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耶稣祈祷相似的福音记载可以在马可福音 14:35-36 和 路加福音 22:41-44 中找到。
马太继续讲述耶稣的最后一夜。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很可能发生在尼散月 15 日的晚上(按罗马历法为星期四晚)。请参阅“圣经记载耶稣最后一天的时间表”,以了解更多有关此事件的时间和顺序的信息。
当耶稣到达客西马尼园(橄榄园)时,祂要求门徒“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去那边祷告”(马太福音 26:36)。祂还要求他们“祷告,免得入了迷惑”(路加福音 22:40)。然后,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约翰走进园子,向他们吐露祂的苦恼,并要求他们警醒(马太福音 26:37-38)。
马太用一句简洁但含义深刻的经文总结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耶稣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我们将尝试按照以下概要来解读这节经文:
耶稣走进花园继续祷告
耶稣称呼上帝为“我的父亲”
耶稣的请求
耶稣的回应
路加记述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时受到人的服事
以赛亚书第 49 章预言耶稣与父的对话
诗篇 13 篇预示耶稣在客西马尼的祷告
他就稍往前走,然后祷告。
耶稣在伊甸园里离他们(彼得,雅各和约翰)稍远一点。路加福音对这一时刻提供了最详细的描述,路加福音描述了耶稣离开他们的距离,距离他们“大约一石之遥”(路加福音 22:41)。根据投掷石头的人,距离可能在 30 到 100 英尺之间。无论如何,这似乎是在听力范围内,因为门徒们似乎能够听到耶稣祈祷时说的话。
马太福音说耶稣俯伏在地祷告。马可福音也记载了同样的想法:“他……俯伏在地开始祷告……”(马可福音 14:35)。路加福音说耶稣“开始祷告”时“跪下”(路加福音 22:41)。这可能表明耶稣在开始祷告时双膝跪下,但在祷告过程中俯伏在地。我们知道耶稣祷告了相当长的时间,因为在他被捕前他曾三次叫醒门徒(马太福音 26:40-44, 马可福音 14:37-41)。从这些福音书的记载中,圣经告诉我们,耶稣在向天父祷告时既跪下又俯伏在地。
脸朝下平躺在地上,是一种非常谦卑的姿势。在古代和中世纪,国王要求祈求者在国王接见时脸朝下俯伏在地,这是一种常见的做法。但这里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提摩太前书 6:15, 启示录 19:16),是上帝之子(马太福音 16:16,, 26:63-6427:54,马可福音 9:7, 路加福音 3:22, 约翰福音 5:19),在父神面前脸朝下俯伏在地
耶稣这样做,表明自己是最谦卑的仆人(以赛亚书 53:11, 马太福音 20:28, 腓立比书 2:6-8)。耶稣在父面前俯伏,是神圣谦卑的非凡形象。耶稣呼吁我们在跟随他,服侍他,度过人生的考验时效仿他(马太福音 5:5, 20:27)。
耶稣俯伏在地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他因悲伤和痛苦而极度疲惫(以赛亚书 53:4, 马太福音 26:37-38)。这再次让我们瞥见了他人性的丰富。耶稣深深地感受到情感。他被它们所影响。在这一刻,他被自己的痛苦击倒(“倒在地上”——马可福音 14:35)。但他从不让自己的感情支配自己,无论这些感情有多么强烈。他总是选择信任上帝,他的父亲,并服从他。然而,他确实意识到他需要父亲的帮助,所以他祈祷。
每当我们感受到强烈的情感,似乎难以承受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以这种方式效法耶稣。
对于上帝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马太福音 19:26, 路加福音 1:37)。他使万事互相效力,叫爱他之人的益处得益处(罗马书 8:28)。上帝足够强大,能够处理我们的抱怨和情绪。摩西,哈拿,大卫,耶利米和但以理都在痛苦中向主倾诉心声(民数记 11:10-15, 撒母耳记上 1:15, 诗篇 13,,,,,, 2228:23540:14243,耶利米书 12:1-6, 但以理书 9:3-4)。上帝回应了他们的祷告。我们在天上的父使万事互相效力,叫爱他之人的益处得益处(罗马书 8:28)。正如这一集所表明的,上帝并不总是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但他总是以对我们最有利的方式回应我们。
在这个极其艰难的时期,当耶稣被世人的罪孽压得透不过气来时(以赛亚书 53:6, 约翰福音 1:29),耶稣来到他的父亲面前祈祷。为了回应他即将心甘情愿为之承受的极度痛苦(以赛亚书 53:10),耶稣来到他的父亲面前祈祷。当耶稣情绪悲痛,甚至到了死亡的地步时(马太福音 26:38),耶稣来到他的父亲面前祈祷。
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马太写道,耶稣当时正在说这个祷告。马太用来翻译为“说”的希腊语时态具有持续性。马可记录了类似的事情——“耶稣说……”(马可福音 14:36)。路加也是如此(路加福音 22:42)。这三位福音书作者都使用希腊语时态,这表明耶稣在整夜祈祷时反复说出这个请求。后来,马太的记述报道了耶稣在客西马尼期间三次不同的场合做了这个祷告(马太福音 26:42, 44)。
当耶稣在客西马尼向上帝祈祷时,他称上帝为:我的父亲。
这个称呼既揭示了耶稣的神性和人性。耶稣既是神又是人,这很矛盾。他是道成肉身的神(约翰福音 1:1, 1:14)
耶稣在教义中常常将上帝描述为:我的父亲。
(马太福音 7:21,,,,,,,, 10:32-3311:2712:5015:1316:1718:1018:3520:23,路加福音 10:22, 22:29,约翰福音 5:17,,,,,, 6:328:1910:1810:2914:2015:1)。
耶稣祈祷并教导他的门徒向上帝祈祷,称他为他们的父亲。
(马太福音 6:6-8,,, 6:97:7-1111:25-26,约翰福音 11:41, 17:1-26)。
耶稣是神。在与天上的神的关系中,耶稣是圣子。耶稣视天上的神为圣父。耶稣顺服天父,因为圣子爱并信任天父。天父爱并信任他的独生子。耶稣的祷告让我们瞥见三位一体的神圣关系。
当耶稣向我的父祈祷时,他呼唤着那位差他来拯救世界的人(约翰福音 6:38)。上帝派耶稣来做这项任务,就像父亲派儿子来做家务一样。耶稣作为上帝的儿子,希望在一切事情上都完全遵循他父亲的意愿。他们之间的关系总是亲密无间。在他早期的传道生涯中,耶稣告诉犹太人:“我与父原为一”(约翰福音 10:30)。这就是为什么在他绝望的时候,耶稣向上帝祈祷,称他为我的父,为即将到来的事情寻求指导和力量。
马可福音是根据彼得的目击证言写的,揭示了耶稣在祷告时使用的语言更加亲切,亲密,
“耶稣说:‘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 (马可福音 14:36)
“阿爸”是犹太小男孩呼唤父亲时使用的称呼。耶稣的祷告就像一个受惊的男孩的哭喊,大喊“爸爸,爸爸,救救我”。很少有经文像这段经文一样,如此有力地捕捉到耶稣脆弱的人性以及他作为上帝与阿爸天父之间的神圣关系。
在路加福音的这段经文中,耶稣使用了两个不同的希腊词,分别翻译为“愿意”和“将要”。在“父啊,你若愿意”这句话中,耶稣使用了“boulomai”,表示意图,即基于计划的决定。在“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成就”这句话中,耶稣使用了“thelema”,表示愿望或渴望。耶稣说,他的愿望不是受苦,而是下定决心相信天父的方式是最好的。耶稣本质上是在说“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计划成就”。
“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耶稣向天父请求的是另一种救赎的方式。他没有明确说明他希望放过哪方面的苦难或情况。他本可以请求上帝不要让他受苦。他本可以担心在十字架上受苦而死。耶稣和其他人一样,自然不希望受苦和死亡。他可能担心会承受罪孽的重担,并被天父抛弃。
如果可能的话,耶稣本能地希望避免所有这些可怕的事情。这些可怕的情况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这杯。
从隐喻的角度来说,这个杯子至少代表着两件事。
在圣经中,这杯隐喻性地代表的第一件事是每个人所经历的情况和/或责任。有时这被视为一种祝福——“我的杯满溢”(诗篇 23:5)。有时它被视为需要忠实忍受的苦涩——“你使他们多多地喝泪水”(诗篇 80:5)。
无论情况如何,这杯酒都来自上帝。上帝不会允许任何我们无法忍受的诱惑进入我们的生活(哥林多前书 10:13)。然而,上帝让每个人自己决定是否忠实地喝下这杯酒。
圣经教导我们,上帝是至高无上的(箴言 16:33, 以赛亚书 45:7, 以西结书 12:25)。
上帝的主权意味着一个人所经历的一切都来自主(约伯记 1:21, 2:10)。
每个人独特经历的身份,环境,条件和责任,都是上帝指定给每个人喝的一杯隐喻性的酒。(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应该评判别人的原因之一。只有上帝完全知道他们喝的杯子里有什么)。
杯子里装着喝的东西。当有人递给你杯子时,他们就是在给你倒水。在古代,喝酒是一种习俗,如果你不喝别人给你的杯子里的水,就会被认为是一种侮辱。
我们的生命是耶和华赐予的礼物(诗篇 100:3)。我们所经历的生活环境和责任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杯。这杯是耶稣的命运或人生的一部分。对我们来说也一样。有些杯子是甜的。其他杯子可能是苦的。喝这杯意味着接受上帝赋予你的身份和人格,无论你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忠实地生活。
这杯的第二个比喻意义是上帝对罪的愤怒审判。先知们用杯子或饮料来比喻上帝对罪的愤怒和审判(以赛亚书 51:17, 22,耶利米书 25:15-16, 耶利米哀歌 4:21, 以西结书 23:31-34, 哈巴谷书 2:16, 启示录 14:9-10, 16:19)。
当基督承担了世上所有的罪孽,成为罪恶人类的完整化身时,天父将他的愤怒倾泻在十字架上他的儿子耶稣身上(马太福音 27:45-46):
“唯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现在我们既靠着他的血称义,就更要借着他免去神的愤怒。” (罗马书 5:8-9)
“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 (哥林多后书 5:21)
“他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不是单为我们的罪,也是为普天下人的罪。” (约翰一书 2:2)
“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他为我们的罪孽被压伤;为要使我们得平安,他受了刑罚,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了医治……
…但主使我们众人都犯了罪孽落在他身上。” (以赛亚书 53:5-6)
“又涂抹了在律例上所写,有碍于我们的字据,把它撤去,钉在十字架上。”(歌罗西书 2:14)
耶稣是无罪的,不值得上帝的震怒。然而,他选择“担当多人的罪,又为罪犯代求”(以赛亚书 53:12)。
换句话说,作为我们的弥赛亚,上帝之子耶稣心甘情愿地用他的公义的祝福换取我们的不义和罪孽的苦毒诅咒。他用他的祝福和丰盛之杯换取我们的愤怒和审判之杯。这样,耶稣就成了我们的救恩之杯(诗篇 116:13, 马太福音 26:27)。
逾越节之夜,天父为耶稣提供的这杯苦酒极其苦涩。它充满了可怕的境遇和苦难。它充满了天父对世人罪恶的愤怒和审判。但这杯是弥赛亚要喝的,因为这是上帝拯救世界计划的一部分(以赛亚书 53:5-6, 10-12)
如果耶稣喝了这杯酒,就意味着:
几周前,耶稣曾用“我将要喝的杯” (马太福音 20:22) 来暗示他死亡的情形。雅各和约翰的母亲请求他允许她的两个儿子在他的国度里坐在他的左右 (马太福音 20:21)。耶稣问这两个兄弟是否能喝他将要喝的杯,他们回答说:“我们可以。”耶稣告诉他们:“你们要喝我的杯”,这意味着他们也将因信仰而被杀,就像耶稣将被杀一样。但这对他们来说要晚得多。雅各是十二门徒中第一个因信仰而被杀的 (使徒行传 12:2)。约翰将是最后一个,他因信仰而被流放到拔摩岛时死去。正是在那里,他写下了《启示录》。
当耶稣屈服于逮捕时,他用杯子的比喻来描述他将要遭受的苦难。耶稣向他的父祈祷,希望他能把这杯从他身上拿开,不久之后,耶稣对彼得说:“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约翰福音 18:11)。
耶稣要喝这杯。但他向父请求:如果可能,求父让我喝下这杯。这个请求是恳切的(路加福音 22:44)。(下文将对此进行详述)。面对这种痛苦和愤怒,耶稣问父,是否可能,他能否赐予他另一种方式来拯救世界,而不必经历这些可怕的事情。
耶稣请求的核心是让他的父不要让我承受这杯苦酒。他请求父让他的愤怒越过他,就像上帝的愤怒在逾越节之夜越过以色列家门,然后他们才从埃及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出埃及记 12:13)。在那个逾越节,上帝的愤怒降临到埃及每一家没有在门柱上涂上羔羊血的家(出埃及记 12:21-23),但饶恕了以色列的每一家。上帝对以色列罪孽的愤怒和审判都落在逾越节羔羊身上(出埃及记 12:12-13)。
在这个逾越节之夜,耶稣预料到上帝的愤怒将倾泻在他身上。耶稣是我们真正的逾越节羔羊,他除去了我们的罪孽(约翰福音 1:29, 哥林多前书 5:7)。由于耶稣和他的牺牲,上帝的愤怒越过我们,落在了他身上。天父拒绝了耶稣的请求;他没有让这杯愤怒从他的儿子身上离开。耶稣自愿选择喝下上帝愤怒的杯子。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爱他的父亲,他爱世人。
因为耶稣喝了这杯,我们不必承受神全部的审判和谴责。耶稣为我们喝了这杯:
“这是你们的主,主,你们的上帝为他的人民而奋斗的人说: “看哪,我已从你手中拿走了那杯令人摇摇欲坠的酒,我的愤怒之杯;你再也不会喝它了。’” (以赛亚书 51:22)
然而,即使在极度悲痛中,耶稣的请求也充满信心。 “如果可能”这个表达承认上帝掌控一切。它承认天父上帝对万物的权威。作为上帝,耶稣知道上帝凡事皆有可能(马太福音 19:26)。所以,他在寻求另一种方式,但与此同时,耶稣愿意信任他的父亲,即使这意味着必须喝下这杯苦杯——但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回答: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这与亚当在伊甸园的回答相反。
当亚当吃下禁果时,他实际上是在说:“不要照上帝的意愿,只要照我意愿!”(这也是我们每次犯罪时对上帝说的话)。当亚当这样做时,他把罪恶和死亡带入了世界(创世记 3:19, 罗马书 5:12)。这一行为使亚当和他的后代与上帝以及他为他们的生活制定的美好计划分离(创世记 3:22-24)
“从亚当到摩西,死亡就作了王,甚至那些不与亚当犯同样过犯的人,也在他的权下。亚当乃是那以后要来之人的预像。” (罗马书 5:14)
但耶稣是“那以后要来之人的预表”。他是“第二个亚当”(哥林多前书 15:45)。第二个亚当耶稣说的话与第一个亚当完全相反。耶稣说,但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正如亚当在伊甸园将自己的意志置于神的意志之上,并将罪和死亡带入人间一样,耶稣,第二个亚当,在客西马尼园将神的意志置于自己的意志之上(马太福音 26:39),以此来救赎世界,使世界重新与造物主和谐相处,并赐予所有相信他的人永生的恩典(约翰福音 3:16)。
“若因一人的过犯,死就因这一人(亚当)作了王;何况那些受洪恩又蒙所赐之义的,岂不更要因耶稣基督一人在生命中作王吗?” (罗马书 5:17)
耶稣选择喝这杯。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十字架的羞辱和这杯的苦涩,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希伯来书 12:2)。
路加的记述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见解。路加记载耶稣说:
“父啊,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 (路加福音 22:42)
翻译为“愿意”的希腊词是 βούλομαι (G1014——发音为:“boo'-lom-ahee”) 的一种形式。这个词用来反映某人决定/决心做某事。它描述了某人的预谋意图或计划。马太用这个词来描述约瑟打算在天使来到他面前并向他解释耶稣的神圣受孕之前秘密地送走玛利亚 (马太福音 1:19),而马可用这个词来描述彼拉多释放巴拉巴并按照暴徒的要求将耶稣交给钉十字架时的政治算计 (马可福音 15:15)。因此,路加福音中的这段话是:
“父啊,祢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意思。” (路加福音 22:42)
βούλομαι (G1014) 的预谋意图与希腊语中翻译为“意志”的单词不同。“意志”一词,如“但不是我的意愿”是 θέλημα (G2307 — 发音为:“thel'-ay-mah”)。“Thelēma”用于反映一个人的愿望或欲望。它描述了某人希望发生的事情。但我们的愿望没有最终的决定权。这种用法的例子包括主祷文。耶稣的模范祷告说“愿你的旨意(“thelēma”)成就”,表明上帝希望人类遵循他的道路(马太福音 6:10)。但显然上帝已将决定权留给人类:
“父啊,祢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旨意。” (路加福音 22:42)
耶稣用这种措辞表明,他希望(θέλημα)让苦难和愤怒之杯过去。但从耶稣的角度来看,这是由他的父亲决定(βούλομαι)。这是因为耶稣决心(βούλομαι)遵循他父亲的意愿(θέλημα),他的计划。这似乎为我们自己的祈祷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榜样。
耶稣决定 (βούλομαι) 顺从地遵循主的旨意 (θέλημα),这是以赛亚第一首仆人之歌的弥赛亚实现。
“他将忠实地伸张正义。他不会灰心或沮丧直到他在地上建立正义。” (以赛亚书 42:3b-4a)
尽管耶稣在客西马尼园(“橄榄园”)备受折磨,甚至痛苦到要死(马太福音 26:37-38),但他并没有被罪孽的沉重负担压垮,没有放弃,也没有被诱惑打败,去追随自己的情感和欲望(θέλημα)。尽管他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但他忠实地履行了天父赋予他的使命(βούλομαι),即在地上建立“公义 [与上帝和谐]”(以赛亚书 42:4a)。
路加福音中关于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记述提供了有关他的人性的具体而有趣的细节。
“有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加添他的力量。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 (路加福音 22:43-44)
路加记载说:“有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给耶稣,加添他的力量”(路加福音 22:43)。这表明父神听到了耶稣的祷告,也回应了耶稣的祷告。父神听见了儿子在悲伤,痛苦和痛苦中所做的祷告(马太福音 26:37-38, 路加福音 22:44)。父神回应了儿子的祷告,让他不要屈服于诱惑(路加福音 40),不要让这杯苦酒离开他。
他的父没有放过那杯苦酒,但他派了一位天使在儿子喝下苦酒之前给他力量。路加福音中的这节经文也明确地强调了耶稣依靠父的力量和恩典来完成父的旨意。
如果耶稣需要上帝的力量来克服他的考验,我们也需要上帝的恩典和力量来帮助我们克服我们的考验。我们的天父通常不会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派天使来帮助我们,但他和儿子派了比天使更好的东西来赋予我们力量并装备我们度过考验。他派了圣灵给我们(约翰福音 16:13)。他亲自派他来帮助我们。
上帝亲自赋予我们力量,作为耶稣的信徒,无论何时我们受到诱惑,都能在基督里取得胜利(以西结书 26:27, 哥林多前书 10:13, 加拉太书 5:5, 以弗所书 3:16, 歌罗西书 1:11)。上帝的灵住在每个信徒心中,随时准备帮助每个信徒在上帝的力量下克服考验(罗马书 8:11, 哥林多前书 3:16, 6:19,提摩太后书 1:14)。但是否要选择顺从圣灵而不是肉体,取决于我们自己(加拉太书 5:18)。圣灵和肉体总是相互争斗,促使我们选择它们。上帝让我们自己选择跟随哪一个,但这是一个二元选择;没有第三个选项(加拉太书 5:17-18)。
如果耶稣是上帝,依靠上帝获得力量,那么我们也应该如此。
显然,天使来加持耶稣的痛苦,却没有消除他的痛苦。路加告诉我们,耶稣“极其痛苦”,因为他“恳切地祷告”,“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路加福音 22:44)。上帝并没有消除耶稣的痛苦,也没有移走十字架。耶稣仍然必须通过信靠他的父来克服他的痛苦,并经历考验。
同样,当上帝赐予我们力量时,他通常不会消除我们遭遇的痛苦,而是赋予我们力量,让我们凭着信心前行,克服这些痛苦。圣经将我们的磨难描述为分享基督的苦难(使徒行传 5:41, 罗马书 8:17, 腓立比书 3:10)。
“亲爱的,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欢喜(倒不如说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他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 (彼得前书 4:12-13)
如果我们分担基督的苦难,我们将分享他的奖赏并与他一起统治(提摩太后书 2:12, 启示录 3:21, 罗马书 8:17b)。
耶稣为我们树立了奋力克服诱惑的榜样。
“他恳切地祈祷,汗珠如血点,滴在地上。” (路加福音 22:44)
流血汗是一种已确认的医学病症,称为“血汗症”。这是一种罕见的病症,但据医学权威人士称,它通常发生在面部周围。据信,这是由身体在极度痛苦或恐惧时(例如当我们面临死亡或折磨时)的“战斗或逃跑”反应引发的。
耶稣极度痛苦(马太福音 26:37-38, 路加福音 22:44)。他面临死亡和折磨,甚至更多。他战胜了世人的罪孽,并将承担世人应有的一切愤怒。当耶稣在客西马尼热切祈祷时,他处于“战斗或逃跑”的境地。通过他热切的祈祷和天使的帮助,他没有进行肉体上的战斗或肉体上的逃跑。相反,他服从他父亲的意愿,并经历了考验。
虽然耶稣是神,但这段经文清楚地表明,十字架对耶稣来说既不轻松也不无痛苦。相反,十字架是极其痛苦和劳累的。路加的记述再次强调了耶稣的人性。
以赛亚书第四十九章(与以赛亚书 42:1-4, 50:4-11 和 52:13 - 53:12 一样)是一首“仆人之歌”,预言弥赛亚将成为一名仆人。但这首仆人之歌的开头很独特,因为它是仆人和主之间的坦诚对话(以赛亚书 49:1-6)。在这段对话中,耶稣似乎因他的人民拒绝而痛苦不堪,他的父亲向他保证,救赎以色列“太小了”;他的父亲向他保证,他将拯救整个世界(以赛亚书 49:6)。
它让我们得以一窥上帝之子与天父上帝之间的神圣对话,不仅如此,以赛亚记录的仆人与主之间的对话似乎还包含了耶稣——这位来服务的人子(马太福音 20:28)在客西马尼这个孤独的时刻所感受和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但我说:‘我徒然劳苦,我竭尽全力,却毫无意义;然而我当得的正义在耶和华那里,并得到我上帝的奖赏。” (以赛亚书 49:4)
这里,仆人回应了差遣他的主。这似乎是对耶稣在客西马尼的祷告的预言。这是对悲伤和痛苦的忏悔(马太福音 26:37-38)。仆人(耶稣,弥赛亚)承认,他“徒劳无功”,他把他所有的一切都“毫无意义地浪费了”。
换句话说,仆人告诉主,他觉得自己未能完成他被派去完成的使命。弥赛亚要救赎以色列。但即使耶稣来到自己的人中间,自己的人却不接待他(约翰福音 1:11)。在客西马尼的这个特殊时刻,耶稣被出卖了,他知道他即将死在那些拒绝他的人手中。
耶稣的灵魂“忧伤得要死”(马太福音 26:38)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他在执行救赎以色列的使命时遭到了以色列人的拒绝。他可能再次受到诱惑,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救赎和重建以色列,而不是相信他父亲的意愿。
魔鬼已经试探过祂一次,要祂通过敬拜祂来获得本该属于祂的东西(马太福音 4:9)。耶稣有能力向祂的父请求十二个天使军团为祂而战,但祂拒绝这样做(马太福音 26:53)。这可能就是祂祷告的原因:但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因为虽然耶稣希望这杯离开祂,但祂更希望遵行祂父的旨意。继续以赛亚书 49 章:
“耶和华从我出胎造我作他的仆人,现在他又说,使雅各归回祂身边,使以色列聚集到祂身边, (我在耶和华面前很尊贵,我的上帝是我的力量)。” (以赛亚书 49:5)
在这里,主对祂的仆人说了一些安慰的话。主告诉祂,尽管雅各和以色列遭到拒绝,但祂仍将带他们回来,聚集到祂身边。主说,不管仆人有何感受,祂并没有失败。仆人因此而恢复并受到尊敬。他的力量不在于自己,而在于上帝。同样,这种思想也体现在耶稣向祂父的祷告中:但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除了救赎以色列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目的,耶和华告诉他的仆人他将实现这个目的:
“他说:‘你做我的仆人还太小了,使雅各众支派复兴,使以色列中得保全的人归回。我还要使你成为列国的光使我的救恩得以传遍地极。” (以赛亚书 49:6)
主告诉他的仆人,救赎以色列“太小事了”,他还要救赎“列国,使我的救恩遍及天下”。换句话说,看似弥赛亚的失败(以色列拒绝他)实际上是上帝更大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救赎天下外邦人。这不是仆人的失败。这是一场完全的,在很大程度上出乎意料的胜利!
尽管耶稣在客西马尼受苦,但他将战胜死亡和罪恶。耶稣复活后告诉门徒,他们将“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他的见证。使徒保罗在罗马书 11 章中提醒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信徒,尽管犹太人的心现在变得刚硬,但上帝已将其用于外邦人——上帝的国度现在也对他们开放了。保罗说,有一天,全以色列都将得救(罗马书 11:25-26a)。
以赛亚在这首仆人之歌中的预言继续,耶和华对他的仆人说,
“以色列的救赎主,以色列的圣者耶和华如此说:对于被鄙视的人,被国家所憎恶的人,对统治者的仆人来说,君王们看见便会兴起,王子们也要下拜,因为耶和华是信实的,以色列的圣者拣选了你。” (以赛亚书 49:7)
在这里,主向他那被错误地鄙视和憎恶的仆人许诺,即使以色列国会憎恨他,也会有国王看到他,站起来,向他下拜。他将被大大地尊崇。我们知道这确实发生了,因为耶稣告诉他的门徒,他被授予了天上和地上所有的权柄(马太福音 28:18)。
万膝向耶稣跪拜这一承诺的主题在第四首仆人之歌的最后几节(以赛亚书 53:10-12)以及保罗对腓立比信徒的告诫中重复出现。在腓立比书中,保罗告诫信徒要选择与客西马尼园中的耶稣相同的心态(腓立比书 2:5-10)。耶稣选择“轻看羞辱”,并遵行父的旨意,期待这一应许的奖赏(希伯来书 12:2)。
保罗劝告每个信徒选择与耶稣相同的道路。选择耶稣的心态,谦卑地服务和在今生受苦,是有道理的,因为结果比我们在地球上能得到的任何东西都要大得多。如果我们遵循上帝的旨意,那么上帝会在适当的时候提升我们(马太福音 20:27, 提摩太后书 2:12, 雅各书 4:10, 彼得前书 5:6)。
基督首先来是为了服务(马太福音 20:28, 路加福音 22:42)。由于他的忠诚服务,他被赋予了一切权力,并被赐予地球作为他的奖赏(马太福音 28:20, 腓立比书 2:10, 希伯来书 12:2)。耶稣给了我们同样的承诺,并敦促我们克服诱惑,就像他战胜诱惑一样(启示录 3:21)。耶稣在伊甸园中的奋斗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可以效仿他努力抵制罪恶和诱惑。
《仆人之歌》在以赛亚书 49:8-12 中继续,主向他的仆人回应了这些类似的承诺和主题。
当我们听到耶稣在客西马尼的祷告——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考虑到他即将被逮捕,折磨和死在敌人手中,我们听到了耶稣的祖先大卫王对诗篇第13篇的回响。
我们邀请您反思并思考这首六节的短诗的弥赛亚含义。
大卫以祷告开始诗篇 13 的前两节。他向上帝提出了一系列四个问题,询问上帝在绝望情况下的仁慈。每个问题的开头都是:“还要多久?”(诗篇 13:1-2)。看来大卫的诗篇是对耶稣在客西马尼向他父亲提出的问题的预言。
“耶和华啊,你要到几时呢?你要永远忘记我吗?你要掩面不顾我要到几时呢?我心里筹谋,终日愁苦,要到几时呢?我的敌人还要辖制我多久呢?”
与大卫不同,耶稣似乎并没有质疑上帝的善良,但大卫和耶稣都在向上帝呼喊,因为他正面临绝望的考验。耶稣请求让这杯离开我,这是在请求上帝宽恕,就像大卫请求上帝宽恕一样。这篇预言诗篇似乎为耶稣的请求提供了更多的见解。
问完这些问题后,大卫这样申辩:
耶和华我的神啊,求你看顾我,应允我;照亮我的眼睛,不然我将沉睡至死,我的敌人会说:‘我战胜了他。’当我动摇时,我的对手就会欢喜。” (诗篇 13:3-4)
和大卫一样,耶稣也面临死于敌人之手的耻辱。大卫请求上帝饶恕他的性命,使他免于死亡和失败。上帝让大卫战胜敌人,使他免于死于敌人之手的耻辱。
这首诗不仅适用于大卫,也预言了弥赛亚耶稣,尽管上帝并没有以同样的方式拯救耶稣。上帝没有让苦难过去。他让耶稣被交到敌人手中并被杀死。他让耶稣的敌人幸灾乐祸地看着他的尸体。但上帝确实让耶稣获得了胜利,不是通过预防性的逃脱,而是通过复活。
最后,尽管大卫陷入绝望的深渊,看不到出路,但他还是选择相信上帝的忠诚:
“但我倚靠你的慈爱;我的心因你的救恩而欢喜。我要向耶和华歌唱,因为他厚待了我。” (诗篇 13:5-6)
耶稣也采取了这种观点。他也选择相信父的良善,知道即使在痛苦,羞辱和死亡中,胜利最终也永远属于他。正是对父的这种信仰让他能够说: “但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询问圣经说
Ask The Bible Says
马太福音 26:39 含义
与耶稣祈祷相似的福音记载可以在马可福音 14:35-36 和 路加福音 22:41-44 中找到。
马太继续讲述耶稣的最后一夜。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很可能发生在尼散月 15 日的晚上(按罗马历法为星期四晚)。请参阅“圣经记载耶稣最后一天的时间表”,以了解更多有关此事件的时间和顺序的信息。
当耶稣到达客西马尼园(橄榄园)时,祂要求门徒“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去那边祷告”(马太福音 26:36)。祂还要求他们“祷告,免得入了迷惑”(路加福音 22:40)。然后,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约翰走进园子,向他们吐露祂的苦恼,并要求他们警醒(马太福音 26:37-38)。
马太用一句简洁但含义深刻的经文总结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耶稣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我们将尝试按照以下概要来解读这节经文:
耶稣走进花园继续祷告
耶稣称呼上帝为“我的父亲”
耶稣的请求
耶稣的回应
路加记述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时受到人的服事
以赛亚书第 49 章预言耶稣与父的对话
诗篇 13 篇预示耶稣在客西马尼的祷告
耶稣走进花园继续祷告
他就稍往前走,然后祷告。
耶稣在伊甸园里离他们(彼得,雅各和约翰)稍远一点。路加福音对这一时刻提供了最详细的描述,路加福音描述了耶稣离开他们的距离,距离他们“大约一石之遥”(路加福音 22:41)。根据投掷石头的人,距离可能在 30 到 100 英尺之间。无论如何,这似乎是在听力范围内,因为门徒们似乎能够听到耶稣祈祷时说的话。
马太福音说耶稣俯伏在地祷告。马可福音也记载了同样的想法:“他……俯伏在地开始祷告……”(马可福音 14:35)。路加福音说耶稣“开始祷告”时“跪下”(路加福音 22:41)。这可能表明耶稣在开始祷告时双膝跪下,但在祷告过程中俯伏在地。我们知道耶稣祷告了相当长的时间,因为在他被捕前他曾三次叫醒门徒(马太福音 26:40-44, 马可福音 14:37-41)。从这些福音书的记载中,圣经告诉我们,耶稣在向天父祷告时既跪下又俯伏在地。
脸朝下平躺在地上,是一种非常谦卑的姿势。在古代和中世纪,国王要求祈求者在国王接见时脸朝下俯伏在地,这是一种常见的做法。但这里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提摩太前书 6:15, 启示录 19:16),是上帝之子(马太福音 16:16,, 26:63-6427:54,马可福音 9:7, 路加福音 3:22, 约翰福音 5:19),在父神面前脸朝下俯伏在地
耶稣这样做,表明自己是最谦卑的仆人(以赛亚书 53:11, 马太福音 20:28, 腓立比书 2:6-8)。耶稣在父面前俯伏,是神圣谦卑的非凡形象。耶稣呼吁我们在跟随他,服侍他,度过人生的考验时效仿他(马太福音 5:5, 20:27)。
耶稣俯伏在地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他因悲伤和痛苦而极度疲惫(以赛亚书 53:4, 马太福音 26:37-38)。这再次让我们瞥见了他人性的丰富。耶稣深深地感受到情感。他被它们所影响。在这一刻,他被自己的痛苦击倒(“倒在地上”——马可福音 14:35)。但他从不让自己的感情支配自己,无论这些感情有多么强烈。他总是选择信任上帝,他的父亲,并服从他。然而,他确实意识到他需要父亲的帮助,所以他祈祷。
每当我们感受到强烈的情感,似乎难以承受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以这种方式效法耶稣。
对于上帝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马太福音 19:26, 路加福音 1:37)。他使万事互相效力,叫爱他之人的益处得益处(罗马书 8:28)。上帝足够强大,能够处理我们的抱怨和情绪。摩西,哈拿,大卫,耶利米和但以理都在痛苦中向主倾诉心声(民数记 11:10-15, 撒母耳记上 1:15, 诗篇 13,,,,,, 2228:23540:14243,耶利米书 12:1-6, 但以理书 9:3-4)。上帝回应了他们的祷告。我们在天上的父使万事互相效力,叫爱他之人的益处得益处(罗马书 8:28)。正如这一集所表明的,上帝并不总是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但他总是以对我们最有利的方式回应我们。
在这个极其艰难的时期,当耶稣被世人的罪孽压得透不过气来时(以赛亚书 53:6, 约翰福音 1:29),耶稣来到他的父亲面前祈祷。为了回应他即将心甘情愿为之承受的极度痛苦(以赛亚书 53:10),耶稣来到他的父亲面前祈祷。当耶稣情绪悲痛,甚至到了死亡的地步时(马太福音 26:38),耶稣来到他的父亲面前祈祷。
耶稣称呼上帝为“我的父亲”
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马太写道,耶稣当时正在说这个祷告。马太用来翻译为“说”的希腊语时态具有持续性。马可记录了类似的事情——“耶稣说……”(马可福音 14:36)。路加也是如此(路加福音 22:42)。这三位福音书作者都使用希腊语时态,这表明耶稣在整夜祈祷时反复说出这个请求。后来,马太的记述报道了耶稣在客西马尼期间三次不同的场合做了这个祷告(马太福音 26:42, 44)。
当耶稣在客西马尼向上帝祈祷时,他称上帝为:我的父亲。
这个称呼既揭示了耶稣的神性和人性。耶稣既是神又是人,这很矛盾。他是道成肉身的神(约翰福音 1:1, 1:14)
耶稣在教义中常常将上帝描述为:我的父亲。
(马太福音 7:21,,,,,,,, 10:32-3311:2712:5015:1316:1718:1018:3520:23,路加福音 10:22, 22:29,约翰福音 5:17,,,,,, 6:328:1910:1810:2914:2015:1)。
耶稣祈祷并教导他的门徒向上帝祈祷,称他为他们的父亲。
(马太福音 6:6-8,,, 6:97:7-1111:25-26,约翰福音 11:41, 17:1-26)。
耶稣是神。在与天上的神的关系中,耶稣是圣子。耶稣视天上的神为圣父。耶稣顺服天父,因为圣子爱并信任天父。天父爱并信任他的独生子。耶稣的祷告让我们瞥见三位一体的神圣关系。
当耶稣向我的父祈祷时,他呼唤着那位差他来拯救世界的人(约翰福音 6:38)。上帝派耶稣来做这项任务,就像父亲派儿子来做家务一样。耶稣作为上帝的儿子,希望在一切事情上都完全遵循他父亲的意愿。他们之间的关系总是亲密无间。在他早期的传道生涯中,耶稣告诉犹太人:“我与父原为一”(约翰福音 10:30)。这就是为什么在他绝望的时候,耶稣向上帝祈祷,称他为我的父,为即将到来的事情寻求指导和力量。
马可福音是根据彼得的目击证言写的,揭示了耶稣在祷告时使用的语言更加亲切,亲密,
“耶稣说:‘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
(马可福音 14:36)
“阿爸”是犹太小男孩呼唤父亲时使用的称呼。耶稣的祷告就像一个受惊的男孩的哭喊,大喊“爸爸,爸爸,救救我”。很少有经文像这段经文一样,如此有力地捕捉到耶稣脆弱的人性以及他作为上帝与阿爸天父之间的神圣关系。
在路加福音的这段经文中,耶稣使用了两个不同的希腊词,分别翻译为“愿意”和“将要”。在“父啊,你若愿意”这句话中,耶稣使用了“boulomai”,表示意图,即基于计划的决定。在“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成就”这句话中,耶稣使用了“thelema”,表示愿望或渴望。耶稣说,他的愿望不是受苦,而是下定决心相信天父的方式是最好的。耶稣本质上是在说“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计划成就”。
耶稣的请求
“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耶稣向天父请求的是另一种救赎的方式。他没有明确说明他希望放过哪方面的苦难或情况。他本可以请求上帝不要让他受苦。他本可以担心在十字架上受苦而死。耶稣和其他人一样,自然不希望受苦和死亡。他可能担心会承受罪孽的重担,并被天父抛弃。
如果可能的话,耶稣本能地希望避免所有这些可怕的事情。这些可怕的情况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这杯。
从隐喻的角度来说,这个杯子至少代表着两件事。
在圣经中,这杯隐喻性地代表的第一件事是每个人所经历的情况和/或责任。有时这被视为一种祝福——“我的杯满溢”(诗篇 23:5)。有时它被视为需要忠实忍受的苦涩——“你使他们多多地喝泪水”(诗篇 80:5)。
无论情况如何,这杯酒都来自上帝。上帝不会允许任何我们无法忍受的诱惑进入我们的生活(哥林多前书 10:13)。然而,上帝让每个人自己决定是否忠实地喝下这杯酒。
圣经教导我们,上帝是至高无上的(箴言 16:33, 以赛亚书 45:7, 以西结书 12:25)。
上帝的主权意味着一个人所经历的一切都来自主(约伯记 1:21, 2:10)。
每个人独特经历的身份,环境,条件和责任,都是上帝指定给每个人喝的一杯隐喻性的酒。(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应该评判别人的原因之一。只有上帝完全知道他们喝的杯子里有什么)。
杯子里装着喝的东西。当有人递给你杯子时,他们就是在给你倒水。在古代,喝酒是一种习俗,如果你不喝别人给你的杯子里的水,就会被认为是一种侮辱。
我们的生命是耶和华赐予的礼物(诗篇 100:3)。我们所经历的生活环境和责任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杯。这杯是耶稣的命运或人生的一部分。对我们来说也一样。有些杯子是甜的。其他杯子可能是苦的。喝这杯意味着接受上帝赋予你的身份和人格,无论你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忠实地生活。
这杯的第二个比喻意义是上帝对罪的愤怒审判。先知们用杯子或饮料来比喻上帝对罪的愤怒和审判(以赛亚书 51:17, 22,耶利米书 25:15-16, 耶利米哀歌 4:21, 以西结书 23:31-34, 哈巴谷书 2:16, 启示录 14:9-10, 16:19)。
当基督承担了世上所有的罪孽,成为罪恶人类的完整化身时,天父将他的愤怒倾泻在十字架上他的儿子耶稣身上(马太福音 27:45-46):
“唯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现在我们既靠着他的血称义,就更要借着他免去神的愤怒。”
(罗马书 5:8-9)
“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
(哥林多后书 5:21)
“他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不是单为我们的罪,也是为普天下人的罪。”
(约翰一书 2:2)
“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
他为我们的罪孽被压伤;
为要使我们得平安,他受了刑罚,
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了医治……
…但主使我们众人都犯了罪孽
落在他身上。”
(以赛亚书 53:5-6)
“又涂抹了在律例上所写,有碍于我们的字据,把它撤去,钉在十字架上。”(歌罗西书 2:14)
耶稣是无罪的,不值得上帝的震怒。然而,他选择“担当多人的罪,又为罪犯代求”(以赛亚书 53:12)。
换句话说,作为我们的弥赛亚,上帝之子耶稣心甘情愿地用他的公义的祝福换取我们的不义和罪孽的苦毒诅咒。他用他的祝福和丰盛之杯换取我们的愤怒和审判之杯。这样,耶稣就成了我们的救恩之杯(诗篇 116:13, 马太福音 26:27)。
逾越节之夜,天父为耶稣提供的这杯苦酒极其苦涩。它充满了可怕的境遇和苦难。它充满了天父对世人罪恶的愤怒和审判。但这杯是弥赛亚要喝的,因为这是上帝拯救世界计划的一部分(以赛亚书 53:5-6, 10-12)
如果耶稣喝了这杯酒,就意味着:
几周前,耶稣曾用“我将要喝的杯” (马太福音 20:22) 来暗示他死亡的情形。雅各和约翰的母亲请求他允许她的两个儿子在他的国度里坐在他的左右 (马太福音 20:21)。耶稣问这两个兄弟是否能喝他将要喝的杯,他们回答说:“我们可以。”耶稣告诉他们:“你们要喝我的杯”,这意味着他们也将因信仰而被杀,就像耶稣将被杀一样。但这对他们来说要晚得多。雅各是十二门徒中第一个因信仰而被杀的 (使徒行传 12:2)。约翰将是最后一个,他因信仰而被流放到拔摩岛时死去。正是在那里,他写下了《启示录》。
当耶稣屈服于逮捕时,他用杯子的比喻来描述他将要遭受的苦难。耶稣向他的父祈祷,希望他能把这杯从他身上拿开,不久之后,耶稣对彼得说:“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约翰福音 18:11)。
耶稣要喝这杯。但他向父请求:如果可能,求父让我喝下这杯。这个请求是恳切的(路加福音 22:44)。(下文将对此进行详述)。面对这种痛苦和愤怒,耶稣问父,是否可能,他能否赐予他另一种方式来拯救世界,而不必经历这些可怕的事情。
耶稣请求的核心是让他的父不要让我承受这杯苦酒。他请求父让他的愤怒越过他,就像上帝的愤怒在逾越节之夜越过以色列家门,然后他们才从埃及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出埃及记 12:13)。在那个逾越节,上帝的愤怒降临到埃及每一家没有在门柱上涂上羔羊血的家(出埃及记 12:21-23),但饶恕了以色列的每一家。上帝对以色列罪孽的愤怒和审判都落在逾越节羔羊身上(出埃及记 12:12-13)。
在这个逾越节之夜,耶稣预料到上帝的愤怒将倾泻在他身上。耶稣是我们真正的逾越节羔羊,他除去了我们的罪孽(约翰福音 1:29, 哥林多前书 5:7)。由于耶稣和他的牺牲,上帝的愤怒越过我们,落在了他身上。天父拒绝了耶稣的请求;他没有让这杯愤怒从他的儿子身上离开。耶稣自愿选择喝下上帝愤怒的杯子。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爱他的父亲,他爱世人。
因为耶稣喝了这杯,我们不必承受神全部的审判和谴责。耶稣为我们喝了这杯:
“这是你们的主,主,你们的上帝
为他的人民而奋斗的人说:
“看哪,我已从你手中拿走了那杯令人摇摇欲坠的酒,
我的愤怒之杯;
你再也不会喝它了。’”
(以赛亚书 51:22)
然而,即使在极度悲痛中,耶稣的请求也充满信心。 “如果可能”这个表达承认上帝掌控一切。它承认天父上帝对万物的权威。作为上帝,耶稣知道上帝凡事皆有可能(马太福音 19:26)。所以,他在寻求另一种方式,但与此同时,耶稣愿意信任他的父亲,即使这意味着必须喝下这杯苦杯——但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耶稣的回应
“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回答: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这与亚当在伊甸园的回答相反。
当亚当吃下禁果时,他实际上是在说:“不要照上帝的意愿,只要照我意愿!”(这也是我们每次犯罪时对上帝说的话)。当亚当这样做时,他把罪恶和死亡带入了世界(创世记 3:19, 罗马书 5:12)。这一行为使亚当和他的后代与上帝以及他为他们的生活制定的美好计划分离(创世记 3:22-24)
“从亚当到摩西,死亡就作了王,甚至那些不与亚当犯同样过犯的人,也在他的权下。亚当乃是那以后要来之人的预像。”
(罗马书 5:14)
但耶稣是“那以后要来之人的预表”。他是“第二个亚当”(哥林多前书 15:45)。第二个亚当耶稣说的话与第一个亚当完全相反。耶稣说,但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正如亚当在伊甸园将自己的意志置于神的意志之上,并将罪和死亡带入人间一样,耶稣,第二个亚当,在客西马尼园将神的意志置于自己的意志之上(马太福音 26:39),以此来救赎世界,使世界重新与造物主和谐相处,并赐予所有相信他的人永生的恩典(约翰福音 3:16)。
“若因一人的过犯,死就因这一人(亚当)作了王;何况那些受洪恩又蒙所赐之义的,岂不更要因耶稣基督一人在生命中作王吗?”
(罗马书 5:17)
耶稣选择喝这杯。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十字架的羞辱和这杯的苦涩,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希伯来书 12:2)。
路加的记述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见解。路加记载耶稣说:
“父啊,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
(路加福音 22:42)
翻译为“愿意”的希腊词是 βούλομαι (G1014——发音为:“boo'-lom-ahee”) 的一种形式。这个词用来反映某人决定/决心做某事。它描述了某人的预谋意图或计划。马太用这个词来描述约瑟打算在天使来到他面前并向他解释耶稣的神圣受孕之前秘密地送走玛利亚 (马太福音 1:19),而马可用这个词来描述彼拉多释放巴拉巴并按照暴徒的要求将耶稣交给钉十字架时的政治算计 (马可福音 15:15)。因此,路加福音中的这段话是:
“父啊,祢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意思。”
(路加福音 22:42)
βούλομαι (G1014) 的预谋意图与希腊语中翻译为“意志”的单词不同。“意志”一词,如“但不是我的意愿”是 θέλημα (G2307 — 发音为:“thel'-ay-mah”)。“Thelēma”用于反映一个人的愿望或欲望。它描述了某人希望发生的事情。但我们的愿望没有最终的决定权。这种用法的例子包括主祷文。耶稣的模范祷告说“愿你的旨意(“thelēma”)成就”,表明上帝希望人类遵循他的道路(马太福音 6:10)。但显然上帝已将决定权留给人类:
“父啊,祢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旨意。”
(路加福音 22:42)
耶稣用这种措辞表明,他希望(θέλημα)让苦难和愤怒之杯过去。但从耶稣的角度来看,这是由他的父亲决定(βούλομαι)。这是因为耶稣决心(βούλομαι)遵循他父亲的意愿(θέλημα),他的计划。这似乎为我们自己的祈祷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榜样。
耶稣决定 (βούλομαι) 顺从地遵循主的旨意 (θέλημα),这是以赛亚第一首仆人之歌的弥赛亚实现。
“他将忠实地伸张正义。
他不会灰心或沮丧
直到他在地上建立正义。”
(以赛亚书 42:3b-4a)
尽管耶稣在客西马尼园(“橄榄园”)备受折磨,甚至痛苦到要死(马太福音 26:37-38),但他并没有被罪孽的沉重负担压垮,没有放弃,也没有被诱惑打败,去追随自己的情感和欲望(θέλημα)。尽管他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但他忠实地履行了天父赋予他的使命(βούλομαι),即在地上建立“公义 [与上帝和谐]”(以赛亚书 42:4a)。
路加记述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时受到人的服事
路加福音中关于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记述提供了有关他的人性的具体而有趣的细节。
“有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加添他的力量。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
(路加福音 22:43-44)
路加记载说:“有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给耶稣,加添他的力量”(路加福音 22:43)。这表明父神听到了耶稣的祷告,也回应了耶稣的祷告。父神听见了儿子在悲伤,痛苦和痛苦中所做的祷告(马太福音 26:37-38, 路加福音 22:44)。父神回应了儿子的祷告,让他不要屈服于诱惑(路加福音 40),不要让这杯苦酒离开他。
他的父没有放过那杯苦酒,但他派了一位天使在儿子喝下苦酒之前给他力量。路加福音中的这节经文也明确地强调了耶稣依靠父的力量和恩典来完成父的旨意。
如果耶稣需要上帝的力量来克服他的考验,我们也需要上帝的恩典和力量来帮助我们克服我们的考验。我们的天父通常不会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派天使来帮助我们,但他和儿子派了比天使更好的东西来赋予我们力量并装备我们度过考验。他派了圣灵给我们(约翰福音 16:13)。他亲自派他来帮助我们。
上帝亲自赋予我们力量,作为耶稣的信徒,无论何时我们受到诱惑,都能在基督里取得胜利(以西结书 26:27, 哥林多前书 10:13, 加拉太书 5:5, 以弗所书 3:16, 歌罗西书 1:11)。上帝的灵住在每个信徒心中,随时准备帮助每个信徒在上帝的力量下克服考验(罗马书 8:11, 哥林多前书 3:16, 6:19,提摩太后书 1:14)。但是否要选择顺从圣灵而不是肉体,取决于我们自己(加拉太书 5:18)。圣灵和肉体总是相互争斗,促使我们选择它们。上帝让我们自己选择跟随哪一个,但这是一个二元选择;没有第三个选项(加拉太书 5:17-18)。
如果耶稣是上帝,依靠上帝获得力量,那么我们也应该如此。
显然,天使来加持耶稣的痛苦,却没有消除他的痛苦。路加告诉我们,耶稣“极其痛苦”,因为他“恳切地祷告”,“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路加福音 22:44)。上帝并没有消除耶稣的痛苦,也没有移走十字架。耶稣仍然必须通过信靠他的父来克服他的痛苦,并经历考验。
同样,当上帝赐予我们力量时,他通常不会消除我们遭遇的痛苦,而是赋予我们力量,让我们凭着信心前行,克服这些痛苦。圣经将我们的磨难描述为分享基督的苦难(使徒行传 5:41, 罗马书 8:17, 腓立比书 3:10)。
“亲爱的,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欢喜(倒不如说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他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
(彼得前书 4:12-13)
如果我们分担基督的苦难,我们将分享他的奖赏并与他一起统治(提摩太后书 2:12, 启示录 3:21, 罗马书 8:17b)。
耶稣为我们树立了奋力克服诱惑的榜样。
“他恳切地祈祷,汗珠如血点,滴在地上。”
(路加福音 22:44)
流血汗是一种已确认的医学病症,称为“血汗症”。这是一种罕见的病症,但据医学权威人士称,它通常发生在面部周围。据信,这是由身体在极度痛苦或恐惧时(例如当我们面临死亡或折磨时)的“战斗或逃跑”反应引发的。
耶稣极度痛苦(马太福音 26:37-38, 路加福音 22:44)。他面临死亡和折磨,甚至更多。他战胜了世人的罪孽,并将承担世人应有的一切愤怒。当耶稣在客西马尼热切祈祷时,他处于“战斗或逃跑”的境地。通过他热切的祈祷和天使的帮助,他没有进行肉体上的战斗或肉体上的逃跑。相反,他服从他父亲的意愿,并经历了考验。
虽然耶稣是神,但这段经文清楚地表明,十字架对耶稣来说既不轻松也不无痛苦。相反,十字架是极其痛苦和劳累的。路加的记述再次强调了耶稣的人性。
以赛亚书第 49 章预言耶稣与父的对话
以赛亚书第四十九章(与以赛亚书 42:1-4, 50:4-11 和 52:13 - 53:12 一样)是一首“仆人之歌”,预言弥赛亚将成为一名仆人。但这首仆人之歌的开头很独特,因为它是仆人和主之间的坦诚对话(以赛亚书 49:1-6)。在这段对话中,耶稣似乎因他的人民拒绝而痛苦不堪,他的父亲向他保证,救赎以色列“太小了”;他的父亲向他保证,他将拯救整个世界(以赛亚书 49:6)。
它让我们得以一窥上帝之子与天父上帝之间的神圣对话,不仅如此,以赛亚记录的仆人与主之间的对话似乎还包含了耶稣——这位来服务的人子(马太福音 20:28)在客西马尼这个孤独的时刻所感受和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但我说:‘我徒然劳苦,
我竭尽全力,却毫无意义;
然而我当得的正义在耶和华那里,
并得到我上帝的奖赏。”
(以赛亚书 49:4)
这里,仆人回应了差遣他的主。这似乎是对耶稣在客西马尼的祷告的预言。这是对悲伤和痛苦的忏悔(马太福音 26:37-38)。仆人(耶稣,弥赛亚)承认,他“徒劳无功”,他把他所有的一切都“毫无意义地浪费了”。
换句话说,仆人告诉主,他觉得自己未能完成他被派去完成的使命。弥赛亚要救赎以色列。但即使耶稣来到自己的人中间,自己的人却不接待他(约翰福音 1:11)。在客西马尼的这个特殊时刻,耶稣被出卖了,他知道他即将死在那些拒绝他的人手中。
耶稣的灵魂“忧伤得要死”(马太福音 26:38)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他在执行救赎以色列的使命时遭到了以色列人的拒绝。他可能再次受到诱惑,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救赎和重建以色列,而不是相信他父亲的意愿。
魔鬼已经试探过祂一次,要祂通过敬拜祂来获得本该属于祂的东西(马太福音 4:9)。耶稣有能力向祂的父请求十二个天使军团为祂而战,但祂拒绝这样做(马太福音 26:53)。这可能就是祂祷告的原因:但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因为虽然耶稣希望这杯离开祂,但祂更希望遵行祂父的旨意。继续以赛亚书 49 章:
“耶和华从我出胎造我作他的仆人,现在他又说,
使雅各归回祂身边,使以色列聚集到祂身边,
(我在耶和华面前很尊贵,
我的上帝是我的力量)。”
(以赛亚书 49:5)
在这里,主对祂的仆人说了一些安慰的话。主告诉祂,尽管雅各和以色列遭到拒绝,但祂仍将带他们回来,聚集到祂身边。主说,不管仆人有何感受,祂并没有失败。仆人因此而恢复并受到尊敬。他的力量不在于自己,而在于上帝。同样,这种思想也体现在耶稣向祂父的祷告中:但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除了救赎以色列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目的,耶和华告诉他的仆人他将实现这个目的:
“他说:‘你做我的仆人还太小了,
使雅各众支派复兴,使以色列中得保全的人归回。
我还要使你成为列国的光
使我的救恩得以传遍地极。”
(以赛亚书 49:6)
主告诉他的仆人,救赎以色列“太小事了”,他还要救赎“列国,使我的救恩遍及天下”。换句话说,看似弥赛亚的失败(以色列拒绝他)实际上是上帝更大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救赎天下外邦人。这不是仆人的失败。这是一场完全的,在很大程度上出乎意料的胜利!
尽管耶稣在客西马尼受苦,但他将战胜死亡和罪恶。耶稣复活后告诉门徒,他们将“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他的见证。使徒保罗在罗马书 11 章中提醒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信徒,尽管犹太人的心现在变得刚硬,但上帝已将其用于外邦人——上帝的国度现在也对他们开放了。保罗说,有一天,全以色列都将得救(罗马书 11:25-26a)。
以赛亚在这首仆人之歌中的预言继续,耶和华对他的仆人说,
“以色列的救赎主,以色列的圣者耶和华如此说:
对于被鄙视的人,
被国家所憎恶的人,
对统治者的仆人来说,
君王们看见便会兴起,
王子们也要下拜,
因为耶和华是信实的,以色列的圣者拣选了你。”
(以赛亚书 49:7)
在这里,主向他那被错误地鄙视和憎恶的仆人许诺,即使以色列国会憎恨他,也会有国王看到他,站起来,向他下拜。他将被大大地尊崇。我们知道这确实发生了,因为耶稣告诉他的门徒,他被授予了天上和地上所有的权柄(马太福音 28:18)。
万膝向耶稣跪拜这一承诺的主题在第四首仆人之歌的最后几节(以赛亚书 53:10-12)以及保罗对腓立比信徒的告诫中重复出现。在腓立比书中,保罗告诫信徒要选择与客西马尼园中的耶稣相同的心态(腓立比书 2:5-10)。耶稣选择“轻看羞辱”,并遵行父的旨意,期待这一应许的奖赏(希伯来书 12:2)。
保罗劝告每个信徒选择与耶稣相同的道路。选择耶稣的心态,谦卑地服务和在今生受苦,是有道理的,因为结果比我们在地球上能得到的任何东西都要大得多。如果我们遵循上帝的旨意,那么上帝会在适当的时候提升我们(马太福音 20:27, 提摩太后书 2:12, 雅各书 4:10, 彼得前书 5:6)。
基督首先来是为了服务(马太福音 20:28, 路加福音 22:42)。由于他的忠诚服务,他被赋予了一切权力,并被赐予地球作为他的奖赏(马太福音 28:20, 腓立比书 2:10, 希伯来书 12:2)。耶稣给了我们同样的承诺,并敦促我们克服诱惑,就像他战胜诱惑一样(启示录 3:21)。耶稣在伊甸园中的奋斗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可以效仿他努力抵制罪恶和诱惑。
《仆人之歌》在以赛亚书 49:8-12 中继续,主向他的仆人回应了这些类似的承诺和主题。
诗篇 13 篇预示耶稣在客西马尼的祷告
当我们听到耶稣在客西马尼的祷告——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考虑到他即将被逮捕,折磨和死在敌人手中,我们听到了耶稣的祖先大卫王对诗篇第13篇的回响。
我们邀请您反思并思考这首六节的短诗的弥赛亚含义。
大卫以祷告开始诗篇 13 的前两节。他向上帝提出了一系列四个问题,询问上帝在绝望情况下的仁慈。每个问题的开头都是:“还要多久?”(诗篇 13:1-2)。看来大卫的诗篇是对耶稣在客西马尼向他父亲提出的问题的预言。
“耶和华啊,你要到几时呢?你要永远忘记我吗?
你要掩面不顾我要到几时呢?
我心里筹谋,终日愁苦,要到几时呢?
我的敌人还要辖制我多久呢?”
与大卫不同,耶稣似乎并没有质疑上帝的善良,但大卫和耶稣都在向上帝呼喊,因为他正面临绝望的考验。耶稣请求让这杯离开我,这是在请求上帝宽恕,就像大卫请求上帝宽恕一样。这篇预言诗篇似乎为耶稣的请求提供了更多的见解。
问完这些问题后,大卫这样申辩:
耶和华我的神啊,求你看顾我,应允我;
照亮我的眼睛,不然我将沉睡至死,
我的敌人会说:‘我战胜了他。’
当我动摇时,我的对手就会欢喜。”
(诗篇 13:3-4)
和大卫一样,耶稣也面临死于敌人之手的耻辱。大卫请求上帝饶恕他的性命,使他免于死亡和失败。上帝让大卫战胜敌人,使他免于死于敌人之手的耻辱。
这首诗不仅适用于大卫,也预言了弥赛亚耶稣,尽管上帝并没有以同样的方式拯救耶稣。上帝没有让苦难过去。他让耶稣被交到敌人手中并被杀死。他让耶稣的敌人幸灾乐祸地看着他的尸体。但上帝确实让耶稣获得了胜利,不是通过预防性的逃脱,而是通过复活。
最后,尽管大卫陷入绝望的深渊,看不到出路,但他还是选择相信上帝的忠诚:
“但我倚靠你的慈爱;
我的心因你的救恩而欢喜。
我要向耶和华歌唱,
因为他厚待了我。”
(诗篇 13:5-6)
耶稣也采取了这种观点。他也选择相信父的良善,知道即使在痛苦,羞辱和死亡中,胜利最终也永远属于他。正是对父的这种信仰让他能够说: “但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