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比喻没有明显的对应福音记载,但最后的重点与马可福音10:31和路加福音13:30对应。
耶稣继续讲述葡萄园工人比喻的第二部分。比喻的第一部分是有关葡萄园家主在收割之时雇佣工人在他的葡萄园工作。他在一天之内雇佣了五批工人,从清晨一直到下午五点。第一批工人讲定了一钱银子或一整天的工钱。接下来的工人同意接受“所当给的”。
工作日结束之时,到了晚上,园主对管事的说。管事的是监督收割和工人的,是全职雇工,可能是家庭成员或园主的儿子。如果园主代表父神,葡萄园代表祂的国,那么管事的就代表神子。晚上代表在今世结束时临到的审判时刻(哥林多后书5:10),是耶稣刚刚向门徒所描述“复兴”的开始(马太福音19:28)。
园主传唤管事的,因为到时候要付工人当天所做之工的工钱了。工钱是行为的奖赏。在今生,我们通常用工作换取工钱。园主指示管事的从后来的起。“从后来的起”的指示是对该比喻两端平行箴言的巧妙插入。
开头端:马太福音19:30
“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
结尾端:马太福音20:16
“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
这则箴言是该比喻的要点;该比喻告诉我们,耶稣使用这则箴言的意义。
后来雇佣的人在酉时大概下午五点钟开始工作,他们只做了一小时,各人得了整天的工钱。这比“所当给的”要多(马太福音20:4)。这位园主非常慷慨。各人得了一钱银子,与清早和园主讲定公平价钱的工人所得的一样。耶稣和/或马太并没有说在巳初,午正,申初开始工作的工人得了多少工钱。他们的反应也没有被记录。这可能是因为该比喻的重点是比较在前的和在后的。
及至那先雇的来了,他们以为必要多得,因为他们已经工作了一整天,而其他人只是工作了一段时间。但是,这一期待并没得到满足。及至那先雇的来了,谁知也是各得一钱,没得更多。这让他们感到失望和痛苦。耶稣说,他们因得了讲定的工钱而埋怨家主。显然,清早而来的工人之一成了这批人的代言人,来到园主面前,表达了先来之人的失望。
他向葡萄园园主抱怨,而他的抱怨基于两项罪状。第一,他说,先来的比后来的工作时间要长得多。代言人说得对。先来的人工作了十二个小时,而后来的只做了一小时。第二,他说,先来的比后来的工作环境更恶劣。他这一批人整天劳苦受热,而后来的一批只在傍晚天凉快的时候工作。这也可能是真的。因为这些因素,按代言人所说,先来的一批所得的和后来的一批一样,这是不公平的。他们针对园主的控诉是:他不公平或不公正。
园主以尊重和友善的态度回答了代言人的埋怨控诉,用亲切的称呼对他说: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他们同意这一份额)。园主告诉他,拿你的走吧!换言之,“拿着你的工钱,要知足。你已经得了你希望拿到的工钱,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园主问了他一个反问句: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当然,园主可以随自己的意思用自己的钱,这包括无论什么原因随己意把钱给其他人。然后,园主总结了先来的人抱怨他的真正原因。他问他们,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先来的人气愤的真正原不是因为他们得了讲定的工价而生气,而是后来的得了比他们可能讲定的工钱要多,如果他们讨价的话。
该比喻以园主对根植于嫉妒之抱怨的洞见性推测作为结束。然后,耶稣重复了开头箴言的镜像画面: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
这也结束了耶稣有关葡萄园工人的比喻。耶稣想要门徒领会或从中得到的是什么呢?
这个比喻的重点之一貌似是:不可假设人在天国的地位是基于他们在今生的地位或影响。这与比喻之前的内容相联系,其中门徒问,如果这位令人瞩目钦佩且虔诚的少年官还有缺乏的话,人又如何才能进入天国。许多今生被视为在前的人,在天国里实际上是在后的。许多今生被视为在后的,在天国里实际上是在前的。耶稣讲这一比喻是要帮助门徒认识这一真理。这是对开端箴言的应用,“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马太福音19:30)。
在神国里,人前的财富,权柄,影响力,权力,好名声都算不了什么。这些并不能打动神。神所在乎的是通过谦卑地从心里爱人服事人而忠心地顺服祂。任何人都可以做这些,即使是那些物质贫乏的,或那些没有影响力的人。这正是为什么耶稣告诉彼得,每个人,包括那些在影响力,权力,财富等方面最小或在后的人都能在祂国里成为在前的,如果他们愿意跟从弥赛亚的话(马太福音19:29)。
门徒或许错误地假设,像这位富有虔诚官一样的人肯定能进天国。当耶稣告诉他们,骆驼穿过针眼比财主进天国还容易时,他们很希奇(马太福音19:24-15)。他们想象,如果如此重要富有的少年官都无法进天国,那像他们如此低微的人就更无法进天国了。在他们的眼中,他是在前进入的。耶稣讲这个比喻,为为大设立了一个恰当的典范。
天国运作的价值体系与地上国度的体系完全不同。这正是为什么在其中一个寻求在前的,在另一个就变成了在后的(马太福音6:24;; 10:3916:25)。将这一思想与耶稣所教导的另一个思想结合的话,“如果人在世界上是在前的,灵魂(“psuche”)却是在后的,有什么益处呢?”(马太福音16:26)。
在今生成为在前的,通常需要爱世界,顺服世界的体系。在今生成为在前的比赛是一场恶性竞争,会破坏生命和社会和谐。
但这不是神的方式。要成为祂国里在前的,需要爱基督,顺服祂美好的诫命爱人如己。要成为天国里在前的是一段旋律,在其中我们都在神的交响乐团里参与奏演的角色。我们彼此相爱彼此服事得越好,不仅对我们个人,甚至对祂国里的所有人都越有好处。
这个比喻的第二点是对比喻结束镜像端的应用,“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这可能意味着那些在生命末期相信的人,依然可以获得极大的赏赐;或许那些在今生末期忠心的人,也可以获取极大的赏赐。第一批工人可能代表以色列,他们与神有特定的盟约或协议。他们因与应许之地相关的特定顺服,有特定祝福的应许,正如在申命记30:15-30所示。但后来被嫁接的外邦人(罗马书11:17)有新约,是写在心上的(耶利米书31:33;希伯来书8:10; 10:16)。这可能意味着后来的外邦人,那有属灵之约,而非与应许之地相关的特定之约赏赐的,他们若忠心地服事,就会得到极其慷慨的对待。
这第二点,即在后的,将要在前,也与之前“富有少年官”的故事相关联。耶稣说,“在神凡事都能”。第二点强调了神的慷慨。该故事中葡萄园的园主对愿意在他葡萄园工作,信任他慷慨的后来者极度慷慨。他对那些达成协议的人是公平的,但对那些信任他会公正的人是极度慷慨的。
富有的少年官可能就像许多谈判者一样,渴望知道他们必须做什么,才能让神祝福他们。神是公正的,祂会尊重祂的应许。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依靠神来成就祂的应许。但是,还有更大的事。神非常地慷慨。如果我们信靠他,用我们所拥有的来做我们所能做的,就真的有好机会获得比我们讨价还价所能获取的更好的赏赐。
使徒保罗在写给哥林多的第一封信中说道:
“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哥林多前书2:9)
从这个意义来讲,这是个非常鼓舞人心的比喻。那些后来的人可能就像那些浪费生命中大把时光不遵循神道路的人,但他们若忠心,信靠神的慷慨,祂就会奖赏他们,就像是他们已经忠心了多年一样。这样会使那些劳苦多时的人嫉妒眼红吗?可能不会。在来生,我们的老我会被除去。所以,很可能我们会意识到神所给我们的赏赐都是极度慷慨的,是祂怜悯的结果。
然而,耶稣的确说到有人夸耀他们的事工简历,期待大的赏赐。那人被立刻解雇。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期待报答神,实则我们是在自我服事,所以只会得到这世上稍纵即逝的奖赏,而非天上持久的赏赐(见马太福音7:21-23的解经注释)。
耶稣希望每个人在他的国里成为在前的,正如他希望每个人都为大一样。在国度语境中,这两个词的用法是同义词。神造人成为在前的,但只有那些跟随祂的人才能完成他们的使命,成为大。只有那些选择放下世上“在前的”,换取世上“在后的”,才会成为天国里在前的。这个应许是向众人开放的,包括那些“在后的”。
在这次谈话的几天内,耶稣再次教导门徒如何成为在前的。
“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马太福音20:27)。
在世上,作“仆人”是在后的,但如果我们服事他人的最佳利益,就是在做使我们在神国里在前的事。如果我们谋求作地上国度里在前的,并坚持要求他人尊重我们成为在前为首的权利,我们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这样生活的话,当耶稣的国度临到之时,我们几乎可以确定是在后的。与耶稣的另一个教导结合,如果人在世界上是在前的,生命(“psuche”)在神的国里却是在后的,有什么益处呢?(马太福音16:26)。
这一比喻的重点表明,人在神的国里为大不是基于他人在地上如何尊重他。这一解释与我们前面指出的比喻含义的四大标准一致。它与天国有关(马太福音20:1);它描绘了镜像两端在前的和在后的箴言(马太福音19:30; 20:16);它说明了基督对门徒有关各人如何为首成为在前的教导(马太福音19:29);它向门徒显明,虽然富有有权的长官在今生可能令人钦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天国必定是为首在前的(马太福音19:24)。
如果富有的年轻长官(马太福音19:16-24)或法利赛人(马太福音21:43-45)是“在前的成为在后的”可能性画面,那大有信心的罗马百夫长(马太福音8:5-13),施洗约翰(马太福音11:11),或膏耶稣脚的女人(马太福音26:6-13)可能就是“在后的将要成为在前”的例子。也有可能时间上后来的信徒比第一世纪的信徒更有地位。我们可以确定的事情有:a)神将决定,祂将来施行审判;b)祂的审判是真实的;c)祂是满有怜悯的,愿意赏赐忠心之人(哥林多前书4:5;诗篇7:11上;启示录3:21; 22:12)。
询问圣经说
Ask The Bible Says
马太福音 20:8-16 含义
这一比喻没有明显的对应福音记载,但最后的重点与马可福音10:31和路加福音13:30对应。
耶稣继续讲述葡萄园工人比喻的第二部分。比喻的第一部分是有关葡萄园家主在收割之时雇佣工人在他的葡萄园工作。他在一天之内雇佣了五批工人,从清晨一直到下午五点。第一批工人讲定了一钱银子或一整天的工钱。接下来的工人同意接受“所当给的”。
工作日结束之时,到了晚上,园主对管事的说。管事的是监督收割和工人的,是全职雇工,可能是家庭成员或园主的儿子。如果园主代表父神,葡萄园代表祂的国,那么管事的就代表神子。晚上代表在今世结束时临到的审判时刻(哥林多后书5:10),是耶稣刚刚向门徒所描述“复兴”的开始(马太福音19:28)。
园主传唤管事的,因为到时候要付工人当天所做之工的工钱了。工钱是行为的奖赏。在今生,我们通常用工作换取工钱。园主指示管事的从后来的起。“从后来的起”的指示是对该比喻两端平行箴言的巧妙插入。
开头端:马太福音19:30
“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
结尾端:马太福音20:16
“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
这则箴言是该比喻的要点;该比喻告诉我们,耶稣使用这则箴言的意义。
后来雇佣的人在酉时大概下午五点钟开始工作,他们只做了一小时,各人得了整天的工钱。这比“所当给的”要多(马太福音20:4)。这位园主非常慷慨。各人得了一钱银子,与清早和园主讲定公平价钱的工人所得的一样。耶稣和/或马太并没有说在巳初,午正,申初开始工作的工人得了多少工钱。他们的反应也没有被记录。这可能是因为该比喻的重点是比较在前的和在后的。
及至那先雇的来了,他们以为必要多得,因为他们已经工作了一整天,而其他人只是工作了一段时间。但是,这一期待并没得到满足。及至那先雇的来了,谁知也是各得一钱,没得更多。这让他们感到失望和痛苦。耶稣说,他们因得了讲定的工钱而埋怨家主。显然,清早而来的工人之一成了这批人的代言人,来到园主面前,表达了先来之人的失望。
他向葡萄园园主抱怨,而他的抱怨基于两项罪状。第一,他说,先来的比后来的工作时间要长得多。代言人说得对。先来的人工作了十二个小时,而后来的只做了一小时。第二,他说,先来的比后来的工作环境更恶劣。他这一批人整天劳苦受热,而后来的一批只在傍晚天凉快的时候工作。这也可能是真的。因为这些因素,按代言人所说,先来的一批所得的和后来的一批一样,这是不公平的。他们针对园主的控诉是:他不公平或不公正。
园主以尊重和友善的态度回答了代言人的埋怨控诉,用亲切的称呼对他说: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他们同意这一份额)。园主告诉他,拿你的走吧!换言之,“拿着你的工钱,要知足。你已经得了你希望拿到的工钱,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园主问了他一个反问句: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当然,园主可以随自己的意思用自己的钱,这包括无论什么原因随己意把钱给其他人。然后,园主总结了先来的人抱怨他的真正原因。他问他们,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先来的人气愤的真正原不是因为他们得了讲定的工价而生气,而是后来的得了比他们可能讲定的工钱要多,如果他们讨价的话。
该比喻以园主对根植于嫉妒之抱怨的洞见性推测作为结束。然后,耶稣重复了开头箴言的镜像画面: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
这也结束了耶稣有关葡萄园工人的比喻。耶稣想要门徒领会或从中得到的是什么呢?
这个比喻的重点之一貌似是:不可假设人在天国的地位是基于他们在今生的地位或影响。这与比喻之前的内容相联系,其中门徒问,如果这位令人瞩目钦佩且虔诚的少年官还有缺乏的话,人又如何才能进入天国。许多今生被视为在前的人,在天国里实际上是在后的。许多今生被视为在后的,在天国里实际上是在前的。耶稣讲这一比喻是要帮助门徒认识这一真理。这是对开端箴言的应用,“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马太福音19:30)。
在神国里,人前的财富,权柄,影响力,权力,好名声都算不了什么。这些并不能打动神。神所在乎的是通过谦卑地从心里爱人服事人而忠心地顺服祂。任何人都可以做这些,即使是那些物质贫乏的,或那些没有影响力的人。这正是为什么耶稣告诉彼得,每个人,包括那些在影响力,权力,财富等方面最小或在后的人都能在祂国里成为在前的,如果他们愿意跟从弥赛亚的话(马太福音19:29)。
门徒或许错误地假设,像这位富有虔诚官一样的人肯定能进天国。当耶稣告诉他们,骆驼穿过针眼比财主进天国还容易时,他们很希奇(马太福音19:24-15)。他们想象,如果如此重要富有的少年官都无法进天国,那像他们如此低微的人就更无法进天国了。在他们的眼中,他是在前进入的。耶稣讲这个比喻,为为大设立了一个恰当的典范。
天国运作的价值体系与地上国度的体系完全不同。这正是为什么在其中一个寻求在前的,在另一个就变成了在后的(马太福音6:24;; 10:3916:25)。将这一思想与耶稣所教导的另一个思想结合的话,“如果人在世界上是在前的,灵魂(“psuche”)却是在后的,有什么益处呢?”(马太福音16:26)。
在今生成为在前的,通常需要爱世界,顺服世界的体系。在今生成为在前的比赛是一场恶性竞争,会破坏生命和社会和谐。
但这不是神的方式。要成为祂国里在前的,需要爱基督,顺服祂美好的诫命爱人如己。要成为天国里在前的是一段旋律,在其中我们都在神的交响乐团里参与奏演的角色。我们彼此相爱彼此服事得越好,不仅对我们个人,甚至对祂国里的所有人都越有好处。
这个比喻的第二点是对比喻结束镜像端的应用,“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这可能意味着那些在生命末期相信的人,依然可以获得极大的赏赐;或许那些在今生末期忠心的人,也可以获取极大的赏赐。第一批工人可能代表以色列,他们与神有特定的盟约或协议。他们因与应许之地相关的特定顺服,有特定祝福的应许,正如在申命记30:15-30所示。但后来被嫁接的外邦人(罗马书11:17)有新约,是写在心上的(耶利米书31:33;希伯来书8:10; 10:16)。这可能意味着后来的外邦人,那有属灵之约,而非与应许之地相关的特定之约赏赐的,他们若忠心地服事,就会得到极其慷慨的对待。
这第二点,即在后的,将要在前,也与之前“富有少年官”的故事相关联。耶稣说,“在神凡事都能”。第二点强调了神的慷慨。该故事中葡萄园的园主对愿意在他葡萄园工作,信任他慷慨的后来者极度慷慨。他对那些达成协议的人是公平的,但对那些信任他会公正的人是极度慷慨的。
富有的少年官可能就像许多谈判者一样,渴望知道他们必须做什么,才能让神祝福他们。神是公正的,祂会尊重祂的应许。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依靠神来成就祂的应许。但是,还有更大的事。神非常地慷慨。如果我们信靠他,用我们所拥有的来做我们所能做的,就真的有好机会获得比我们讨价还价所能获取的更好的赏赐。
使徒保罗在写给哥林多的第一封信中说道:
“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
是眼睛未曾看见,
耳朵未曾听见,
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哥林多前书2:9)
从这个意义来讲,这是个非常鼓舞人心的比喻。那些后来的人可能就像那些浪费生命中大把时光不遵循神道路的人,但他们若忠心,信靠神的慷慨,祂就会奖赏他们,就像是他们已经忠心了多年一样。这样会使那些劳苦多时的人嫉妒眼红吗?可能不会。在来生,我们的老我会被除去。所以,很可能我们会意识到神所给我们的赏赐都是极度慷慨的,是祂怜悯的结果。
然而,耶稣的确说到有人夸耀他们的事工简历,期待大的赏赐。那人被立刻解雇。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期待报答神,实则我们是在自我服事,所以只会得到这世上稍纵即逝的奖赏,而非天上持久的赏赐(见马太福音7:21-23的解经注释)。
耶稣希望每个人在他的国里成为在前的,正如他希望每个人都为大一样。在国度语境中,这两个词的用法是同义词。神造人成为在前的,但只有那些跟随祂的人才能完成他们的使命,成为大。只有那些选择放下世上“在前的”,换取世上“在后的”,才会成为天国里在前的。这个应许是向众人开放的,包括那些“在后的”。
在这次谈话的几天内,耶稣再次教导门徒如何成为在前的。
“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
(马太福音20:27)。
在世上,作“仆人”是在后的,但如果我们服事他人的最佳利益,就是在做使我们在神国里在前的事。如果我们谋求作地上国度里在前的,并坚持要求他人尊重我们成为在前为首的权利,我们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这样生活的话,当耶稣的国度临到之时,我们几乎可以确定是在后的。与耶稣的另一个教导结合,如果人在世界上是在前的,生命(“psuche”)在神的国里却是在后的,有什么益处呢?(马太福音16:26)。
这一比喻的重点表明,人在神的国里为大不是基于他人在地上如何尊重他。这一解释与我们前面指出的比喻含义的四大标准一致。它与天国有关(马太福音20:1);它描绘了镜像两端在前的和在后的箴言(马太福音19:30; 20:16);它说明了基督对门徒有关各人如何为首成为在前的教导(马太福音19:29);它向门徒显明,虽然富有有权的长官在今生可能令人钦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天国必定是为首在前的(马太福音19:24)。
如果富有的年轻长官(马太福音19:16-24)或法利赛人(马太福音21:43-45)是“在前的成为在后的”可能性画面,那大有信心的罗马百夫长(马太福音8:5-13),施洗约翰(马太福音11:11),或膏耶稣脚的女人(马太福音26:6-13)可能就是“在后的将要成为在前”的例子。也有可能时间上后来的信徒比第一世纪的信徒更有地位。我们可以确定的事情有:a)神将决定,祂将来施行审判;b)祂的审判是真实的;c)祂是满有怜悯的,愿意赏赐忠心之人(哥林多前书4:5;诗篇7:11上;启示录3:21; 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