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事件的对应福音记载是在马可福音 3:7-12。
耶稣知道法利赛人在筹谋什么。他知道他们在密谋要如何毁灭他,因为当他们挑战他的安息日权柄时,他公开地羞辱了他们。所以,他就离开那里。马太表明,耶稣确实离开了他恢复有一只枯干手之人的会堂,但可能也离开了那座城或那带地区,去到罗马行省犹大的其它地方。他具体去到哪里,马太并未告诉我们。
无论他去了哪里,都有许多人跟着他。马可报告了许多跟着他的人都来自哪里。他们来自加利利 (以色列北部),犹大 (以色列南部) 和耶路撒冷城,以土买地区 (犹大的更南部地区,在约旦河外的比利亚),以及来自西北部地中海的沿海城市推罗和西顿 (马可福音 3:7-8)。这意味着跟着他的人来自方圆一百英里或者更远之外的地方。
他们被他的神奇能力所吸引,或者认为他可能就是弥赛亚。当他们跟着他时,耶稣继续使用他的能力,将所有前来的人都治好了。
但当他医治众人中的病人时,当他们猜想他弥赛亚的身份时,他又嘱咐他们,不要给他传名。或许这是因为在他的时间来到之前,他不愿自己是弥赛亚的事实被广为人知 (约翰福音 7:6)。耶稣也警告过那尖叫耶稣是神儿子的被鬼所附之人 (马可福音 3:11-12)。
马太接下来告诉他的读者,对他身份的保护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马太再次透过旧约经文,向他以犹太人为主的听众表明,耶稣是弥赛亚。马太引用了以赛亚书 42:1-4, 但稍微做了修改,写道:
看哪!我的仆人,我所拣选,所亲爱,心里所喜悦的,我要将我的灵赐给他;他必将公理传给外邦。他不争竞,不喧嚷;街上也没有人听见他的声音。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胜。外邦人都要仰望他的名。
马太的引用和以赛亚的话之间有四个值得注意的不同之处。第一,马太将仆人也描述为我所亲爱的,而以赛亚只描述他为 "我所拣选的"。第二,马太改动了以赛亚在第三行的时态,读作我要将我的灵赐给他,而非 "我已将我的灵赐给他"。第三个不同是,马太解释了以赛亚对 "海岛" 的描述,指的是外邦人。这对马太是一个有趣的选择,而他写福音书的目的是要表明耶稣是从神而来期待已久的犹太人的弥赛亚。最后一个值得注意的不同是,马太省略了以赛亚的两行内容,"他凭真实将公理传开。他不灰心,也不丧胆。" 这些不同在内容上并不改变以赛亚预言的本质或含义,而是提供了深刻的启迪性重点,全新的焦点和以赛亚原始预言的额外角度。
在以赛亚 42:1-4 的以赛亚预言实际上是一段从耶和华以色列神而来的较长引用的结尾,这段经文从以赛亚书 41:25 开始,一直到以赛亚书 42:4。更完整的经文描述了锡安历史上无人听从耶和华 (以赛亚书 41:26),以及他们当中没有谋士能够代替神对他们讲话 (以赛亚书 41:28-29)。然后,耶和华说了马太所引用的这部分预言 (以赛亚书 42:1-4)。
耶和华描述弥赛亚是我的仆人 (以赛亚书 42:1/马太福音 12:18)。耶稣以仆人的身份而来,以完全的顺服服事他父的旨意 (马太福音 26:39;约翰福音 6:38;腓立比书 2:5-8)。他来服事全人类,为他们受苦,为他们提供救赎 (马太福音 20:28)。
在以赛亚书,他被称为 "我所拣选的" (以赛亚书 42:1)。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使用了 "ekletos" 一词,意思是 "被拣选的" 或 "被选立的"。马太写的是 "我所亲爱的" ("agapetos"),表明耶稣与父之间的亲密关系。耶稣既是父神所拣选的,为要成就神圣使命,也是祂所亲爱的。以赛亚和马太都在这一描述之后给出了一个确认,即神的心里喜悦弥赛亚。在耶稣受洗时,马太写道,"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 (马太福音 3:17)。
以赛亚预言的下一行是,"我已将我的灵赐给他" (以赛亚书 42:1)。有趣的是以赛亚预言的表述使用了过去时 (译者注:完成式,即过去的动作对现在有影响)。在旧约,预言用完成式来表述将来发生的事是常见现象,为要强调神必要使其发生的确定性。其概念是:因为神已经说了,所以它的发生就是确定的。在这个例子中,可以说预言的这部分已经发生了,因为耶稣是神。更可能的是,这段经文是在预言神将要成为人,且受圣灵的引导。
我们知道这位仆人就是耶稣,神的儿子,是太初与神同在的神的道 (约翰福音 1:1)。在以赛亚时代,神是三位一体的真理并不是犹太人普遍理解的。这里是三位一体真理以微妙方式出现的几个地方之一,为犹太人提供了一个阅读停顿思考的微妙理由。
正如先前所提,马太将这一思想的时态从过去转到了将来,写道,我要将我的灵赐给他。他们时代的普遍做法是由阅读者向众人阅读圣经,这是因为大家缺少接触圣经经卷的机会,因为通常每个会堂只有一卷经卷,而且人们熟记经文也是普遍现象。阅读者会在阅读时将希伯来文翻译成亚兰文 (犹太人当时的通用语言)。可能是阅读者将这部分翻译成将来时态,因为这显然是上下文所表明的,即很明显,它所指的是将来要来的弥赛亚。
以赛亚写到,"他必将公理传给外邦",原文直译为 "他必将公理/审判带给列国" (译者注,以赛亚书 42:1),而犹太人期待弥赛亚会将公理带到他们当中。但是,以赛亚并没有止步于带来公理,而是说带给列国 (以赛亚 42:1)。"列国" 是对那些非神选民,非犹太人,外邦人的委婉语。马太将以赛亚的 "带来" 修饰为 "传给",也挪除了委婉语,明确地说是外邦人 (译者注:和合本本身就将 "带来" 译为 "传给",而马太福音也是如此,所以貌似没有改动)。神通过以赛亚的预言表明了重点。祂的重点是:因为锡安的百姓已经拒绝聆听和顺服神,所以祂将要差派祂的仆人在外邦人中带来公理。
有趣的是,马太用来翻译公理的词不是一个典型词汇。公理的希腊文常见词汇是 "Dikaiosuné",常被译为 "公义"。"Dikaiosuné" 强调的是和谐或事物的美好或正确秩序。在这段经文中译为公理的希腊文词汇是 "krisis",英文由此字根获取了 "危机 crisis" 一词。这个希腊文词通常被译为 "审判"。对马太含义更为描述性的翻译可能是 "认可"。这一则预言的主旨强调神的仆人,犹太人的弥赛亚将要通过满有怜悯地将外邦人纳入他的救赎计划,来维护或认可他们。这审判或 "krisis" 将带来公理/公义,成为外邦人的巨大盼望。
马太在叙述中的这一特定时刻提及这一预言是合宜的,即他在耶稣和犹大宗教领袖之间四次冲突对峙过半时提到这一点。他们也像他们的先祖一样,拒绝聆听神和顺服神,最终将带领民族拒绝耶稣为弥赛亚。虽然耶稣是犹太人的弥赛亚,按着麦基洗德的等次为永远的祭司 (诗篇 110:4;希伯来书 6:20),在他们弟兄中间像摩西一样的立法者 (申命记 18:18;约翰福音 1:45;使徒行传 3:22),大卫宗室的君王 (撒母耳记下 7:11-16;历代志上 22:9-10;诗篇 89:3-4, 89:35-36;耶利米书 23:5-6;马太福音 1:1,,, 1:179:2712:23;路加福音 1:32-33;使徒行传 15:15-17),但他们依然这样做。
耶稣也是全世界的救主 (约翰福音 3:17, 4:42;罗马书 1:16;提多书 2:11;约翰一书 4:14)。
耶稣被预言给犹太人,以犹太人的身份来到犹太人当中。但是,当犹太人拒绝他们的弥赛亚时,耶稣就向外邦人以及所有相信跟随他的人提供了他的救恩和国度,正如以赛亚预言部分预言的那样。在罗马书 9 章和 11 章,保罗认为在神的奥秘中,祂正在使用使徒在外邦人中分享基督的事工来 "激动我骨肉之亲发愤,好救他们一些人" (罗马书 11:14)。
尽管因法利赛人拒绝耶稣为他们的弥赛亚,在此刻提及以赛亚的这一具体预言是合宜的,但这似乎并非马太这样做的主要原因。他的主要原因貌似是要解释为什么耶稣要嘱咐许多跟着他的人不要给他传名。马太说,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换言之,耶稣嘱咐他人 (至少是一部分人),因为有必要应验这则预言。构成马太引用以赛亚 42 章核心的接下来几行 (2 和 3 节)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他不争竞,不喧嚷;街上也没有人听见他的声音。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
透过这一亮光,我们看到神的仆人并不大张旗鼓地宣扬他是谁。他不争竞,不试图通过与其争论来向他人证明自己。他并不要求或坚持让他人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他不大声喊叫,也不喧嚷他是弥赛亚。街上也没有人听见他的声音提倡他基督的名。他谦卑地显明自己,温柔地显明自己,好不折断压伤的芦苇。他的声音甚小,好不吹灭将残的灯火。
耶稣并不大声地宣告自己是弥赛亚,而是让自己的神迹,本性,道德教训,预言 (比如像这一个) 来为他宣扬他的身份。这就让他人有机会凭信心接受他爱他。若耶稣完全显明自己和自己的身份,就没有人有自由选择来到他面前。每个人都会被他是神的存在和不可避免的恐惧所淹没,被迫承认他。在将来,他再来时,耶稣将要显明他的荣耀,迫使所有人承认他是王 (罗马书 14:11;腓立比书 2:10-11)。但是,耶稣第一次降临期间,他以仆人的身份而来,并让一些人有自由选择相信与否。他的到来给我们足够多的证据清楚地表明他的身份,也给人们足够的空间选择接受他或拒绝他。
然后,马太省略了以赛亚的两行内容,"他凭真实将公理传开。他不灰心,也不丧胆" (以赛亚书 42:3-4)。他之所以省略这些可能是因为它们所指的是耶稣的第二次降临,到时他会回到地上,施行公理,带来永远的公义 (启示录 19:11)。在他的第一次降临中,耶稣被压碎拒绝,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旧约的预言并不总是按照事件的历史性线性顺序有规律地讲述。被预言的事件通常混合且跳脱顺序,或者带有不规律的时间间隙。这貌似就是这则来自以赛亚之弥赛亚预言的情况。他在谈论弥赛亚的两次降临,一次发生在主后第一世纪耶稣的降生,另一次发生在将来他再次降临在地上。在解释这段经文时,马太似乎主要关注耶稣如何应验以赛亚有关弥赛亚第一次降临的先知性预言。
马太以 "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胜。外邦人都要仰望他的名" 来结束他对以赛亚预言的引用。等被用作一个重要警告。神的仆人不会一直保持如此温柔柔和。在第二次降临中,他将不会灰心丧胆。有一天,他将不再温和。当他在启示录向他的朋友约翰显现时,耶稣是一个看着令人生畏的人 (启示录 1:14-17)。当他再来与 "那兽,和地上的君王,并他们的众军" 争战时,耶稣会凶猛地叫公理得胜 (启示录 19:19)。那时,他不再温柔。马太再次让我们知道,以赛亚是在说,神的仆人将要成为外邦人都要仰望的。马太包含了这一则有关耶稣审判世界的预言,可能因为它显然是将来事件。
这是马太第十二次明确指出,耶稣如何应验旧约有关弥赛亚的预言 (前十一次是在马太福音 1:22-23,,,,,,,, 2:5-6 和 2:16-182:233:1-34:4-64:13-168:1710:35-3611:10。这一列表并不包括耶稣在马太福音 11:5-6 所暗示的另外三处弥赛亚预言)。
询问圣经说
Ask The Bible Says
马太福音 12:15-21 含义
这一事件的对应福音记载是在马可福音 3:7-12。
耶稣知道法利赛人在筹谋什么。他知道他们在密谋要如何毁灭他,因为当他们挑战他的安息日权柄时,他公开地羞辱了他们。所以,他就离开那里。马太表明,耶稣确实离开了他恢复有一只枯干手之人的会堂,但可能也离开了那座城或那带地区,去到罗马行省犹大的其它地方。他具体去到哪里,马太并未告诉我们。
无论他去了哪里,都有许多人跟着他。马可报告了许多跟着他的人都来自哪里。他们来自加利利 (以色列北部),犹大 (以色列南部) 和耶路撒冷城,以土买地区 (犹大的更南部地区,在约旦河外的比利亚),以及来自西北部地中海的沿海城市推罗和西顿 (马可福音 3:7-8)。这意味着跟着他的人来自方圆一百英里或者更远之外的地方。
他们被他的神奇能力所吸引,或者认为他可能就是弥赛亚。当他们跟着他时,耶稣继续使用他的能力,将所有前来的人都治好了。
但当他医治众人中的病人时,当他们猜想他弥赛亚的身份时,他又嘱咐他们,不要给他传名。或许这是因为在他的时间来到之前,他不愿自己是弥赛亚的事实被广为人知 (约翰福音 7:6)。耶稣也警告过那尖叫耶稣是神儿子的被鬼所附之人 (马可福音 3:11-12)。
马太接下来告诉他的读者,对他身份的保护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马太再次透过旧约经文,向他以犹太人为主的听众表明,耶稣是弥赛亚。马太引用了以赛亚书 42:1-4, 但稍微做了修改,写道:
看哪!我的仆人,
我所拣选,所亲爱,心里所喜悦的,
我要将我的灵赐给他;
他必将公理传给外邦。
他不争竞,不喧嚷;
街上也没有人听见他的声音。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
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
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胜。
外邦人都要仰望他的名。
马太的引用和以赛亚的话之间有四个值得注意的不同之处。第一,马太将仆人也描述为我所亲爱的,而以赛亚只描述他为 "我所拣选的"。第二,马太改动了以赛亚在第三行的时态,读作我要将我的灵赐给他,而非 "我已将我的灵赐给他"。第三个不同是,马太解释了以赛亚对 "海岛" 的描述,指的是外邦人。这对马太是一个有趣的选择,而他写福音书的目的是要表明耶稣是从神而来期待已久的犹太人的弥赛亚。最后一个值得注意的不同是,马太省略了以赛亚的两行内容,"他凭真实将公理传开。他不灰心,也不丧胆。" 这些不同在内容上并不改变以赛亚预言的本质或含义,而是提供了深刻的启迪性重点,全新的焦点和以赛亚原始预言的额外角度。
在以赛亚 42:1-4 的以赛亚预言实际上是一段从耶和华以色列神而来的较长引用的结尾,这段经文从以赛亚书 41:25 开始,一直到以赛亚书 42:4。更完整的经文描述了锡安历史上无人听从耶和华 (以赛亚书 41:26),以及他们当中没有谋士能够代替神对他们讲话 (以赛亚书 41:28-29)。然后,耶和华说了马太所引用的这部分预言 (以赛亚书 42:1-4)。
耶和华描述弥赛亚是我的仆人 (以赛亚书 42:1/马太福音 12:18)。耶稣以仆人的身份而来,以完全的顺服服事他父的旨意 (马太福音 26:39;约翰福音 6:38;腓立比书 2:5-8)。他来服事全人类,为他们受苦,为他们提供救赎 (马太福音 20:28)。
在以赛亚书,他被称为 "我所拣选的" (以赛亚书 42:1)。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使用了 "ekletos" 一词,意思是 "被拣选的" 或 "被选立的"。马太写的是 "我所亲爱的" ("agapetos"),表明耶稣与父之间的亲密关系。耶稣既是父神所拣选的,为要成就神圣使命,也是祂所亲爱的。以赛亚和马太都在这一描述之后给出了一个确认,即神的心里喜悦弥赛亚。在耶稣受洗时,马太写道,"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 (马太福音 3:17)。
以赛亚预言的下一行是,"我已将我的灵赐给他" (以赛亚书 42:1)。有趣的是以赛亚预言的表述使用了过去时 (译者注:完成式,即过去的动作对现在有影响)。在旧约,预言用完成式来表述将来发生的事是常见现象,为要强调神必要使其发生的确定性。其概念是:因为神已经说了,所以它的发生就是确定的。在这个例子中,可以说预言的这部分已经发生了,因为耶稣是神。更可能的是,这段经文是在预言神将要成为人,且受圣灵的引导。
我们知道这位仆人就是耶稣,神的儿子,是太初与神同在的神的道 (约翰福音 1:1)。在以赛亚时代,神是三位一体的真理并不是犹太人普遍理解的。这里是三位一体真理以微妙方式出现的几个地方之一,为犹太人提供了一个阅读停顿思考的微妙理由。
正如先前所提,马太将这一思想的时态从过去转到了将来,写道,我要将我的灵赐给他。他们时代的普遍做法是由阅读者向众人阅读圣经,这是因为大家缺少接触圣经经卷的机会,因为通常每个会堂只有一卷经卷,而且人们熟记经文也是普遍现象。阅读者会在阅读时将希伯来文翻译成亚兰文 (犹太人当时的通用语言)。可能是阅读者将这部分翻译成将来时态,因为这显然是上下文所表明的,即很明显,它所指的是将来要来的弥赛亚。
以赛亚写到,"他必将公理传给外邦",原文直译为 "他必将公理/审判带给列国" (译者注,以赛亚书 42:1),而犹太人期待弥赛亚会将公理带到他们当中。但是,以赛亚并没有止步于带来公理,而是说带给列国 (以赛亚 42:1)。"列国" 是对那些非神选民,非犹太人,外邦人的委婉语。马太将以赛亚的 "带来" 修饰为 "传给",也挪除了委婉语,明确地说是外邦人 (译者注:和合本本身就将 "带来" 译为 "传给",而马太福音也是如此,所以貌似没有改动)。神通过以赛亚的预言表明了重点。祂的重点是:因为锡安的百姓已经拒绝聆听和顺服神,所以祂将要差派祂的仆人在外邦人中带来公理。
有趣的是,马太用来翻译公理的词不是一个典型词汇。公理的希腊文常见词汇是 "Dikaiosuné",常被译为 "公义"。"Dikaiosuné" 强调的是和谐或事物的美好或正确秩序。在这段经文中译为公理的希腊文词汇是 "krisis",英文由此字根获取了 "危机 crisis" 一词。这个希腊文词通常被译为 "审判"。对马太含义更为描述性的翻译可能是 "认可"。这一则预言的主旨强调神的仆人,犹太人的弥赛亚将要通过满有怜悯地将外邦人纳入他的救赎计划,来维护或认可他们。这审判或 "krisis" 将带来公理/公义,成为外邦人的巨大盼望。
马太在叙述中的这一特定时刻提及这一预言是合宜的,即他在耶稣和犹大宗教领袖之间四次冲突对峙过半时提到这一点。他们也像他们的先祖一样,拒绝聆听神和顺服神,最终将带领民族拒绝耶稣为弥赛亚。虽然耶稣是犹太人的弥赛亚,按着麦基洗德的等次为永远的祭司 (诗篇 110:4;希伯来书 6:20),在他们弟兄中间像摩西一样的立法者 (申命记 18:18;约翰福音 1:45;使徒行传 3:22),大卫宗室的君王 (撒母耳记下 7:11-16;历代志上 22:9-10;诗篇 89:3-4, 89:35-36;耶利米书 23:5-6;马太福音 1:1,,, 1:179:2712:23;路加福音 1:32-33;使徒行传 15:15-17),但他们依然这样做。
耶稣也是全世界的救主 (约翰福音 3:17, 4:42;罗马书 1:16;提多书 2:11;约翰一书 4:14)。
耶稣被预言给犹太人,以犹太人的身份来到犹太人当中。但是,当犹太人拒绝他们的弥赛亚时,耶稣就向外邦人以及所有相信跟随他的人提供了他的救恩和国度,正如以赛亚预言部分预言的那样。在罗马书 9 章和 11 章,保罗认为在神的奥秘中,祂正在使用使徒在外邦人中分享基督的事工来 "激动我骨肉之亲发愤,好救他们一些人" (罗马书 11:14)。
尽管因法利赛人拒绝耶稣为他们的弥赛亚,在此刻提及以赛亚的这一具体预言是合宜的,但这似乎并非马太这样做的主要原因。他的主要原因貌似是要解释为什么耶稣要嘱咐许多跟着他的人不要给他传名。马太说,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换言之,耶稣嘱咐他人 (至少是一部分人),因为有必要应验这则预言。构成马太引用以赛亚 42 章核心的接下来几行 (2 和 3 节)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他不争竞,不喧嚷;
街上也没有人听见他的声音。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
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
透过这一亮光,我们看到神的仆人并不大张旗鼓地宣扬他是谁。他不争竞,不试图通过与其争论来向他人证明自己。他并不要求或坚持让他人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他不大声喊叫,也不喧嚷他是弥赛亚。街上也没有人听见他的声音提倡他基督的名。他谦卑地显明自己,温柔地显明自己,好不折断压伤的芦苇。他的声音甚小,好不吹灭将残的灯火。
耶稣并不大声地宣告自己是弥赛亚,而是让自己的神迹,本性,道德教训,预言 (比如像这一个) 来为他宣扬他的身份。这就让他人有机会凭信心接受他爱他。若耶稣完全显明自己和自己的身份,就没有人有自由选择来到他面前。每个人都会被他是神的存在和不可避免的恐惧所淹没,被迫承认他。在将来,他再来时,耶稣将要显明他的荣耀,迫使所有人承认他是王 (罗马书 14:11;腓立比书 2:10-11)。但是,耶稣第一次降临期间,他以仆人的身份而来,并让一些人有自由选择相信与否。他的到来给我们足够多的证据清楚地表明他的身份,也给人们足够的空间选择接受他或拒绝他。
然后,马太省略了以赛亚的两行内容,"他凭真实将公理传开。他不灰心,也不丧胆" (以赛亚书 42:3-4)。他之所以省略这些可能是因为它们所指的是耶稣的第二次降临,到时他会回到地上,施行公理,带来永远的公义 (启示录 19:11)。在他的第一次降临中,耶稣被压碎拒绝,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旧约的预言并不总是按照事件的历史性线性顺序有规律地讲述。被预言的事件通常混合且跳脱顺序,或者带有不规律的时间间隙。这貌似就是这则来自以赛亚之弥赛亚预言的情况。他在谈论弥赛亚的两次降临,一次发生在主后第一世纪耶稣的降生,另一次发生在将来他再次降临在地上。在解释这段经文时,马太似乎主要关注耶稣如何应验以赛亚有关弥赛亚第一次降临的先知性预言。
马太以 "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胜。外邦人都要仰望他的名" 来结束他对以赛亚预言的引用。等被用作一个重要警告。神的仆人不会一直保持如此温柔柔和。在第二次降临中,他将不会灰心丧胆。有一天,他将不再温和。当他在启示录向他的朋友约翰显现时,耶稣是一个看着令人生畏的人 (启示录 1:14-17)。当他再来与 "那兽,和地上的君王,并他们的众军" 争战时,耶稣会凶猛地叫公理得胜 (启示录 19:19)。那时,他不再温柔。马太再次让我们知道,以赛亚是在说,神的仆人将要成为外邦人都要仰望的。马太包含了这一则有关耶稣审判世界的预言,可能因为它显然是将来事件。
这是马太第十二次明确指出,耶稣如何应验旧约有关弥赛亚的预言 (前十一次是在马太福音 1:22-23,,,,,,,, 2:5-6 和 2:16-182:233:1-34:4-64:13-168:1710:35-3611:10。这一列表并不包括耶稣在马太福音 11:5-6 所暗示的另外三处弥赛亚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