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路加福音 6:43-45 平行的福音书记载是马太福音 7:16-20 和 12:33-35。
因为没有好树结坏果子,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第 43 节)。
在这里,耶稣用果树的比喻向祂的门徒揭示了人的外在本质与内心之间的关系。祂说,没有好树结坏果子,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好树坏树代表好人和坏人。第 45 节将揭示果实就是口里所说的话 — — 我们的言语和话语。更广泛的应用还可以包括一个人的外在工作或行为。这个农业真理是不言而喻的。显然好树不会结坏果子,同样坏树也不会结好果子。
对这个类比的一个有趣的见解来自马太福音12:33中的平行经文,
“要么说树好,果子也好,要么说树坏,果子也坏;因为人凭果子就能知道树的好坏。”(马太福音 12:33)
在这段经文中,耶稣更详细地描述了果树,说树是果实的生产者,因此也是果实产生的原因,而不是相反。我们要么称赞树,要么责备树的果实质量。如果有人想要好果子,他就必须先让树变好。试图通过让坏果子变好来让树变好是徒劳的。在这个比喻中,树是人的心,树的果实的类比是人嘴里说的话,正如路加福音 6:45 所揭示的那样。为了说出好话,必须先让心变好。
因着每棵树的果子,就可以知道它的好坏。因为人不能从荆棘里采摘无花果,也不能从荆棘丛里摘葡萄(第 44 节)。
耶稣继续直截了当地说:每棵树都是凭着自己的果子而被人认识的。好人结出好果子(好行为)。坏人结出坏果子(坏行为)。为了进一步强调他的观点,耶稣说,人们不会从荆棘中采摘无花果,也不会从荆棘丛中摘葡萄。好人不会做坏事,好人不会做坏事,这违背了他们的本性。
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第 45 节上)。
耶稣用另一个比喻来阐述和解释他的果树比喻和谚语。善人从他心中的善宝中产生善;恶人从他心中的恶宝中产生恶。人的内心本质是他行为的源泉。善人会从他心中的善宝中产生善。同样,恶人会从他心中的恶宝中产生恶。这一教导的结论围绕着一个人的言语和言论。
因为他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45b 节)。
然后耶稣陈述了果树类比的原理: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正如果子是树的产物,从人口里说出来的话也是从人心里说出来的。耶稣说这些话时,心里很可能想到了箴言 10:11:
“义人的口是生命的泉源,恶人的口却隐藏强暴。”(箴言 10:11)
有趣的是,耶稣的这个比喻和教导也出现在马太福音7:15-20中。然而在这节经文中,耶稣特别教导他的门徒如何识别那些自称代表上帝说话的假先知:
“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荆棘上不能采葡萄,蒺藜里不能结无花果,不是吗?所以,凡好树都结好果子,坏树却结坏果子。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所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马太福音 7:15-20)
尽管假先知看起来和你一样,假装和你一样,但他们和你不一样。你如何发现他们?注意他们的行为,正如路加福音 6:45 所说,也要注意他们的话语。你会从他们的果实中认出他们。如果他们的行为和言语不好,他们就不代表上帝。
这段经文,就像马太福音 7 章中的经文一样,有时被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耶稣的信徒,“如果他们没有好果子,那么他们就不是基督徒。”但这是对这段经文的错误解释和应用。通过查看马太福音 7:15-20 中提供的扩展上下文,这段经文的目的是让门徒学会如何识别和避免假先知和假教师。果实测试仅在此上下文中给出。
这段经文并不适用于普通民众。它适用于评判教师,传教士和其他声称代表上帝或代表上帝发言的人。就在路加福音的前面几节经文中,耶稣明确谴责评判他人的行为(路加福音 6:37-38)。他在这里说“评判他人”并不是在自相矛盾。他只是说,如果有人声称代表上帝发言,那么在听从他们所说的话之前,要注意他们生活中的表现。测试他们的果实,看它是否好。如果是腐烂的,那么不要跟随他们进入上帝审判之火。同样重要的是要记住,上帝本身就是吞噬之火(希伯来书 12:29)。他的审判之火将适用于基督审判台前信徒的行为(哥林多前书 3:12-15)。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询问圣经说
Ask The Bible Says
路加福音 6:43-45 含义
与路加福音 6:43-45 平行的福音书记载是马太福音 7:16-20 和 12:33-35。
因为没有好树结坏果子,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第 43 节)。
在这里,耶稣用果树的比喻向祂的门徒揭示了人的外在本质与内心之间的关系。祂说,没有好树结坏果子,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好树坏树代表好人和坏人。第 45 节将揭示果实就是口里所说的话 — — 我们的言语和话语。更广泛的应用还可以包括一个人的外在工作或行为。这个农业真理是不言而喻的。显然好树不会结坏果子,同样坏树也不会结好果子。
对这个类比的一个有趣的见解来自马太福音12:33中的平行经文,
“要么说树好,果子也好,要么说树坏,果子也坏;因为人凭果子就能知道树的好坏。”
(马太福音 12:33)
在这段经文中,耶稣更详细地描述了果树,说树是果实的生产者,因此也是果实产生的原因,而不是相反。我们要么称赞树,要么责备树的果实质量。如果有人想要好果子,他就必须先让树变好。试图通过让坏果子变好来让树变好是徒劳的。在这个比喻中,树是人的心,树的果实的类比是人嘴里说的话,正如路加福音 6:45 所揭示的那样。为了说出好话,必须先让心变好。
因着每棵树的果子,就可以知道它的好坏。因为人不能从荆棘里采摘无花果,也不能从荆棘丛里摘葡萄(第 44 节)。
耶稣继续直截了当地说:每棵树都是凭着自己的果子而被人认识的。好人结出好果子(好行为)。坏人结出坏果子(坏行为)。为了进一步强调他的观点,耶稣说,人们不会从荆棘中采摘无花果,也不会从荆棘丛中摘葡萄。好人不会做坏事,好人不会做坏事,这违背了他们的本性。
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第 45 节上)。
耶稣用另一个比喻来阐述和解释他的果树比喻和谚语。善人从他心中的善宝中产生善;恶人从他心中的恶宝中产生恶。人的内心本质是他行为的源泉。善人会从他心中的善宝中产生善。同样,恶人会从他心中的恶宝中产生恶。这一教导的结论围绕着一个人的言语和言论。
因为他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45b 节)。
然后耶稣陈述了果树类比的原理: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正如果子是树的产物,从人口里说出来的话也是从人心里说出来的。耶稣说这些话时,心里很可能想到了箴言 10:11:
“义人的口是生命的泉源,
恶人的口却隐藏强暴。”
(箴言 10:11)
有趣的是,耶稣的这个比喻和教导也出现在马太福音7:15-20中。然而在这节经文中,耶稣特别教导他的门徒如何识别那些自称代表上帝说话的假先知:
“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荆棘上不能采葡萄,蒺藜里不能结无花果,不是吗?所以,凡好树都结好果子,坏树却结坏果子。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所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马太福音 7:15-20)
尽管假先知看起来和你一样,假装和你一样,但他们和你不一样。你如何发现他们?注意他们的行为,正如路加福音 6:45 所说,也要注意他们的话语。你会从他们的果实中认出他们。如果他们的行为和言语不好,他们就不代表上帝。
这段经文,就像马太福音 7 章中的经文一样,有时被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耶稣的信徒,“如果他们没有好果子,那么他们就不是基督徒。”但这是对这段经文的错误解释和应用。通过查看马太福音 7:15-20 中提供的扩展上下文,这段经文的目的是让门徒学会如何识别和避免假先知和假教师。果实测试仅在此上下文中给出。
这段经文并不适用于普通民众。它适用于评判教师,传教士和其他声称代表上帝或代表上帝发言的人。就在路加福音的前面几节经文中,耶稣明确谴责评判他人的行为(路加福音 6:37-38)。他在这里说“评判他人”并不是在自相矛盾。他只是说,如果有人声称代表上帝发言,那么在听从他们所说的话之前,要注意他们生活中的表现。测试他们的果实,看它是否好。如果是腐烂的,那么不要跟随他们进入上帝审判之火。同样重要的是要记住,上帝本身就是吞噬之火(希伯来书 12:29)。他的审判之火将适用于基督审判台前信徒的行为(哥林多前书 3:12-15)。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