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教导的对应记载是在马太福音10:38-39;马可福音8:34 - 9:1和路加福音9:26-27。
耶稣在凯撒利亚腓立比时与门徒有一场私人对话,在与门徒的这段对话中,耶稣已经确认了他身为基督/弥赛亚和神儿子的身份(马太福音16:16-17),并应许要建立他的教会,而且他的教会将要胜过阴间的权柄(马太福音16:18)。他应许要赐给彼得国度的钥匙(马太福音16:19),显明他要在耶路撒冷长老们手下受死的必要性,以及他的复活(马太福音16:21)。就在那时,彼得建议耶稣逃避神对他受死的计划(马太福音16:22)。耶稣立刻拒绝了这一撒但性的建议(马太福音16:22-23)。
耶稣以一个主张提议,一个悖论,一组问题和两个先知性应许结束了这一场非常重要的对话。
于是,他告诉门徒,不只耶稣必须丧掉生命——凡要跟从他的人,就当舍己跟从他的榜样,也要死。耶稣是在告诉门徒,不只他必须死——但你们若要跟从我,也必须死:
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这与耶稣在差派他们出去向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宣讲神国时,与门徒说的相似。
“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马太福音10:38)
主张提议
耶稣主张提议的开头指出了所提议的对象——若有人要跟从我,这是一份跟从耶稣,成为他门徒的邀请。
这一主张提议接下来表明的是作门徒的要求——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舍己的意思是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一边,为要体贴神的意思(腓立比书2:3-8)。这正是耶稣刚刚告诉彼得的,即他不会按照彼得遵从撒但,试图说服他不要在耶路撒冷受死的建议去行(马太福音16:22-23)。舍己是扼死自己的野心和欲望。若我们要像耶稣,就必须将这些野心和欲望搁置一边。
事实证明,抛开我们自己的自然欲望是大有益处的。事实也证明,用体贴神的意思来取代它们实际上会让我们达到最高的自我利益。要像耶稣,首先要选择耶稣所选择的相同的态度或思想。保罗在给腓立比的书信中,向他在福音中忠心的同伴讲述了这一点。保罗劝勉他们要选择耶稣所选择的相同的思想,他离开天上非常舒适和奇妙的环境,成为人,学习顺服,甚至死在十字架上,为要顺服他的父。因此,耶稣被高举在万名之上(腓立比书2:5-11)。耶稣清楚地表明,所有像他一样得胜,背起自己十字架的人,他将与他们分享他的赏赐(启示录3:21)。从真实的角度来看,舍己是将最大的拦阻搁置一边,踏上我们最深实现的道路。
耶稣门徒的第二个要求是,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十字架是罗马处死罪犯的公开方式,是身体上的折磨和社会上的羞辱。罹难者通常被扒光衣服,定在一个T形或X形的木架上,在城外或小路边脱水窒息而死,让众人看见。十字架是痛苦至死和巨大羞辱的工具。耶稣在门徒心里所树立的形象,是让他们拥抱从世上而来的苦难和羞辱——直到被拒绝,失落,甚至身体死亡。耶稣很快会在十字架上树立这一榜样,而且他期待所有要跟从他的人,对世界和神国都与他有相同的看法,并因此选择跟从他,就是效法他的榜样。就是这些门徒,耶稣要大大地赏赐。
希伯来书也将耶稣描述为我们的榜样,“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希伯来书12:2)。轻看某事指的是不赋予它任何价值。当耶稣的跟随者舍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时,他们就是在轻看这世上所重视的事。他们不害怕它给那些不遵循其方式之人所带来的仇恨和惩罚。他们不太注重世上的享乐和痛苦,是因为他们为天国更大的喜乐,赏赐和天国荣耀而活。舍己和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是引向生命的窄门小路(马太福音7:14),是像耶稣舍己般地服事他人,并进入他国度的日常机会。
事实上,路加的记载在耶稣的话里包括了“天天”一词。
“耶稣又对众人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路加福音9:23)
这个词强调这一舍己和“死”不应该被过度地从字面理解。没有人能够“天天”被钉十字架,因为十字架的本质是结束一个人在世的存在。但从比喻上来讲,人可以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致死自己肉体的行为和欲望。他们可以对世界所应许的赏赐说“不”,对神所应许的赏赐说“是”。
“天天”一词也表明耶稣的话是“进入国度”的主张提议,不是“进入天堂”的主张提议。我们通过凭信生活,透过我们的行为信靠神而进入国度(马太福音7:21)。我们透过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而重生,成为神家里的成员(约翰福音1:12; 3:16)。神的国不属于这世界,现在还未降临(约翰福音18:36)。为了在这世上行事的同时也能够进入他属灵的国度,信徒需要将世界搁置一边,以耶稣的方式生活。
悖论
然后,耶稣用一个悖论来解释这个国度的主张提议。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这句话可以被描述为“门训悖论”。耶稣之前已经向门徒呈现了门训悖论。
“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马太福音10:39)
在这些经文中译为“生命”的都是同一个词“psuche”。“Psuche”是自我,是一个人的内在本质或核心身份。它不只是一个人拥有爱,欲望和意志的心,外加有良知和逻辑的头脑。“Psuche”不只是一个人所有这些特质的总和,而是这个人是谁或是什么。身体只是一座房子或一顶帐篷,我们最终是要“搬家”的,离开我们的帐篷,住进入一幢美好豪宅(约翰福音14:12)。
每个人都是想要救自己“psuche”的人。没有人想要自己的理想破灭;没有人想要丧掉自己的身份和人格;没有人想要丧掉自己的“psuche”。
耶稣在这里告诉门徒,凡想要通过世界的方式来救自己“psuche”的人,将要丧掉它。这世界和其国度无法给予或保存你的“psuche”。它会扭曲并磨灭你的身份;它会践踏你的命运,不会因你付出了你的全部而给你留下任何益处或赏赐。让你丧掉“psuche”的最确定方式就是将其投资于世界体系内。具有讽刺和悲惨意味的是,想要通过世界的方式来救自己“psuche”的人将会丧掉它。世界的应许是完全空洞的,毫无意义的,而神国度的应许是神自己所保证的。
耶稣确实教导门徒怎样才能够救自己的“psuche”,是通过为我的缘故丧掉生命。如果我们拒绝将我们的生命投资于世界体系,而是将其投资于神的国度,就必得着生命。这是门训悖论。基督的门徒选择丧掉生命,恰巧是为了得着生命。
当人选择抛弃世界的行事方式,放弃自私的行事方式,放弃视所有人为竞争对手或为获得成功的手段时,他就主动放弃了世界所提供的一切。当他们选择像耶稣一样行事,舍己般地献上自己,爱神服事他人,他们就得着了自己的“psuche”。
拯救“psuche”——救自己的生命——拯救一个人的灵魂并不是拯救一个人脱离永恒的定罪,进入与神的永恒之中。圣经暗示,被拯救脱离永恒的定罪和死亡,进入永生的是信徒的灵魂(罗马书8:16;哥林多前书15:44;以弗所书2:4-5)。当信徒的思想,心灵和意志与耶稣的品格和样式一致时,他的生命就得救(罗马书12:2;希伯来书10:39;雅各书1:21; 5:19-20;彼得前书2:11)。属灵救恩是在神面前称义,只有我们有足够的信心仰望十字架上的耶稣,渴望从罪中得拯救,才能称义(约翰福音3:14-16)。拯救“psuche”是成圣,分别出来,为要做神的工。
对世界说“不”不是件容易的事。世界所提供的赏心悦目,满足于欲望和自我(约翰一书2:16)。它看起来很诱人,却引向死亡,使我们与我们最真最深的渴望隔绝。
这正是为什么圣经会在这一话题上花费很多篇幅。这很可能也是圣经为什么会给出那么多相信并按耶稣的命令行事而有的赏赐应许。以下列出一些经文以示说明:
这一悖论,即我们通过丧掉生命而得着生命,是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教导门徒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其中他说,“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马太福音6:19-21)。
通过效仿耶稣和他无私的榜样,人可以发现神创造他的真实身份,实现他的命运,并成为完整的个体,满足于他们在祂国里的荣耀地位。通过跟随世界,人会丧掉这一切。他们最深的渴望得不着满足。
一组问题
耶稣用一组反问句来强调这一具有悖论性的要点。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在各个例子中,生命一词都是“psuche”,是人身份的本质。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什么益处都没有,什么都不能换。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什么益处都没有。如果我们拥有世上的所有金钱,拥有世上的所有地产,却失去了生命,我们就失去了自我。当生命的选择如此清晰时,人就不会接受任何东西来换取自己的生命“psuche”。然而,人在不知不觉中换取和赔上了自己的生命“psuche”,换来的却远不是全世界。可悲的是,这种情况每一天都在发生,这是一种悲剧性的浪费和损失。
这些反问句澄清了门训悖论。如果人通过世界的方式试图拯救自己的生命,却确定会丧掉自己的“psuche”,也得不着什么益处,那么将自己的“psuche”降服于基督好拯救它远离悲剧性的损失,就是极大的智慧和最佳的投资。
先知性应许
这一组反问句引出了耶稣对门徒的应许:
人子要在他父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降临;那时候,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
这些应许貌似适用于审判之日的世界末了。那一天,人子——耶稣刚刚被承认的身份(马太福音16:13-17)——要在他父完全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降临。当他降临时,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换言之,耶稣要按各人的行为和态度赐下完全的赏赐。
圣经有许多经文述说神赏赐那些放弃世上事物,在他国度撒种的人。以下列出少数经文:
因忠心服事和顺服而得赏赐的应许与死后如何上天堂的应许无关。上天堂是一个恩赐,是单单基于神的恩典,因信耶稣而得(约翰福音3:14-16;以弗所书2:8-9)。这一赏赐是神的应许,是因祂仆人忠心生活,跟随耶稣的赏赐,尽管这个世界给他们带来痛苦,尽管它给那些拒绝其体系的人烙上羞辱的印记(马太福音5:10-11)。
耶稣应许说,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每个人在今生所做的选择和决定——报应各人(哥林多前书3:11-13;哥林多后书5:9-10;诗篇62:12;歌罗西书3:25;启示录2:23)。
如果我们为他丧掉生命,赏赐就是大的(哥林多前书3:14;马太福音25:21;罗马书8:18;哥林多后书4:17)。
我们如何丧掉生命/自我,又得着生命/自我呢?
其中一种方式就是通过改变,更新我们的思想意念(罗马书12:1-2)。当我们放下以选择世界观点为导向的心,用真实的,从神而来的观点来取代时,我们就使自己的生命/自我转变,不再用属世的观点来看待事物,而是用神国的观点来看待。这是耶稣警告门徒不要行自义之行时说的,不要行善,祷告和禁食,为要被人看见,得人的称赞(马太福音6:1,,, 6:2-46:5-66:16-18)。他鼓励他们要为天父国度持久的赏赐而活,不要为人之国度所给的能绣坏,被虫咬的赏赐而活。
如果我们将世界搁置一边,顺服耶稣,就会得着在他国里永恒的产业(马太福音25:34;路加福音22:28-30;歌罗西书3:23)。神会拯救我们真正的生命/“psuche”(彼得前书4:19),而且我们会因今生凭信跟随祂,而在祂的国里得着赏赐。但是,如果我们寻求保存我们的生命/“psuche”,就不会从人子得赏赐(哥林多前书3:15;马太福音25:26)。我们会挥霍我们凭信认识神的唯一机会,因为在来生,我们不会凭眼见行事。
之后彼得在他的生命中明白了耶稣的意思,比他愚蠢地试图说服耶稣不要在耶路撒冷丧掉生命,死在十字架上之时更加明白(马太福音16:22)。彼得在他的第一封书信里写道:
“因此,你们是大有喜乐;但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你们虽然没有见过他,却是爱他;如今虽不得看见,却因信他就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并且得着你们信心的果效,就是灵魂的救恩。”(彼得前书1:6-9)
耶稣用一则来自他自己弥赛亚和神性权柄的预言,结束了他对门徒的教导,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则预言是这样: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站在这里的有人,指的是他对他们说话之时,当时就站在耶稣旁边的一些门徒。我们很快就会看到,“有人”具体指的就是彼得,雅各,和约翰(马太福音17:1)。
这些人会在尝死味,也就是身体死亡之前,就已经亲眼见证过弥赛亚降临在他的国里。这里,耶稣指的是发生在耶稣谈论他身份和使命,以及给出这则预言“六天后”的登山变相(马太福音17:1)。
询问圣经说
Ask The Bible Says
马太福音 16:24-28 含义
这一教导的对应记载是在马太福音10:38-39;马可福音8:34 - 9:1和路加福音9:26-27。
耶稣在凯撒利亚腓立比时与门徒有一场私人对话,在与门徒的这段对话中,耶稣已经确认了他身为基督/弥赛亚和神儿子的身份(马太福音16:16-17),并应许要建立他的教会,而且他的教会将要胜过阴间的权柄(马太福音16:18)。他应许要赐给彼得国度的钥匙(马太福音16:19),显明他要在耶路撒冷长老们手下受死的必要性,以及他的复活(马太福音16:21)。就在那时,彼得建议耶稣逃避神对他受死的计划(马太福音16:22)。耶稣立刻拒绝了这一撒但性的建议(马太福音16:22-23)。
耶稣以一个主张提议,一个悖论,一组问题和两个先知性应许结束了这一场非常重要的对话。
于是,他告诉门徒,不只耶稣必须丧掉生命——凡要跟从他的人,就当舍己跟从他的榜样,也要死。耶稣是在告诉门徒,不只他必须死——但你们若要跟从我,也必须死:
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这与耶稣在差派他们出去向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宣讲神国时,与门徒说的相似。
“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
(马太福音10:38)
主张提议
耶稣主张提议的开头指出了所提议的对象——若有人要跟从我,这是一份跟从耶稣,成为他门徒的邀请。
这一主张提议接下来表明的是作门徒的要求——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舍己的意思是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一边,为要体贴神的意思(腓立比书2:3-8)。这正是耶稣刚刚告诉彼得的,即他不会按照彼得遵从撒但,试图说服他不要在耶路撒冷受死的建议去行(马太福音16:22-23)。舍己是扼死自己的野心和欲望。若我们要像耶稣,就必须将这些野心和欲望搁置一边。
事实证明,抛开我们自己的自然欲望是大有益处的。事实也证明,用体贴神的意思来取代它们实际上会让我们达到最高的自我利益。要像耶稣,首先要选择耶稣所选择的相同的态度或思想。保罗在给腓立比的书信中,向他在福音中忠心的同伴讲述了这一点。保罗劝勉他们要选择耶稣所选择的相同的思想,他离开天上非常舒适和奇妙的环境,成为人,学习顺服,甚至死在十字架上,为要顺服他的父。因此,耶稣被高举在万名之上(腓立比书2:5-11)。耶稣清楚地表明,所有像他一样得胜,背起自己十字架的人,他将与他们分享他的赏赐(启示录3:21)。从真实的角度来看,舍己是将最大的拦阻搁置一边,踏上我们最深实现的道路。
耶稣门徒的第二个要求是,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十字架是罗马处死罪犯的公开方式,是身体上的折磨和社会上的羞辱。罹难者通常被扒光衣服,定在一个T形或X形的木架上,在城外或小路边脱水窒息而死,让众人看见。十字架是痛苦至死和巨大羞辱的工具。耶稣在门徒心里所树立的形象,是让他们拥抱从世上而来的苦难和羞辱——直到被拒绝,失落,甚至身体死亡。耶稣很快会在十字架上树立这一榜样,而且他期待所有要跟从他的人,对世界和神国都与他有相同的看法,并因此选择跟从他,就是效法他的榜样。就是这些门徒,耶稣要大大地赏赐。
希伯来书也将耶稣描述为我们的榜样,“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希伯来书12:2)。轻看某事指的是不赋予它任何价值。当耶稣的跟随者舍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时,他们就是在轻看这世上所重视的事。他们不害怕它给那些不遵循其方式之人所带来的仇恨和惩罚。他们不太注重世上的享乐和痛苦,是因为他们为天国更大的喜乐,赏赐和天国荣耀而活。舍己和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是引向生命的窄门小路(马太福音7:14),是像耶稣舍己般地服事他人,并进入他国度的日常机会。
事实上,路加的记载在耶稣的话里包括了“天天”一词。
“耶稣又对众人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路加福音9:23)
这个词强调这一舍己和“死”不应该被过度地从字面理解。没有人能够“天天”被钉十字架,因为十字架的本质是结束一个人在世的存在。但从比喻上来讲,人可以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致死自己肉体的行为和欲望。他们可以对世界所应许的赏赐说“不”,对神所应许的赏赐说“是”。
“天天”一词也表明耶稣的话是“进入国度”的主张提议,不是“进入天堂”的主张提议。我们通过凭信生活,透过我们的行为信靠神而进入国度(马太福音7:21)。我们透过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而重生,成为神家里的成员(约翰福音1:12; 3:16)。神的国不属于这世界,现在还未降临(约翰福音18:36)。为了在这世上行事的同时也能够进入他属灵的国度,信徒需要将世界搁置一边,以耶稣的方式生活。
悖论
然后,耶稣用一个悖论来解释这个国度的主张提议。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这句话可以被描述为“门训悖论”。耶稣之前已经向门徒呈现了门训悖论。
“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
(马太福音10:39)
在这些经文中译为“生命”的都是同一个词“psuche”。“Psuche”是自我,是一个人的内在本质或核心身份。它不只是一个人拥有爱,欲望和意志的心,外加有良知和逻辑的头脑。“Psuche”不只是一个人所有这些特质的总和,而是这个人是谁或是什么。身体只是一座房子或一顶帐篷,我们最终是要“搬家”的,离开我们的帐篷,住进入一幢美好豪宅(约翰福音14:12)。
每个人都是想要救自己“psuche”的人。没有人想要自己的理想破灭;没有人想要丧掉自己的身份和人格;没有人想要丧掉自己的“psuche”。
耶稣在这里告诉门徒,凡想要通过世界的方式来救自己“psuche”的人,将要丧掉它。这世界和其国度无法给予或保存你的“psuche”。它会扭曲并磨灭你的身份;它会践踏你的命运,不会因你付出了你的全部而给你留下任何益处或赏赐。让你丧掉“psuche”的最确定方式就是将其投资于世界体系内。具有讽刺和悲惨意味的是,想要通过世界的方式来救自己“psuche”的人将会丧掉它。世界的应许是完全空洞的,毫无意义的,而神国度的应许是神自己所保证的。
耶稣确实教导门徒怎样才能够救自己的“psuche”,是通过为我的缘故丧掉生命。如果我们拒绝将我们的生命投资于世界体系,而是将其投资于神的国度,就必得着生命。这是门训悖论。基督的门徒选择丧掉生命,恰巧是为了得着生命。
当人选择抛弃世界的行事方式,放弃自私的行事方式,放弃视所有人为竞争对手或为获得成功的手段时,他就主动放弃了世界所提供的一切。当他们选择像耶稣一样行事,舍己般地献上自己,爱神服事他人,他们就得着了自己的“psuche”。
拯救“psuche”——救自己的生命——拯救一个人的灵魂并不是拯救一个人脱离永恒的定罪,进入与神的永恒之中。圣经暗示,被拯救脱离永恒的定罪和死亡,进入永生的是信徒的灵魂(罗马书8:16;哥林多前书15:44;以弗所书2:4-5)。当信徒的思想,心灵和意志与耶稣的品格和样式一致时,他的生命就得救(罗马书12:2;希伯来书10:39;雅各书1:21; 5:19-20;彼得前书2:11)。属灵救恩是在神面前称义,只有我们有足够的信心仰望十字架上的耶稣,渴望从罪中得拯救,才能称义(约翰福音3:14-16)。拯救“psuche”是成圣,分别出来,为要做神的工。
对世界说“不”不是件容易的事。世界所提供的赏心悦目,满足于欲望和自我(约翰一书2:16)。它看起来很诱人,却引向死亡,使我们与我们最真最深的渴望隔绝。
这正是为什么圣经会在这一话题上花费很多篇幅。这很可能也是圣经为什么会给出那么多相信并按耶稣的命令行事而有的赏赐应许。以下列出一些经文以示说明:
这一悖论,即我们通过丧掉生命而得着生命,是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教导门徒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其中他说,“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马太福音6:19-21)。
通过效仿耶稣和他无私的榜样,人可以发现神创造他的真实身份,实现他的命运,并成为完整的个体,满足于他们在祂国里的荣耀地位。通过跟随世界,人会丧掉这一切。他们最深的渴望得不着满足。
一组问题
耶稣用一组反问句来强调这一具有悖论性的要点。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在各个例子中,生命一词都是“psuche”,是人身份的本质。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什么益处都没有,什么都不能换。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什么益处都没有。如果我们拥有世上的所有金钱,拥有世上的所有地产,却失去了生命,我们就失去了自我。当生命的选择如此清晰时,人就不会接受任何东西来换取自己的生命“psuche”。然而,人在不知不觉中换取和赔上了自己的生命“psuche”,换来的却远不是全世界。可悲的是,这种情况每一天都在发生,这是一种悲剧性的浪费和损失。
这些反问句澄清了门训悖论。如果人通过世界的方式试图拯救自己的生命,却确定会丧掉自己的“psuche”,也得不着什么益处,那么将自己的“psuche”降服于基督好拯救它远离悲剧性的损失,就是极大的智慧和最佳的投资。
先知性应许
这一组反问句引出了耶稣对门徒的应许:
人子要在他父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降临;那时候,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
这些应许貌似适用于审判之日的世界末了。那一天,人子——耶稣刚刚被承认的身份(马太福音16:13-17)——要在他父完全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降临。当他降临时,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换言之,耶稣要按各人的行为和态度赐下完全的赏赐。
圣经有许多经文述说神赏赐那些放弃世上事物,在他国度撒种的人。以下列出少数经文:
因忠心服事和顺服而得赏赐的应许与死后如何上天堂的应许无关。上天堂是一个恩赐,是单单基于神的恩典,因信耶稣而得(约翰福音3:14-16;以弗所书2:8-9)。这一赏赐是神的应许,是因祂仆人忠心生活,跟随耶稣的赏赐,尽管这个世界给他们带来痛苦,尽管它给那些拒绝其体系的人烙上羞辱的印记(马太福音5:10-11)。
耶稣应许说,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每个人在今生所做的选择和决定——报应各人(哥林多前书3:11-13;哥林多后书5:9-10;诗篇62:12;歌罗西书3:25;启示录2:23)。
如果我们为他丧掉生命,赏赐就是大的(哥林多前书3:14;马太福音25:21;罗马书8:18;哥林多后书4:17)。
我们如何丧掉生命/自我,又得着生命/自我呢?
其中一种方式就是通过改变,更新我们的思想意念(罗马书12:1-2)。当我们放下以选择世界观点为导向的心,用真实的,从神而来的观点来取代时,我们就使自己的生命/自我转变,不再用属世的观点来看待事物,而是用神国的观点来看待。这是耶稣警告门徒不要行自义之行时说的,不要行善,祷告和禁食,为要被人看见,得人的称赞(马太福音6:1,,, 6:2-46:5-66:16-18)。他鼓励他们要为天父国度持久的赏赐而活,不要为人之国度所给的能绣坏,被虫咬的赏赐而活。
如果我们将世界搁置一边,顺服耶稣,就会得着在他国里永恒的产业(马太福音25:34;路加福音22:28-30;歌罗西书3:23)。神会拯救我们真正的生命/“psuche”(彼得前书4:19),而且我们会因今生凭信跟随祂,而在祂的国里得着赏赐。但是,如果我们寻求保存我们的生命/“psuche”,就不会从人子得赏赐(哥林多前书3:15;马太福音25:26)。我们会挥霍我们凭信认识神的唯一机会,因为在来生,我们不会凭眼见行事。
之后彼得在他的生命中明白了耶稣的意思,比他愚蠢地试图说服耶稣不要在耶路撒冷丧掉生命,死在十字架上之时更加明白(马太福音16:22)。彼得在他的第一封书信里写道:
“因此,你们是大有喜乐;但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你们虽然没有见过他,却是爱他;如今虽不得看见,却因信他就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并且得着你们信心的果效,就是灵魂的救恩。”
(彼得前书1:6-9)
耶稣用一则来自他自己弥赛亚和神性权柄的预言,结束了他对门徒的教导,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则预言是这样: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站在这里的有人,指的是他对他们说话之时,当时就站在耶稣旁边的一些门徒。我们很快就会看到,“有人”具体指的就是彼得,雅各,和约翰(马太福音17:1)。
这些人会在尝死味,也就是身体死亡之前,就已经亲眼见证过弥赛亚降临在他的国里。这里,耶稣指的是发生在耶稣谈论他身份和使命,以及给出这则预言“六天后”的登山变相(马太福音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