他的听众有机会通过散布在他福音叙述中五大训言中的第一段,来近距离接触耶稣 (马太福音 5-7 章;10 章;13 章;18 章;24-25 章)。第一段训言是最著名的,也是最受喜爱的经文之一,通常被称为耶稣的 "登山宝训"。
有关耶稣医治各样疾病的神迹奇事很快就传开了。到达位于加利利北海岸的村庄迦百农之后,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吸引了可观的人数,许多人。耶稣注意到这许多的人前来是要寻求医治。当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坐下。犹太老师 (称为拉比) 经常坐下教导,有学生们围在周围。马太写到,在他坐下后,门徒到他跟前来。
上下文显明,耶稣退出,不再为犹太人和外邦人群施行神迹,这些人从方圆200英里内的区域前来寻求身体益处,为要得着医治。耶稣退出显然是为了给他的门徒提供属灵的益处。在前一章,耶稣在会堂里教训人,为百姓医病。现在耶稣在山上开始教导自己的门徒。译为 "山" 的希腊文单词也出现在 5:14。这个词并不能为登山宝训提供精准的地理位置,但传统上认为耶稣的教训是在就近加利利海岸的一席斜坡上。无论是在哪里,有门徒跟随,但没有大群人的跟随,正如在 8:1 所示:" 耶稣下了山,有许多人跟着他" (马太福音 8:1)。
马太所描述的画面表示,耶稣首先透过医病彰显了自己的神能,然后坐下来向他的门徒解释更大的能力。身体得医治是暂时的益处,但医治灵魂的内在大能具有持久的益处。
耶稣的宝训似乎只针对他的门徒。"门徒" 一词不必只局限于耶稣在马太福音 10:2-4 中所拣选的 "十二门徒",而上下文可以来决定所指的门徒是谁。耶稣有很多门徒,这一点在约翰福音 6:66 中可见,当时有很多门徒离开不再跟从他,但十二门徒留了下来。在马太福音 5:1 的语境中,门徒可能指广义上那些定期跟随耶稣的人和 (或者) 表现出比大众更大程度上的委身之人。西门彼得和安得烈,以及雅各和约翰,这两对耶稣之前所呼召跟随他的兄弟几乎肯定是在他的听众行列中。
因此,"登山宝训" 是内部信息,其接收者已经属于耶稣所建立和领导的运动。在路加福音,耶稣拣选十二门徒之后,将要向他们重述许多相同的概念 (路加福音 6:12-49)。因为这是耶稣的国度政策原则,所以十二门徒很可能在许多场合都听过这些教导。
虽然在马太福音 5 章中的这群门徒不只十二个,但人数可能也不会太多,既因耶稣是坐下来教导的,也因耶稣的事工才刚刚开始。登山宝训之后,马太说,"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 (马太福音 7:28)。译为 "众人" 的词 ("ochlos") 也指 "人/百姓"。在这里 "人/百姓" 或 "众人" 指的都是聚集的门徒,而非马太福音 8:1 所提及从远处蜂拥而至的 "许多人" (ochloi polloi)。
"登山宝训" 对门徒而言是更深层次的启蒙,其中耶稣向他们启示了国度的核心政策原则。这些政策原则中有"你愿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饶恕他人,必得饶恕","谦卑自己,跟随我,我要使你为大" 等反直观思维的理念。耶稣要在本章陈述,他来不是要推翻旧约的教导,而是要成全。耶稣的政策原则是天国的政策原则,可以总结为:"当下服侍,日后掌权"。马太分享了这一内部会议的记录,作为向听众介绍耶稣国度政策原则的一种方式。
考虑到登山宝训的传统位置是接近北海岸的斜坡,门徒可能会面向加利利海,围坐在主的周围。当耶稣以海为背景坐下,微风吹在门徒的脸上,山坡会形成一个天然的圆形剧场。从门徒的角度而言,他们会看到坐落在海周围的不同城镇和乡村。这些城镇代表犹太人和外邦人社会中比较宽泛的政治多样性。如果耶稣上到阿贝尔山或者附近类似的高峰,那他们就在距离海岸将近一千英尺高度的地方,而且还能完整地看到海周围的城镇和文化。为了描述这一事件的画面,我们会假设宝训就发生在传统的地理位置上。
当门徒面向海时,坡下稍靠左一点就是位于北海岸的交易城镇迦百农。再往前,在他们的正左边就是农业村庄歌拉汛。迦百农的东边,海的北边是渔业村庄伯赛大。法利赛人的势力统治着这些城镇,他们强调严格遵守神的律法。在他们会堂中,法利赛人坐在摩西的位上,教导各人顺从律法。当时犹太人中间所有主要的政治宗教团体中,法利赛人理当是最为接受耶稣是他们弥赛亚的团体。他们知识渊博,忠心耿耿,并坚持相信圣经的真实性,但他们的政治体系却是腐败的。
法利赛人是假冒为善之人 (伪装者),他们想要被视为律法的代表,但他们并不想活出律法。对神的忠心会带来与罗马的对峙,这样的对峙会将他们的势力地位和影响置于危险之中。外在上,法利赛人认定神的律法,但内在上,他们屈膝于罗马。耶稣将指出这一点。然而,法利赛人似乎备受犹太大众的的尊重,这一点在马太福音 15:12 中可见。当时门徒来见耶稣,确保他意识到自己的话冒犯了法利赛人。这暗示出人们对法利赛人的尊重,甚至在十二门徒中亦是如此。
在门徒的右边是加利利的西海岸和提比哩亚城。提比哩亚早在大约十年前被希律安提帕立为加利利地区的首府,他在那里的宫殿中花了大量的时间享乐。希律的跟随者,希律党是与罗马最紧密的党派。他们的势力不仅直接来自罗马,而且种族上希律党基本上都是犹太人,但文化上却是罗马人。他们沉迷于罗马异教的罪行之中;哪里有希律党,其附近就有撒都该人。虽然耶路撒冷圣殿在加利利南部的百英里之外,但撒都该人仍会定期向他们的希律党同盟示好。即或提比哩亚城当时不是直接向罗马权势屈服,但它也代表着妥协之地。
在门徒的左边是加利利的东海岸。那里是外邦人的地区低加坡里,它在福音书经常被称为 "另一边"。低加坡里得名于主前四世纪至三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幸存将军们所建立的十个主要城市。当时低加坡里在罗马的权下,是与以色列接壤的一个独立省份。这些城市由罗马著名的第十军团守护。希腊罗马城市希波斯坐落在一座山上,耸立在加利利之上,是罗马支配和统治的不详之兆。
在东部的地平线上,沿着山谷往上五英里左右,门徒也许能够辨认出伽玛拉的城市和堡垒。伽玛拉位于一座陡峭的山上,就在罗马低加坡里的北部边界上,是犹太激进派奋锐党的总部。奋锐党领导寻求推翻罗马统治的运动,并且会在主后 66-73 年间领导一次起义,并在一场血腥的争战后落败。伽玛拉本身可能是其最激烈的战场。为了集结他饱经战伤的部队,罗马的将军,日后的皇帝韦斯巴苋亲自率领军队向胜利发出最后的冲锋。4000 多犹太奋锐党人宁愿选择从伽玛拉所在的悬崖上跳下,也不屈服成为罗马的俘虏。伽玛拉代表了那些试图通过暴力获取犹太独立之人和试图维护对犹大占领权的罗马人之间正在酝酿的张力。至少耶稣十二门徒之一 "奋锐党的西门" 就是奋锐党的官方成员。其余的 (犹大除外) 也拥有激进精神。
耶稣的 "登山宝训" 是在山上所讲。马太再一次暗示耶稣是摩西,并在先前的福音叙事中通过多次的暗示,将耶稣和以色列的律法赐予者摩西进行了比较。耶稣从希律对伯利恒男婴的屠杀中逃脱,与摩西从法老杀害希伯来男婴的命令中逃脱相似 (马太福音 2:16-19);耶稣在约旦河的洗礼与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过红海相似 (马太福音 3:13);耶稣顺从圣灵在旷野禁食 40 天,与摩西在旷野带领以色列人相似 (马太福音 4:1-2);耶稣在抵挡魔鬼时直接引用摩西对以色列的最后信息 (申命记,马太福音 4:4, 4:7 和 4:10)。耶稣将成为第二个摩西,成全申命记的预言。他不仅要带领他的百姓脱离奴役,成全摩西律法,也要带来一个新的盟约,新约。
作为弥赛亚,耶稣是第二个(更好的)摩西。申命记18章预言到弥赛亚要像摩西一样:
"耶和华-你的神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兴起一位先知,像我,你们要听从他。正如你在何烈山大会的日子求耶和华-你神一切的话,说:'求你不再叫我听见耶和华-我神的声音,也不再叫我看见这大火,免得我死亡。'耶和华就对我说:'他们所说的是。我必在他们弟兄中间给他们兴起一位先知,像你。我要将当说的话传给他;他要将我一切所吩咐的都传给他们。谁不听他奉我名所说的话,我必讨谁的罪。" (申命记 18:15-19)
在申命记的这段经文中,摩西叙述了以色列人因神的亲近而极其窘迫的情况。雷,闪电和烟从山上而来,使他们极其害怕,便要求摩西自己上山接受神的律法,并传给他们。以色列人说,如果神再近一些,他们就要死了。神说,他们的惧怕是有根据的。然后,神就赐他们一个应许,说祂要藉着摩西传达。这应许的精意是这样的:"我已经听了你们的祷告,求我不再以这种方式向你们讲话,因为我对你们的讲话会导致你们死亡。所以,我要为你们兴起一位先知像摩西,他将住在你们中间如同胞,并将我的话讲给你们。他的声音不会令人惧怕,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们不该听他,或不如你们现在听得专心。我会亲自要求你们要顺从他所说的话。"
登山宝训是第二个摩西从山上第二次赐下律法,而西奈山是登山宝训的预示。以色列人的要求在一千五百年后得蒙应允,神兴起了耶稣:他是像摩西一样的先知;是住在他们中间的同胞 (马太福音 1:1-17);是传讲神话语的人 (约翰福音 12:49)。耶稣和他的登山宝训是对摩西申命记 18:15-19 的预言应验。
旧约由神的先知摩西在西奈山所传达;新约由神的弥赛亚耶稣在俯瞰加利利的山上所传达。两约都传达于同一族约民 (以色列民族和耶稣的门徒)。在每种情况下,约都是为约民的利益而赐。耶稣的目标是鼓励他的门徒照他的话而行,好使他们 "蒙福" 或得满足。同样,摩西鼓励申命记的约民顺从行事 "选择生命"。一个人人都按自己喜欢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他人的社会,是一个很好的居住之地,与之相对的另一种方式则是人人都要斗争,直到暴君获胜,欺压他人。
作为神的弥赛亚,耶稣不仅是像摩西一样的先知,他也是神。神不再直接从山上,或透过写在石版上的话,或透过先知,传达祂的信息;如今却以人的方式出现,亲自传达祂的信息给祂的百姓。耶稣,神的道,开口教训他们 (向他们传讲) 神的话。摩西只是按神所吩咐的和写在石版上的方式来传达律法,但耶稣启示真理和律法背后的精意,将他们写在他百姓的心上 (耶利米书 31:31-34;以西结书 11:19-20; 36:26-28)。
虽然其中一则信息是在烟与火中传达,而另一则却是在一个平凡日子中的宁静湖边传达,但两则教训都是在山上赐下,时隔 1500 年,精髓相同:爱神并敬拜祂,彼此相爱,彼此服侍,你和你周围的人就会蒙福。
有门徒围坐在身边,耶稣就开口教训他们有关他国度的内容。耶稣的国度政策原则呼应,成全,并超越了他的先知前辈摩西;他的政策原则是对摩西律法的重新塑造。耶稣的律法并不是写在石版上,而是启示律法背后的真理和精意,将律法放在他百姓的心里 (申命记 30:6;耶利米书 31:31-34;以西结书 11:19-20; 36:26-28)。
摩西告诉以色列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有别于周围的列国。摩西律法是一个没有人类统治者的自愿服从邀请,是一个自治邀请。摩西教导百姓如何藉着自愿地生活在和谐的社区,在即将进入的地方,寻找并享受神的祝福。耶稣告诉门徒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有别于追求强行控制的典型世俗权力。他教导门徒如何在地上活出天国原则,并充分享受它的祝福。
但是,虽然这些约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由不同的人所传达,但提议和要求却是相同的。
提议是选择生命,还是选择死亡 (申命记 30:15-20;马太福音 7:24-27)。
选择生命的要求是爱神并单单敬拜祂 (申命记 5:1-15; 6:5;马太福音 6:33),也要用爱服侍邻舍 (申命记 5:16-21;马太福音 5:39-44;; 6:127:12).
以下信息是我们所拥有,就耶稣传讲的国度福音最完整的记述。在接下来的三章中,马太不再叙事,而是简单地让听众聆听耶稣开口教训他们,所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