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事件的对应福音记载是在马可福音 3:1-6 和 路加福音 6:6-11。
随后,马太转到本章耶稣和法利赛人之间的第二个对峙。这似乎是在耶稣向他们宣称 "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之后立即发生的 (马太福音 12:8)。这一事件似乎紧跟着刚刚所说的内容,因为马太写道,耶稣离开那地方,进了一个会堂。马太重述的记载也发生在安息日。如果是这样,这很可能是同一群法利赛人和耶稣之间就同一论题的第二轮争辩。
耶稣进了一个会堂的同时,就是进入了法利赛人的地盘。会堂就像是社交聚集和礼拜的社区中心,是每个城镇法利赛人团体的当地总部。会堂是法利赛人教导律法和他们习俗的建筑和社区。法利赛人的影响和权力透过巴比伦被掳期间 (尤其是被掳之后) 所兴起的会堂体系而传播开来。在以色列各地的考古挖掘,包括加利利海北海岸线的各城,比如迦百农,发现了许多在这个时期可能运行的会堂。
马太告诉我们,当耶稣进了一个会堂,那里有一个人枯干了一只手。这个人很可能非常贫穷,因为他那枯干的手使他很难找到工作或谋生。他很可能也承受着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排斥,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残疾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得罪了神,他们的残疾是神对他们的惩罚。下面这节来自约翰福音的经文表明了这一普遍观点的广泛性:
"拉比,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 (约翰福音 9:2)
这个有枯干一只手的人很可能是该会堂社区的一份子。这样,法利赛人认识这个人。他是在他们的教导和属灵关怀之下,服侍他是他们的职责。至少在这一例子中,法利赛人并未服侍他,反倒将这人用作圈套的发条。为了陷害耶稣,他们把他当做羞辱的道具。
有人问耶稣说:"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 马太评论说, 他们问他这话,意思是要控告他。这圈套是多层次的。
一方面,耶稣刚刚告诉他们 "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马太福音 12:8),也说 "但我告诉你们,在这里有一人比殿更大" (马太福音 12:6)。法利赛人正确地理解了耶稣的意思,即这些大胆的声明是有关他自己的。而且,他们正在揭穿他的 "虚张声势"。本质上,他们是在激将耶稣,"好吧,所谓的 '安息日的主',既然你对安息日有权柄,那回答我们,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 如果耶稣不医治这人的枯干手,就证明耶稣是一个亵渎神的骗子。但如果耶稣真医治了这人,那他就在法利赛人的会堂,当着众人的面违背了他们的规条。这从社会层面来讲是在做一件大胆的事,因为他们可以立刻在众人面前定耶稣为违背律法之人 (因此就是一个亵渎神的骗子)。
无论耶稣怎么做,法利赛人都可以将耶稣牵制住。或者,他们是这样认为的。
耶稣巧妙地重塑了这一问题,说:"你们中间谁有一只羊,当安息日掉在坑里,不把它抓住,拉上来呢?他这一问题的结构暗示,他们中间没有人会将他的羊撇在坑中,直到日落。他们当中每个人都会关心自己的羊,以至在安息日也不嫌麻烦,也会把它抓住,拉上来。很明显,耶稣的问题暗示,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做法。他们中间没有人会迟疑这么做。牲畜的安康需要这类怜恤。
同样,神也并不禁止人在安息日帮助他人。作为神律法的教师,法利赛人应当知道这一点,虽然他们会立刻营救身处险境的羊,但他们的规条却阻止人通过帮助人的弱点来爱人。很明显,法利赛人的关注是在自己身上。
因为法利赛人并没有回答耶稣的问题,耶稣就自己做了回答。人比羊何等贵重呢!在此没有对比性。人是按神的形象所造,无可限量地比羊贵重。法利赛人非但没有得逞陷害耶稣以控告他,反倒是耶稣转而将了他们一军。他羞辱了他们,并在他们自己的会堂里,公开地揭露他们的假冒为善和缺乏怜恤。
耶稣在结束他对法利赛人的回应时,明确地做了必要的总结:所以,在安息日做善事是可以的 (我们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不是吗)。耶稣建立了这一真理和神完美律法的美善,以及它在法利赛人安息日规条之上的超越性。耶稣已经重塑了这一问题,并完全反转了圈套抛回给法利赛人。但他还没结束。
耶稣转向了那有一只手枯干的人,对他说,"伸出手来!" 那人把手一伸,手就复了原,和那只手一样,这人现在完整了。
在这一神迹中耶稣即时完成了三件事情。第一,他向这有一只手枯干的人显明了怜恤。这人现在可以用双手工作,更好地谋生,拥有他人的尊重。第二,通过这一能力的彰显,耶稣证明了他是他宣称的那一位。耶稣是 "安息日的主"。作为安息日的主,耶稣决定它的合法性。该神迹的第三个成就是,耶稣揭露了法利赛人教导的空洞和落后。耶稣削弱了他们对百姓的权力。
法利赛人因耶稣的真理和爱而蒙羞痛苦之后,就出去,商议怎样可以除灭耶稣。马太先前已经记载过有关文士和法利赛人的紧张对峙 (马太福音 9:2-8; 9:9-13),但这是他第一次表明他们内心的谋杀动机。路加报告说,法利赛人因羞辱 "就满心大怒" (路加福音 6:11)。他们有机会谦卑悔改,回归律法的真正含义,从服侍自己转到服侍所托付他们要牧养的众人。相反,他们却加倍地反对耶稣,忽略他们刚刚见证过的大能。
询问圣经说
Ask The Bible Says
马太福音 12:9-14 含义
这一事件的对应福音记载是在马可福音 3:1-6 和 路加福音 6:6-11。
随后,马太转到本章耶稣和法利赛人之间的第二个对峙。这似乎是在耶稣向他们宣称 "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之后立即发生的 (马太福音 12:8)。这一事件似乎紧跟着刚刚所说的内容,因为马太写道,耶稣离开那地方,进了一个会堂。马太重述的记载也发生在安息日。如果是这样,这很可能是同一群法利赛人和耶稣之间就同一论题的第二轮争辩。
耶稣进了一个会堂的同时,就是进入了法利赛人的地盘。会堂就像是社交聚集和礼拜的社区中心,是每个城镇法利赛人团体的当地总部。会堂是法利赛人教导律法和他们习俗的建筑和社区。法利赛人的影响和权力透过巴比伦被掳期间 (尤其是被掳之后) 所兴起的会堂体系而传播开来。在以色列各地的考古挖掘,包括加利利海北海岸线的各城,比如迦百农,发现了许多在这个时期可能运行的会堂。
马太告诉我们,当耶稣进了一个会堂,那里有一个人枯干了一只手。这个人很可能非常贫穷,因为他那枯干的手使他很难找到工作或谋生。他很可能也承受着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排斥,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残疾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得罪了神,他们的残疾是神对他们的惩罚。下面这节来自约翰福音的经文表明了这一普遍观点的广泛性:
"拉比,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 (约翰福音 9:2)
这个有枯干一只手的人很可能是该会堂社区的一份子。这样,法利赛人认识这个人。他是在他们的教导和属灵关怀之下,服侍他是他们的职责。至少在这一例子中,法利赛人并未服侍他,反倒将这人用作圈套的发条。为了陷害耶稣,他们把他当做羞辱的道具。
有人问耶稣说:"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 马太评论说, 他们问他这话,意思是要控告他。这圈套是多层次的。
一方面,耶稣刚刚告诉他们 "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马太福音 12:8),也说 "但我告诉你们,在这里有一人比殿更大" (马太福音 12:6)。法利赛人正确地理解了耶稣的意思,即这些大胆的声明是有关他自己的。而且,他们正在揭穿他的 "虚张声势"。本质上,他们是在激将耶稣,"好吧,所谓的 '安息日的主',既然你对安息日有权柄,那回答我们,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 如果耶稣不医治这人的枯干手,就证明耶稣是一个亵渎神的骗子。但如果耶稣真医治了这人,那他就在法利赛人的会堂,当着众人的面违背了他们的规条。这从社会层面来讲是在做一件大胆的事,因为他们可以立刻在众人面前定耶稣为违背律法之人 (因此就是一个亵渎神的骗子)。
无论耶稣怎么做,法利赛人都可以将耶稣牵制住。或者,他们是这样认为的。
耶稣巧妙地重塑了这一问题,说:"你们中间谁有一只羊,当安息日掉在坑里,不把它抓住,拉上来呢?他这一问题的结构暗示,他们中间没有人会将他的羊撇在坑中,直到日落。他们当中每个人都会关心自己的羊,以至在安息日也不嫌麻烦,也会把它抓住,拉上来。很明显,耶稣的问题暗示,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做法。他们中间没有人会迟疑这么做。牲畜的安康需要这类怜恤。
同样,神也并不禁止人在安息日帮助他人。作为神律法的教师,法利赛人应当知道这一点,虽然他们会立刻营救身处险境的羊,但他们的规条却阻止人通过帮助人的弱点来爱人。很明显,法利赛人的关注是在自己身上。
因为法利赛人并没有回答耶稣的问题,耶稣就自己做了回答。人比羊何等贵重呢!在此没有对比性。人是按神的形象所造,无可限量地比羊贵重。法利赛人非但没有得逞陷害耶稣以控告他,反倒是耶稣转而将了他们一军。他羞辱了他们,并在他们自己的会堂里,公开地揭露他们的假冒为善和缺乏怜恤。
耶稣在结束他对法利赛人的回应时,明确地做了必要的总结:所以,在安息日做善事是可以的 (我们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不是吗)。耶稣建立了这一真理和神完美律法的美善,以及它在法利赛人安息日规条之上的超越性。耶稣已经重塑了这一问题,并完全反转了圈套抛回给法利赛人。但他还没结束。
耶稣转向了那有一只手枯干的人,对他说,"伸出手来!" 那人把手一伸,手就复了原,和那只手一样,这人现在完整了。
在这一神迹中耶稣即时完成了三件事情。第一,他向这有一只手枯干的人显明了怜恤。这人现在可以用双手工作,更好地谋生,拥有他人的尊重。第二,通过这一能力的彰显,耶稣证明了他是他宣称的那一位。耶稣是 "安息日的主"。作为安息日的主,耶稣决定它的合法性。该神迹的第三个成就是,耶稣揭露了法利赛人教导的空洞和落后。耶稣削弱了他们对百姓的权力。
法利赛人因耶稣的真理和爱而蒙羞痛苦之后,就出去,商议怎样可以除灭耶稣。马太先前已经记载过有关文士和法利赛人的紧张对峙 (马太福音 9:2-8; 9:9-13),但这是他第一次表明他们内心的谋杀动机。路加报告说,法利赛人因羞辱 "就满心大怒" (路加福音 6:11)。他们有机会谦卑悔改,回归律法的真正含义,从服侍自己转到服侍所托付他们要牧养的众人。相反,他们却加倍地反对耶稣,忽略他们刚刚见证过的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