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次互动的福音书的平行记载可以在马可福音 14:37-40 和 路加福音 22:45-46 中找到。
马太继续讲述耶稣的最后一夜。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祈祷,当时门徒们都睡着了,这很可能发生在尼散月 15 日的晚上(按罗马历法是星期四晚些时候)。请参阅“圣经记载耶稣最后一天的时间表”,以了解更多有关此事件的时间和顺序的信息。
耶稣刚到客西马尼园(橄榄园)时,就叫门徒“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去那边祷告”(马太福音 26:36)。他还叫他们“祷告,免得入了迷惑”(路加福音 22:40)。然后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约翰走进园子,向他们吐露自己内心的苦恼,并叫他们警醒(马太福音 26:37-38)。然后耶稣又往前走了一小段距离(“约有一块石头那么远”),向父祷告,问父能否让这杯离开他,但耶稣补充说:“但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马太福音 26:39)。
祷告一个小时后,耶稣回到门徒那里,他之前曾嘱咐他们要警醒(马太福音 26:38, 马可福音 14:34)并祷告(路加福音 22:40)。
福音书没有具体说明耶稣是否回到了大群和小群门徒中,还是只回到了小群门徒中。小群门徒是耶稣带着的三个门徒(彼得,雅各和约翰)进入花园深处(马太福音 26:37;马可福音 14:33)。
我们确实知道耶稣来到他们中间,因为他曾对彼得说过话。较大的一群人是八个门徒,他进入客西马尼园时告诉他们“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去那边祷告”(马太福音 26:36, 马可福音 14:32)。耶稣可能也去过这个较大的群体,也可能没有。
但当耶稣来到门徒那里时,发现他们没有警醒祷告,而是睡着了。
耶稣叫醒了门徒中的领袖彼得。马太记载了耶稣对他说的三句话:
马可福音增加了第四句话,是耶稣第一次来见彼得时说的,
耶稣对彼得说的第一句话是:“西门,你睡着了吗?”(马可福音 14:37)。“西门”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听着”或“听着”。耶稣用彼得的名字“西门”来表达“听着,醒过来”的意思,可能是一种文字游戏。
耶稣对彼得说的第二句话是:那么,你们不能同我警醒片时吗?
耶稣叫醒彼得后,他问的问题似乎带着失望。彼得和其他门徒本应保持警惕,并祈祷获得力量,因为他们即将经历艰难的考验,但他们却睡着了。他们甚至无法与耶稣一起守夜一个小时。
耶稣对彼得说的第三个想法是: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
这句话是耶稣最初指示的重述(马太福音 26:38, 马可福音 14:34, 路加福音 22:40)。它提醒了他们为什么来到客西马尼。他们来这里是为了从上帝那里汲取力量,以应对即将面临的艰难挑战。
他们即将面临的主要考验是,当耶稣屈服于逮捕并允许自己被不公正地定罪和杀害时,不要灰心或失去信心。耶稣知道他们都会因为他当晚所做的事(屈服于逮捕)而堕落(马太福音 26:31)。但当他告诉他们他们会堕落时,他们都强烈地承诺他们永远不会这样做,因为他们已经准备好为耶稣而死(马太福音 26:35)。
在这一个小时里,他们有机会从上帝而不是自己身上找到力量和观点。但他们却把时间花在睡觉上,而不是守夜和祈祷。看来,他们有信心靠自己的力量去抵抗和追随。耶稣引导他们明白,他们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抵抗。但他们没有明白。
耶稣提醒彼得和其他门徒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这是因为耶稣明白这种需要。这一幕充满了讽刺,因为世界的创造者寻求上帝的帮助来抵抗诱惑,而软弱和贫困的门徒却无忧无虑地打着呼噜,对自己的勇气充满信心(歌罗西书 1:17)。
耶稣回来祷告之前对彼得说的第四句话也是最后一句话是: “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这句临别话语中的两个关键词是“心灵”和“肉体” 。
译为“灵”的希腊词是“πνεῦμα”(G4151)。发音为:“pneu-ma”。它可以表示天使,恶魔或人类等非物质的人,或人(例如圣灵)。它也可以表示“风”或“呼吸”。
在这节经文中,耶稣显然是指彼得的灵或门徒的个人灵。当圣经提到人的灵时,它有两种方式。
圣经中提到人类灵魂的第一个方式是作为一个通用术语来描述人类的非物质部分。从这个一般意义上讲,我们的非物质灵魂与我们的肉体或肉体相反。它是我们肉体死亡后仍能继续存在的一部分(传道书 12:7)。
圣经谈论人类精神的第二种方式是一个更具体的术语,用于区分人的灵魂和人的“灵魂”(ψυχή—G5590 发音:“psuché”)。
圣经告诉我们:“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都能刺入,剖开。”(希伯来书 4:12)这节经文表明,至少在圣经的一些语境中,人的灵与人的魂是不同的。
人的灵使他的灵魂能够与上帝建立联系,就像人的身体使他的灵魂能够与物质世界互动一样。除了基督,我们在过犯和罪孽中精神上是死的(以弗所书 2:1-5)。对于耶稣的信徒来说,一个人的灵在出生在上帝的家庭中时就会焕然一新,充满活力(约翰福音 3:6)。信徒的灵将我们与上帝联系起来(罗马书 8:16)。人的灵使我们的灵魂能够与上帝联系。
最常被翻译为“灵魂”的希腊词是“ψυχή”(G5590)。它的发音是:“psuché”。它可以表示“灵魂”,“自我”,“内在存在”和/或“生命”。一个人的“psuché”是他们本质上的自我。灵魂由人的思想,心灵和意志组成。思想,心灵和意志就是所谓的“灵魂器官”。
人的心灵是思想和智力的所在。它包括他们的意识,智力,以及他们处理思想和观念的方式。我们的心灵会思考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心灵是人一生的精神屏障。
人的心是情感和欲望的源泉。它包括人的感受,爱和恐惧。它是我们被感知到的善和美所吸引,或对感知到的邪恶和丑陋感到厌恶的部分。
人的意志是我们自由和选择的根基。它是我们的选择机制。作为上帝神圣形象的承载者,我们有能力做出自己的决定(创世记 1:27)。我们既不是预先编程的机器人,也不是只凭本能行事的野兽。虽然我们的天性,理性和欲望使我们更倾向于某些选择,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能够超越理性和本能,选择我们将信任谁,我们将拥有哪种观点以及我们将做什么。
灵魂的这三个器官(思想,心灵,意志)共同构成了人的核心身份。这就是为什么“psuché”经常被翻译为“自我”。当保罗告诉我们要被圣灵引导,或要顺着圣灵而不是肉体而行(罗马书 8:4-16, 加拉太书 5:16-25)时,他告诉我们要让我们的“psuche”(思想-心灵-意志)通过我们的精神与上帝的灵互动,而不是按照我们肉体的欲望行事。
这似乎就是耶稣在客西马尼告诉昏昏欲睡的彼得时的意思:心灵愿意,但肉体却软弱了。耶稣用这句临别的话劝彼得,要让他的“psuche”(思想-心-意志)与上帝建立联系,因为彼得的心灵愿意,甚至可能渴望追随上帝。耶稣劝彼得不要服从他软弱的肉体的昏昏欲睡的欲望。然而,门徒们似乎对自己的肉体很有信心,并没有看到这种需要。
耶稣所说“心灵虽然愿意,肉体却软弱”的第二个术语是“肉体”这个词。在这种情况下,耶稣可能意味着两种情况之一。当他使用“肉体”一词时,他可能只是指彼得的肉体。或者当他谈论肉体时,他可能是指彼得罪恶欲望的根源。无论如何,肉体是软弱的。罪恶欲望的根源只能寻求自己的意愿——导致死亡(罗马书 8:6)。它不能完成上帝的旨意(约翰福音 15:5, 罗马书 8:8)。因为我们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所以我们知道对错(罗马书 2:14)。但是,我们人类的意志是有限的。但上帝的灵是无限的。
如果耶稣说“肉体软弱”时指的是彼得的身体,那么他是在说彼得缺乏足够的体力或力量来凭自己的力量执行上帝的旨意。天色已晚,为逾越节做准备已经过了漫长的一天(路加福音 22:8),充满了令人不安的惊喜(马太福音 26:21),惊奇(马太福音 26:26-29, 约翰福音 14-16:30)和深刻的情感(路加福音 22:15, 马可福音 14:31)。所有这些,包括在逾越节家宴上喝的多杯酒(路加福音 22:17, 20),自然会使身体(肉体)疲惫。彼得和门徒的肉体在这个危险时刻特别虚弱。
但即使彼得的肉体力量最强大,他也无法克服迫在眉睫的考验并取悦上帝。取悦上帝的唯一方法是通过对他的信仰来克服我们的考验(希伯来书 11:6)。耶稣劝告门徒与他一起祈祷,以获得超越人类极限的力量。
如果耶稣说“肉体软弱”时指的是彼得的罪性,那么他其实是在说彼得的自然欲望是邪恶和错误的。如果彼得和门徒顺从肉体,他们就会远离耶稣,在即将到来的考验中无法做正确的事。相反,他劝告他们顺从他们的精神,这与上帝的善意相一致。
再者,无论耶稣所说的“肉体”是上述哪一种意思,其实际结果都是相同的。耶稣很可能同时考虑了这两种意思。
彼得和其他门徒都无法靠着自己微弱的力量克服这些考验。他们只有像耶稣克服考验一样,在精神上依靠圣灵才能克服考验。
马太接着记载,耶稣第二次去向他的父祷告。马可记载,当他回来祷告时,“他又去祷告,说的话和以前一样”(马可福音 14:39)。
马太记载耶稣的祷告是:“我的父啊,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愿祢的旨意成就。”这几乎与他记载的耶稣之前祷告时所说的话完全一样:“我父啊,倘若可行,求祢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马太福音 26:39)
如果这不能消失,这个短语中的代词“这”指的是“这杯”。 《圣经说》对马太福音 26:39 的注释中进一步详细解释了“这杯”这个表达,它代表了上帝对罪孽的愤怒和审判和/或耶稣即将经历的境遇,包括逮捕,诬告,羞辱,酷刑,虐待和在罗马十字架上痛苦的处决。
耶稣因这些情况而深感苦恼(马太福音 26:37-38)。他如此苦恼,以至于当他祈祷时,“他的汗珠如血点”(路加福音 22:44)。但即使他苦恼并害怕不得不忍受这样的痛苦,耶稣还是愿意喝下这杯。
耶稣信靠祂的父,至死不渝(腓立比书 2:8),如果能取悦祂的父,祂愿意喝下这杯。耶稣这样做,是因为相信祂父的旨意是为了祂好。
这就是耶稣向他的父祈祷的内容,他说:“我父啊,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你的意旨成全。 ”
祷告了一段时间之后,耶稣第二次回到门徒那里。
耶稣又来,发现他们睡着了,因为他们的眼睛很沉重。耶稣叫醒他们,重复了祂第一次来时对他们说的话。马可记载,当耶稣第二次和他们说话时,他们非常困倦,以至于“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马可福音 14:40)。
马太接着报道说,耶稣又离开他们去,第三次祷告,又说了同样的话。
马太和其他福音书作者再次表明,耶稣如何依靠天父的力量来忍受即将到来的考验。耶稣花了几个小时从天父那里汲取力量。尽管他没有罪,也没有罪性,但他仍然受到诱惑。但他并没有靠自己的力量战胜罪恶,尽管罪恶很严重。耶稣靠着圣灵战胜了考验。
他依靠父的力量。耶稣这样做,为我们该如何克服困难树立了榜样。依靠圣灵而不是我们软弱的肉体来依靠上帝。
福音书的作者马太和彼得(通过马可)都将自己的软弱和失败与基督的力量进行对比,并谦卑地以一种方式分享它,以使他们受益的读者效仿耶稣的榜样,而不是他们自己的。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询问圣经说
Ask The Bible Says
马太福音 26:40-44 含义
关于这次互动的福音书的平行记载可以在马可福音 14:37-40 和 路加福音 22:45-46 中找到。
马太继续讲述耶稣的最后一夜。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祈祷,当时门徒们都睡着了,这很可能发生在尼散月 15 日的晚上(按罗马历法是星期四晚些时候)。请参阅“圣经记载耶稣最后一天的时间表”,以了解更多有关此事件的时间和顺序的信息。
耶稣刚到客西马尼园(橄榄园)时,就叫门徒“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去那边祷告”(马太福音 26:36)。他还叫他们“祷告,免得入了迷惑”(路加福音 22:40)。然后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约翰走进园子,向他们吐露自己内心的苦恼,并叫他们警醒(马太福音 26:37-38)。然后耶稣又往前走了一小段距离(“约有一块石头那么远”),向父祷告,问父能否让这杯离开他,但耶稣补充说:“但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马太福音 26:39)。
祷告一个小时后,耶稣回到门徒那里,他之前曾嘱咐他们要警醒(马太福音 26:38, 马可福音 14:34)并祷告(路加福音 22:40)。
福音书没有具体说明耶稣是否回到了大群和小群门徒中,还是只回到了小群门徒中。小群门徒是耶稣带着的三个门徒(彼得,雅各和约翰)进入花园深处(马太福音 26:37;马可福音 14:33)。
我们确实知道耶稣来到他们中间,因为他曾对彼得说过话。较大的一群人是八个门徒,他进入客西马尼园时告诉他们“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去那边祷告”(马太福音 26:36, 马可福音 14:32)。耶稣可能也去过这个较大的群体,也可能没有。
但当耶稣来到门徒那里时,发现他们没有警醒祷告,而是睡着了。
耶稣叫醒了门徒中的领袖彼得。马太记载了耶稣对他说的三句话:
马可福音增加了第四句话,是耶稣第一次来见彼得时说的,
耶稣对彼得说的第一句话是:“西门,你睡着了吗?”(马可福音 14:37)。“西门”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听着”或“听着”。耶稣用彼得的名字“西门”来表达“听着,醒过来”的意思,可能是一种文字游戏。
耶稣对彼得说的第二句话是:那么,你们不能同我警醒片时吗?
耶稣叫醒彼得后,他问的问题似乎带着失望。彼得和其他门徒本应保持警惕,并祈祷获得力量,因为他们即将经历艰难的考验,但他们却睡着了。他们甚至无法与耶稣一起守夜一个小时。
耶稣对彼得说的第三个想法是: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
这句话是耶稣最初指示的重述(马太福音 26:38, 马可福音 14:34, 路加福音 22:40)。它提醒了他们为什么来到客西马尼。他们来这里是为了从上帝那里汲取力量,以应对即将面临的艰难挑战。
他们即将面临的主要考验是,当耶稣屈服于逮捕并允许自己被不公正地定罪和杀害时,不要灰心或失去信心。耶稣知道他们都会因为他当晚所做的事(屈服于逮捕)而堕落(马太福音 26:31)。但当他告诉他们他们会堕落时,他们都强烈地承诺他们永远不会这样做,因为他们已经准备好为耶稣而死(马太福音 26:35)。
在这一个小时里,他们有机会从上帝而不是自己身上找到力量和观点。但他们却把时间花在睡觉上,而不是守夜和祈祷。看来,他们有信心靠自己的力量去抵抗和追随。耶稣引导他们明白,他们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抵抗。但他们没有明白。
耶稣提醒彼得和其他门徒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这是因为耶稣明白这种需要。这一幕充满了讽刺,因为世界的创造者寻求上帝的帮助来抵抗诱惑,而软弱和贫困的门徒却无忧无虑地打着呼噜,对自己的勇气充满信心(歌罗西书 1:17)。
耶稣回来祷告之前对彼得说的第四句话也是最后一句话是: “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这句临别话语中的两个关键词是“心灵”和“肉体” 。
译为“灵”的希腊词是“πνεῦμα”(G4151)。发音为:“pneu-ma”。它可以表示天使,恶魔或人类等非物质的人,或人(例如圣灵)。它也可以表示“风”或“呼吸”。
在这节经文中,耶稣显然是指彼得的灵或门徒的个人灵。当圣经提到人的灵时,它有两种方式。
圣经中提到人类灵魂的第一个方式是作为一个通用术语来描述人类的非物质部分。从这个一般意义上讲,我们的非物质灵魂与我们的肉体或肉体相反。它是我们肉体死亡后仍能继续存在的一部分(传道书 12:7)。
圣经谈论人类精神的第二种方式是一个更具体的术语,用于区分人的灵魂和人的“灵魂”(ψυχή—G5590 发音:“psuché”)。
圣经告诉我们:“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都能刺入,剖开。”(希伯来书 4:12)这节经文表明,至少在圣经的一些语境中,人的灵与人的魂是不同的。
人的灵使他的灵魂能够与上帝建立联系,就像人的身体使他的灵魂能够与物质世界互动一样。除了基督,我们在过犯和罪孽中精神上是死的(以弗所书 2:1-5)。对于耶稣的信徒来说,一个人的灵在出生在上帝的家庭中时就会焕然一新,充满活力(约翰福音 3:6)。信徒的灵将我们与上帝联系起来(罗马书 8:16)。人的灵使我们的灵魂能够与上帝联系。
最常被翻译为“灵魂”的希腊词是“ψυχή”(G5590)。它的发音是:“psuché”。它可以表示“灵魂”,“自我”,“内在存在”和/或“生命”。一个人的“psuché”是他们本质上的自我。灵魂由人的思想,心灵和意志组成。思想,心灵和意志就是所谓的“灵魂器官”。
人的心灵是思想和智力的所在。它包括他们的意识,智力,以及他们处理思想和观念的方式。我们的心灵会思考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心灵是人一生的精神屏障。
人的心是情感和欲望的源泉。它包括人的感受,爱和恐惧。它是我们被感知到的善和美所吸引,或对感知到的邪恶和丑陋感到厌恶的部分。
人的意志是我们自由和选择的根基。它是我们的选择机制。作为上帝神圣形象的承载者,我们有能力做出自己的决定(创世记 1:27)。我们既不是预先编程的机器人,也不是只凭本能行事的野兽。虽然我们的天性,理性和欲望使我们更倾向于某些选择,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能够超越理性和本能,选择我们将信任谁,我们将拥有哪种观点以及我们将做什么。
灵魂的这三个器官(思想,心灵,意志)共同构成了人的核心身份。这就是为什么“psuché”经常被翻译为“自我”。当保罗告诉我们要被圣灵引导,或要顺着圣灵而不是肉体而行(罗马书 8:4-16, 加拉太书 5:16-25)时,他告诉我们要让我们的“psuche”(思想-心灵-意志)通过我们的精神与上帝的灵互动,而不是按照我们肉体的欲望行事。
这似乎就是耶稣在客西马尼告诉昏昏欲睡的彼得时的意思:心灵愿意,但肉体却软弱了。耶稣用这句临别的话劝彼得,要让他的“psuche”(思想-心-意志)与上帝建立联系,因为彼得的心灵愿意,甚至可能渴望追随上帝。耶稣劝彼得不要服从他软弱的肉体的昏昏欲睡的欲望。然而,门徒们似乎对自己的肉体很有信心,并没有看到这种需要。
耶稣所说“心灵虽然愿意,肉体却软弱”的第二个术语是“肉体”这个词。在这种情况下,耶稣可能意味着两种情况之一。当他使用“肉体”一词时,他可能只是指彼得的肉体。或者当他谈论肉体时,他可能是指彼得罪恶欲望的根源。无论如何,肉体是软弱的。罪恶欲望的根源只能寻求自己的意愿——导致死亡(罗马书 8:6)。它不能完成上帝的旨意(约翰福音 15:5, 罗马书 8:8)。因为我们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所以我们知道对错(罗马书 2:14)。但是,我们人类的意志是有限的。但上帝的灵是无限的。
如果耶稣说“肉体软弱”时指的是彼得的身体,那么他是在说彼得缺乏足够的体力或力量来凭自己的力量执行上帝的旨意。天色已晚,为逾越节做准备已经过了漫长的一天(路加福音 22:8),充满了令人不安的惊喜(马太福音 26:21),惊奇(马太福音 26:26-29, 约翰福音 14-16:30)和深刻的情感(路加福音 22:15, 马可福音 14:31)。所有这些,包括在逾越节家宴上喝的多杯酒(路加福音 22:17, 20),自然会使身体(肉体)疲惫。彼得和门徒的肉体在这个危险时刻特别虚弱。
但即使彼得的肉体力量最强大,他也无法克服迫在眉睫的考验并取悦上帝。取悦上帝的唯一方法是通过对他的信仰来克服我们的考验(希伯来书 11:6)。耶稣劝告门徒与他一起祈祷,以获得超越人类极限的力量。
如果耶稣说“肉体软弱”时指的是彼得的罪性,那么他其实是在说彼得的自然欲望是邪恶和错误的。如果彼得和门徒顺从肉体,他们就会远离耶稣,在即将到来的考验中无法做正确的事。相反,他劝告他们顺从他们的精神,这与上帝的善意相一致。
再者,无论耶稣所说的“肉体”是上述哪一种意思,其实际结果都是相同的。耶稣很可能同时考虑了这两种意思。
彼得和其他门徒都无法靠着自己微弱的力量克服这些考验。他们只有像耶稣克服考验一样,在精神上依靠圣灵才能克服考验。
马太接着记载,耶稣第二次去向他的父祷告。马可记载,当他回来祷告时,“他又去祷告,说的话和以前一样”(马可福音 14:39)。
马太记载耶稣的祷告是:“我的父啊,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愿祢的旨意成就。”这几乎与他记载的耶稣之前祷告时所说的话完全一样:“我父啊,倘若可行,求祢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马太福音 26:39)
如果这不能消失,这个短语中的代词“这”指的是“这杯”。 《圣经说》对马太福音 26:39 的注释中进一步详细解释了“这杯”这个表达,它代表了上帝对罪孽的愤怒和审判和/或耶稣即将经历的境遇,包括逮捕,诬告,羞辱,酷刑,虐待和在罗马十字架上痛苦的处决。
耶稣因这些情况而深感苦恼(马太福音 26:37-38)。他如此苦恼,以至于当他祈祷时,“他的汗珠如血点”(路加福音 22:44)。但即使他苦恼并害怕不得不忍受这样的痛苦,耶稣还是愿意喝下这杯。
耶稣信靠祂的父,至死不渝(腓立比书 2:8),如果能取悦祂的父,祂愿意喝下这杯。耶稣这样做,是因为相信祂父的旨意是为了祂好。
这就是耶稣向他的父祈祷的内容,他说:“我父啊,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你的意旨成全。 ”
祷告了一段时间之后,耶稣第二次回到门徒那里。
耶稣又来,发现他们睡着了,因为他们的眼睛很沉重。耶稣叫醒他们,重复了祂第一次来时对他们说的话。马可记载,当耶稣第二次和他们说话时,他们非常困倦,以至于“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马可福音 14:40)。
马太接着报道说,耶稣又离开他们去,第三次祷告,又说了同样的话。
马太和其他福音书作者再次表明,耶稣如何依靠天父的力量来忍受即将到来的考验。耶稣花了几个小时从天父那里汲取力量。尽管他没有罪,也没有罪性,但他仍然受到诱惑。但他并没有靠自己的力量战胜罪恶,尽管罪恶很严重。耶稣靠着圣灵战胜了考验。
他依靠父的力量。耶稣这样做,为我们该如何克服困难树立了榜样。依靠圣灵而不是我们软弱的肉体来依靠上帝。
福音书的作者马太和彼得(通过马可)都将自己的软弱和失败与基督的力量进行对比,并谦卑地以一种方式分享它,以使他们受益的读者效仿耶稣的榜样,而不是他们自己的。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