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书中对这一事件的平行记载是马太福音 8:2-4 和 马可福音 1:40-45。
耶稣在一个城里,见有一个长大麻风的人,见了耶稣,就俯伏在地,求他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 (第 12 节)
在加利利海边呼召了祂的第一批门徒(西门彼得,安德鲁,詹姆斯和约翰)之后,路加记载说耶稣在一座城市里。考虑到耶稣先前的住处,这可能是迦百农渔村或犹大北部加利利地区的其他城市之一——可能是加利利西北岸的革尼撒拉,东北岸的伯赛大,或迦百农北路上山中的哥拉汛。
马太福音进一步描述说,耶稣“下山”后,“有大批群众跟随他”(马太福音 8:1)。根据马太福音的上下文,这座“山”就是马太福音 6-8 章中耶稣著名的“登山宝训”的所在地。
只有马太福音似乎突出了通常被称为“登山宝训”的教导事件。这次布道宣扬了耶稣的王国原则,并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宗教机构陈旧的律法主义或希腊罗马的异教享乐主义。
犹太人的律法主义和异教的享乐主义都是“我赢你输”的制度,允许精英剥削他们本应服务的人(马太福音 23:14, 27-28)。耶稣通过他的教导,完全拒绝了这种剥削性的生活方式,并邀请他的追随者通过对他人表现出怜悯和谦卑来与上帝和谐相处。他在履行上帝的律法的同时教导了这一切(马太福音 5:17-18)。路加福音包含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教导的许多教义(路加福音 6:20-49,, 8:1618),但他经常在不同的背景下这样做。
这表明耶稣在以色列境内和周边宣扬上帝之国时可能重复了许多教义。这也支持了为什么一部福音书中记录的一个类似寓言的一些细节可能与另一部福音书中记录的类似寓言的细节不同。事实上,福音书作者记录了耶稣在不同场景中说过的相同或类似寓言的多个版本。
由于马太和路加都描述了耶稣治愈麻风病人的故事,并且都与耶稣的教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耶稣发表的登山宝训很可能也发生在这次治愈事件前后。
路加告诉我们,有一个人全身长满麻风病。
作为一名医生,路加的描述比马太和马可的描述更精确。他全身长满麻风病,表明病情已经很严重,这个人可能离死亡不远了。路加将他描述为一个全身长满麻风病的人,是为了强调这个人的人性,同时描述他的痛苦——全身长满麻风病。
马太和马可简单地称他为“麻风病人”(马太福音 8:2;马可福音 1:40)。马太和马可的用语侧重于这种疾病的社会方面,这种疾病使这个人成为社会的弃儿——“麻风病人”。(作为一名税吏,马太是另一种弃儿)。路加关注的是身体状况,强调了他的人性。
麻风病是古代世界一种可怕的疾病。
从生理上讲,麻风病是一种皮肤和肉体疾病,在人活着的时候,会导致身体腐烂。麻风病的最初症状是皮肤上出现白斑(利未记 13:4)。患有麻风病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得了麻风病,直到他们不小心割伤或弄伤自己而感觉不到任何疼痛。这是因为麻风病会使神经末梢麻痹,无法向大脑发送正确的信号。
最后,他们全身都出现了怪异的疮。脓液从这些疮中渗出,他们的肉开始腐烂(利未记 13:10)。随着麻风病的进展,麻风病人的皮肤变干,他们的肉体退化。这带来了火辣辣的瘙痒(利未记 13:24)。患有麻风病的人用棍子和破碎的陶器刮擦,试图从痛苦中找到片刻的缓解。过了一段时间,手指,脚趾,耳朵或部分鼻子会折断。麻风病继续毁容并折磨患者,直到他们最终死去。
从社会角度看,麻风病人也遭受痛苦。麻风病传染性极强。目前尚无治愈方法。因此,麻风病人被排斥。他们被禁止与任何人(包括家人和朋友)进行个人接触。从他们第一次被宣布为“不洁”的那一天起,他们就被从社会中孤立出来了(利未记 14:46)。
他们失去了所有的关系,失去了他们为之努力的一切。他们的自我意识被夺走了。他们的名誉和名字因痛苦而被抹去。他们的身份变成了疾病——麻风病人。
麻风病人被污蔑和恐惧。当时的犹太人普遍错误地认为(就像约伯的朋友那样)一个人患麻风病是因为上帝对他们的罪孽的惩罚。也许这种假设来自《旧约》中的三个例子,其中明确提到人们因为不服从上帝而患上麻风病。
然而,这是一种不准确的观点,正如耶稣明确驳斥的那样(约翰福音 9:2-3)。
麻风病人唯一的社区是在麻风病聚居地,在那里,他们会聚集在山洞里,互相照顾,忍受痛苦,等待死亡。家人和朋友会把食物带到这些洞穴的入口附近给亲人吃,但他们小心地保持距离,以免自己也感染疾病。每当麻风病人冒险离开聚居地时,他们都必须通过敲响铃铛或大喊“不干净!不干净!”来警告其他人远离。每当麻风病人靠近时,处于麻风病人下风处的人可能会闻到死亡的恶臭。男孩们会向麻风病人扔石头,以防他们靠近。
除了身体上的折磨和社会的孤立之外,还有耻辱。麻风病患者背负着内疚感,因为文化信仰认为他们感染这种疾病是上帝对他们罪孽的惩罚(民数记 12:10;列王纪下 15:5;约翰福音 9:2)。麻风病使人仪式上不洁净(利未记 13:3,,,,,, 111425303644)。甚至麻风病人的衣服也被认为患有麻风病,是不洁净的。如果麻风病不能洗掉,那么他们的衣服和财物就必须被烧掉(利未记 13:47-59)。
同样,如果一所房子在彻底清洁和重新粉刷后仍然有麻风病(或霉菌),则该建筑将被拆除,所有木材将被丢弃(利未记 14:33-45)。任何进入麻风病患者房屋,触摸麻风病患者衣物或与麻风患者近距离接触的人同样被视为不洁(利未记 14:46)。
路加写道,当那个长大麻风的人看见耶稣时,他俯伏在地,恳求他说:“主啊,你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
来到耶稣面前的那位长满大麻风的人表现出了极大的信心。他很可能听说过耶稣能行奇迹般的医治(马太福音 4:24),并怀着绝望的希望和大胆的尝试来到耶稣面前,希望自己能痊愈。当他违反社会规范接近耶稣时,他肯定冒着风险,而且很可能遭到旁观者的愤怒叫喊,严厉斥责(或更糟的惩罚)。当那位长满大麻风的人来到耶稣面前时,他表现出非凡的谦卑。他意识到自己卑微的状况,便俯伏在耶稣面前。他承认基督的权威,恳求他: “主啊,你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
麻风病人的恳求至少揭示了他对耶稣的信仰的两点。他称耶稣为“主”。麻风病人知道耶稣有能力治愈他。他告诉耶稣,你能让我洁净。麻风病人对基督的力量充满信心。
第二,麻风病人表现出谦卑。他以正确的观点开始他的请求。 “主啊,如果你愿意,”他说。他没有要求耶稣让他洁净。他明白耶稣并不欠他健康。这个谦卑的麻风病人只是说出他想要洁净的请求,但他让耶稣决定祂会做什么。
他的态度似乎就是接受上帝决定的任何结果。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前几个小时向天父祈祷时也表现出了类似的态度:“父啊,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加福音 22:42)
在这段经文中,耶稣使用了两个不同的希腊词,分别翻译为“愿意”和“将要”。在“父啊,如果你愿意”这句话中,耶稣使用了“boulomai”,表示意图,基于计划的决定。在“不要我的意愿,只要你的意愿”这句话中,耶稣使用了“thelema”,表示愿望或渴望。耶稣说,他的愿望不是受苦,而是耶稣下定决心相信天父的方式是最好的。耶稣本质上是在说“不要我的愿望,只要你的计划得以实现”。
通过祈求被治愈,麻风病人不仅仅是祈求从疾病带来的身体痛苦中痊愈。他还祈求重新融入家人和朋友的社区。治愈疾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
耶稣就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麻风病立刻就离了他(第 13 节)。
耶稣理解这个麻风病人,他的请求感动了他。他伸出手摸了摸他,说:“我愿意,你洁净了吧。”耶稣选择治愈这个人的方式意义重大。他只需说一句话或挥挥手,麻风病人就会痊愈。他摸了摸他。
基督并不认为礼仪洁净的传统比这个人的残缺更重要。但通过亲自用手触摸麻风病人,耶稣证实了他的人性,并再次将他带回人类团体。
他的麻风病立刻就痊愈了。他立刻就痊愈了。这个人不再长麻风病了。这个人的麻风病痊愈了。他的身体恢复了健康,以前的麻风病人也痊愈了。
然后耶稣命令他不要告诉任何人,“只要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又为你已洁净而献上礼物,正如摩西所吩咐的,作为对他们的证据” (第 14 节)。
耶稣治愈了长满大麻风的人之后,命令他不要告诉任何人。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奇怪的要求。当耶稣向门徒确认他确实是弥赛亚时,他也向他们提出了类似的要求(马太福音 16:20)。他还禁止魔鬼告诉别人他是上帝的儿子(路加福音 4:35, 41)。
耶稣之所以这样要求,可能是因为当时还不是耶稣身份被揭露的时候,或祂的国度尚未建立的时候(约翰福音 2:4,, 6:157:6)。然而,在告诉那人不要告诉任何人之后,耶稣立即指示那人去告诉并展示给某人——祭司。这种配对可能意味着耶稣在告诉那人应该优先告诉谁。耶稣告诉他:把你自己给祭司看,并为你洁净自己献上祭物,正如摩西所命令的,作为对他们的见证。
要想正式重返社会,麻风病人必须遵循某些程序,并按照上帝告诉摩西的指示献上适当的祭品(利未记 14:1-32)。耶稣命令不要告诉任何人,这很可能与麻风病人优先考虑谁有关。耶稣要求他首先履行摩西律法对任何麻风病治愈者的指示。耶稣希望这个人把自己献给祭司,并献上摩西命令的祭品。
这并不是为了感谢上帝,因为被治愈的人有机会亲自感谢上帝,因为耶稣是上帝。相反,这是为了向祭司们提供见证。当这位曾经的麻风病人向祭司们展示自己时,他们自然想知道他是如何变得干净健康的。他会告诉他们,是耶稣奇迹般地治愈了他,然后祭司们就会调查此事。这与耶稣所说的使命是一致的,即向以色列展示他自己和他的王国平台。
看来这就是那位被治愈的人的解释,或者至少是他所采用的应用。如果这位被治愈的麻风病人被告知要向祭司作证,那么他之后也应该向许多人作证。他镇上的人肯定会知道他已经痊愈了。(事实上,许多人似乎确实知道了这个神奇的治愈——第 15 节。)我们可以假设他遵从了耶稣的要求,向祭司展示自己并献上摩西所命令的祭品。
再次,基督的指示让被治愈的人有机会向祭司们见证耶稣的力量以及他对摩西律法的遵守。利未记 14:1-32 介绍了祭司的礼仪和为使被治愈的人重返社会而要献上的祭品。耶稣可能是在向祭司们说明他在马太福音 5:17 中的陈述,即他来不是要废除律法,而是要实现律法。
在燔祭(利未记 14:13),赎罪祭(利未记 14:13),赎愆祭(利未记 14:14),素祭(利未记 14:20)和摇祭(利未记 14:24)中,这种祭祀是专为被洁净的麻风病人而设的。它涉及两只鸟,是弥赛亚为拯救人类脱离罪恶和死亡而牺牲的仪式寓言。这是摩西命令的祭祀,耶稣提到了这一点: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长大麻风的人得洁净的日子,条例乃是这样。他要将他带到祭司那里,祭司要出到营外。祭司要察看,见那求洁净的人,大麻风的灾病若已好了,就要吩咐人取两只洁净的活鸟,香柏木,朱红色线和牛膝草,为那求洁净的人。祭司要吩咐人把那一只鸟宰在瓦器中,盛在活水上。至于活鸟,祭司要把香柏木,朱红色线和牛膝草都拿来,浸在宰于活水上的鸟血中,然后要为那求洁净的大麻风洒七次,就定他为洁净,把活鸟放在田野上放。’” (利未记 14:1-7)
麻风病代表罪恶和死亡。陶器里的鸟代表上帝化身为人。它的被杀代表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亡。浸在被杀者的血中的活鸟代表基督为罪人赎罪。当这只鸟在空旷的田野上自由飞翔时,象征着复活和新生。
后来,当祭司为已洁净的麻风病人举行赎罪祭时,他在献祭仪式中做了一些不寻常且相当个人化的事情。他取羔羊的血,抹在“求洁净的人的右耳垂上,和右手的大拇指上,并右脚的大拇指上”(利未记 14:14)。他也会用油来做这件事(利未记 14:17)。触摸耳朵是一种亲密的行为。这是亲密和感情的象征。当耶稣触摸长满麻风的人,使他洁净时,很可能他触摸了他的右耳。
但关于他的消息传得更远,大批人群聚集在一起听他讲话,并希望治愈他们的疾病(第 15 节)。
显然,那位麻风病人痊愈后确实把这个消息广为传播。他很可能也得到了其他目击者帮助。马可福音的记载证实了麻风病人在传播这个消息中所扮演的角色(马可福音 1:45)。
耶稣在路加福音 4:43 中陈述了祂扩展祂的国度平台的计划:
“耶稣却对他们说:‘我也必须往别城去传神国的道,因为我奉差原是为此目的。’”
然而,在耶稣治愈麻风病人的消息传开后,由于人群拥挤,耶稣不得不留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马可福音 1:45 中的措辞“但他出去,开始自由地宣扬这事”可能表明麻风病人的见证超出了耶稣的意愿。这导致耶稣不得不调整他的宣传活动,以避免大量人群的阻碍。
麻风病与精神联系的象征意义可能被广泛理解。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奇迹传开后,人群进一步激增。
圣经文本
12耶稣在一个城里,见有一个长大麻风的人。他一看见耶稣,就俯伏在地,求他说:“主啊,你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 13耶稣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大麻风立刻就离了他。14耶稣嘱咐他,不可将身体告诉人,只要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为你洁净了,照摩西所吩咐的,献上礼物,对他们作证据。15耶稣的名声越发传扬开来,有许多人聚集来,要听他讲道,并希望医治他们的疾病。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询问圣经说
Ask The Bible Says
路加福音 5:12-15 含义
福音书中对这一事件的平行记载是马太福音 8:2-4 和 马可福音 1:40-45。
耶稣在一个城里,见有一个长大麻风的人,见了耶稣,就俯伏在地,求他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 (第 12 节)
在加利利海边呼召了祂的第一批门徒(西门彼得,安德鲁,詹姆斯和约翰)之后,路加记载说耶稣在一座城市里。考虑到耶稣先前的住处,这可能是迦百农渔村或犹大北部加利利地区的其他城市之一——可能是加利利西北岸的革尼撒拉,东北岸的伯赛大,或迦百农北路上山中的哥拉汛。
马太福音进一步描述说,耶稣“下山”后,“有大批群众跟随他”(马太福音 8:1)。根据马太福音的上下文,这座“山”就是马太福音 6-8 章中耶稣著名的“登山宝训”的所在地。
只有马太福音似乎突出了通常被称为“登山宝训”的教导事件。这次布道宣扬了耶稣的王国原则,并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宗教机构陈旧的律法主义或希腊罗马的异教享乐主义。
犹太人的律法主义和异教的享乐主义都是“我赢你输”的制度,允许精英剥削他们本应服务的人(马太福音 23:14, 27-28)。耶稣通过他的教导,完全拒绝了这种剥削性的生活方式,并邀请他的追随者通过对他人表现出怜悯和谦卑来与上帝和谐相处。他在履行上帝的律法的同时教导了这一切(马太福音 5:17-18)。路加福音包含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教导的许多教义(路加福音 6:20-49,, 8:1618),但他经常在不同的背景下这样做。
这表明耶稣在以色列境内和周边宣扬上帝之国时可能重复了许多教义。这也支持了为什么一部福音书中记录的一个类似寓言的一些细节可能与另一部福音书中记录的类似寓言的细节不同。事实上,福音书作者记录了耶稣在不同场景中说过的相同或类似寓言的多个版本。
由于马太和路加都描述了耶稣治愈麻风病人的故事,并且都与耶稣的教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耶稣发表的登山宝训很可能也发生在这次治愈事件前后。
路加告诉我们,有一个人全身长满麻风病。
作为一名医生,路加的描述比马太和马可的描述更精确。他全身长满麻风病,表明病情已经很严重,这个人可能离死亡不远了。路加将他描述为一个全身长满麻风病的人,是为了强调这个人的人性,同时描述他的痛苦——全身长满麻风病。
马太和马可简单地称他为“麻风病人”(马太福音 8:2;马可福音 1:40)。马太和马可的用语侧重于这种疾病的社会方面,这种疾病使这个人成为社会的弃儿——“麻风病人”。(作为一名税吏,马太是另一种弃儿)。路加关注的是身体状况,强调了他的人性。
麻风病是古代世界一种可怕的疾病。
从生理上讲,麻风病是一种皮肤和肉体疾病,在人活着的时候,会导致身体腐烂。麻风病的最初症状是皮肤上出现白斑(利未记 13:4)。患有麻风病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得了麻风病,直到他们不小心割伤或弄伤自己而感觉不到任何疼痛。这是因为麻风病会使神经末梢麻痹,无法向大脑发送正确的信号。
最后,他们全身都出现了怪异的疮。脓液从这些疮中渗出,他们的肉开始腐烂(利未记 13:10)。随着麻风病的进展,麻风病人的皮肤变干,他们的肉体退化。这带来了火辣辣的瘙痒(利未记 13:24)。患有麻风病的人用棍子和破碎的陶器刮擦,试图从痛苦中找到片刻的缓解。过了一段时间,手指,脚趾,耳朵或部分鼻子会折断。麻风病继续毁容并折磨患者,直到他们最终死去。
从社会角度看,麻风病人也遭受痛苦。麻风病传染性极强。目前尚无治愈方法。因此,麻风病人被排斥。他们被禁止与任何人(包括家人和朋友)进行个人接触。从他们第一次被宣布为“不洁”的那一天起,他们就被从社会中孤立出来了(利未记 14:46)。
他们失去了所有的关系,失去了他们为之努力的一切。他们的自我意识被夺走了。他们的名誉和名字因痛苦而被抹去。他们的身份变成了疾病——麻风病人。
麻风病人被污蔑和恐惧。当时的犹太人普遍错误地认为(就像约伯的朋友那样)一个人患麻风病是因为上帝对他们的罪孽的惩罚。也许这种假设来自《旧约》中的三个例子,其中明确提到人们因为不服从上帝而患上麻风病。
然而,这是一种不准确的观点,正如耶稣明确驳斥的那样(约翰福音 9:2-3)。
麻风病人唯一的社区是在麻风病聚居地,在那里,他们会聚集在山洞里,互相照顾,忍受痛苦,等待死亡。家人和朋友会把食物带到这些洞穴的入口附近给亲人吃,但他们小心地保持距离,以免自己也感染疾病。每当麻风病人冒险离开聚居地时,他们都必须通过敲响铃铛或大喊“不干净!不干净!”来警告其他人远离。每当麻风病人靠近时,处于麻风病人下风处的人可能会闻到死亡的恶臭。男孩们会向麻风病人扔石头,以防他们靠近。
除了身体上的折磨和社会的孤立之外,还有耻辱。麻风病患者背负着内疚感,因为文化信仰认为他们感染这种疾病是上帝对他们罪孽的惩罚(民数记 12:10;列王纪下 15:5;约翰福音 9:2)。麻风病使人仪式上不洁净(利未记 13:3,,,,,, 111425303644)。甚至麻风病人的衣服也被认为患有麻风病,是不洁净的。如果麻风病不能洗掉,那么他们的衣服和财物就必须被烧掉(利未记 13:47-59)。
同样,如果一所房子在彻底清洁和重新粉刷后仍然有麻风病(或霉菌),则该建筑将被拆除,所有木材将被丢弃(利未记 14:33-45)。任何进入麻风病患者房屋,触摸麻风病患者衣物或与麻风患者近距离接触的人同样被视为不洁(利未记 14:46)。
路加写道,当那个长大麻风的人看见耶稣时,他俯伏在地,恳求他说:“主啊,你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
来到耶稣面前的那位长满大麻风的人表现出了极大的信心。他很可能听说过耶稣能行奇迹般的医治(马太福音 4:24),并怀着绝望的希望和大胆的尝试来到耶稣面前,希望自己能痊愈。当他违反社会规范接近耶稣时,他肯定冒着风险,而且很可能遭到旁观者的愤怒叫喊,严厉斥责(或更糟的惩罚)。当那位长满大麻风的人来到耶稣面前时,他表现出非凡的谦卑。他意识到自己卑微的状况,便俯伏在耶稣面前。他承认基督的权威,恳求他: “主啊,你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
麻风病人的恳求至少揭示了他对耶稣的信仰的两点。他称耶稣为“主”。麻风病人知道耶稣有能力治愈他。他告诉耶稣,你能让我洁净。麻风病人对基督的力量充满信心。
第二,麻风病人表现出谦卑。他以正确的观点开始他的请求。 “主啊,如果你愿意,”他说。他没有要求耶稣让他洁净。他明白耶稣并不欠他健康。这个谦卑的麻风病人只是说出他想要洁净的请求,但他让耶稣决定祂会做什么。
他的态度似乎就是接受上帝决定的任何结果。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前几个小时向天父祈祷时也表现出了类似的态度:“父啊,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加福音 22:42)
在这段经文中,耶稣使用了两个不同的希腊词,分别翻译为“愿意”和“将要”。在“父啊,如果你愿意”这句话中,耶稣使用了“boulomai”,表示意图,基于计划的决定。在“不要我的意愿,只要你的意愿”这句话中,耶稣使用了“thelema”,表示愿望或渴望。耶稣说,他的愿望不是受苦,而是耶稣下定决心相信天父的方式是最好的。耶稣本质上是在说“不要我的愿望,只要你的计划得以实现”。
通过祈求被治愈,麻风病人不仅仅是祈求从疾病带来的身体痛苦中痊愈。他还祈求重新融入家人和朋友的社区。治愈疾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
耶稣就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麻风病立刻就离了他(第 13 节)。
耶稣理解这个麻风病人,他的请求感动了他。他伸出手摸了摸他,说:“我愿意,你洁净了吧。”耶稣选择治愈这个人的方式意义重大。他只需说一句话或挥挥手,麻风病人就会痊愈。他摸了摸他。
基督并不认为礼仪洁净的传统比这个人的残缺更重要。但通过亲自用手触摸麻风病人,耶稣证实了他的人性,并再次将他带回人类团体。
他的麻风病立刻就痊愈了。他立刻就痊愈了。这个人不再长麻风病了。这个人的麻风病痊愈了。他的身体恢复了健康,以前的麻风病人也痊愈了。
然后耶稣命令他不要告诉任何人,“只要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又为你已洁净而献上礼物,正如摩西所吩咐的,作为对他们的证据” (第 14 节)。
耶稣治愈了长满大麻风的人之后,命令他不要告诉任何人。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奇怪的要求。当耶稣向门徒确认他确实是弥赛亚时,他也向他们提出了类似的要求(马太福音 16:20)。他还禁止魔鬼告诉别人他是上帝的儿子(路加福音 4:35, 41)。
耶稣之所以这样要求,可能是因为当时还不是耶稣身份被揭露的时候,或祂的国度尚未建立的时候(约翰福音 2:4,, 6:157:6)。然而,在告诉那人不要告诉任何人之后,耶稣立即指示那人去告诉并展示给某人——祭司。这种配对可能意味着耶稣在告诉那人应该优先告诉谁。耶稣告诉他:把你自己给祭司看,并为你洁净自己献上祭物,正如摩西所命令的,作为对他们的见证。
要想正式重返社会,麻风病人必须遵循某些程序,并按照上帝告诉摩西的指示献上适当的祭品(利未记 14:1-32)。耶稣命令不要告诉任何人,这很可能与麻风病人优先考虑谁有关。耶稣要求他首先履行摩西律法对任何麻风病治愈者的指示。耶稣希望这个人把自己献给祭司,并献上摩西命令的祭品。
这并不是为了感谢上帝,因为被治愈的人有机会亲自感谢上帝,因为耶稣是上帝。相反,这是为了向祭司们提供见证。当这位曾经的麻风病人向祭司们展示自己时,他们自然想知道他是如何变得干净健康的。他会告诉他们,是耶稣奇迹般地治愈了他,然后祭司们就会调查此事。这与耶稣所说的使命是一致的,即向以色列展示他自己和他的王国平台。
看来这就是那位被治愈的人的解释,或者至少是他所采用的应用。如果这位被治愈的麻风病人被告知要向祭司作证,那么他之后也应该向许多人作证。他镇上的人肯定会知道他已经痊愈了。(事实上,许多人似乎确实知道了这个神奇的治愈——第 15 节。)我们可以假设他遵从了耶稣的要求,向祭司展示自己并献上摩西所命令的祭品。
再次,基督的指示让被治愈的人有机会向祭司们见证耶稣的力量以及他对摩西律法的遵守。利未记 14:1-32 介绍了祭司的礼仪和为使被治愈的人重返社会而要献上的祭品。耶稣可能是在向祭司们说明他在马太福音 5:17 中的陈述,即他来不是要废除律法,而是要实现律法。
在燔祭(利未记 14:13),赎罪祭(利未记 14:13),赎愆祭(利未记 14:14),素祭(利未记 14:20)和摇祭(利未记 14:24)中,这种祭祀是专为被洁净的麻风病人而设的。它涉及两只鸟,是弥赛亚为拯救人类脱离罪恶和死亡而牺牲的仪式寓言。这是摩西命令的祭祀,耶稣提到了这一点: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长大麻风的人得洁净的日子,条例乃是这样。他要将他带到祭司那里,祭司要出到营外。祭司要察看,见那求洁净的人,大麻风的灾病若已好了,就要吩咐人取两只洁净的活鸟,香柏木,朱红色线和牛膝草,为那求洁净的人。祭司要吩咐人把那一只鸟宰在瓦器中,盛在活水上。至于活鸟,祭司要把香柏木,朱红色线和牛膝草都拿来,浸在宰于活水上的鸟血中,然后要为那求洁净的大麻风洒七次,就定他为洁净,把活鸟放在田野上放。’”
(利未记 14:1-7)
麻风病代表罪恶和死亡。陶器里的鸟代表上帝化身为人。它的被杀代表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亡。浸在被杀者的血中的活鸟代表基督为罪人赎罪。当这只鸟在空旷的田野上自由飞翔时,象征着复活和新生。
后来,当祭司为已洁净的麻风病人举行赎罪祭时,他在献祭仪式中做了一些不寻常且相当个人化的事情。他取羔羊的血,抹在“求洁净的人的右耳垂上,和右手的大拇指上,并右脚的大拇指上”(利未记 14:14)。他也会用油来做这件事(利未记 14:17)。触摸耳朵是一种亲密的行为。这是亲密和感情的象征。当耶稣触摸长满麻风的人,使他洁净时,很可能他触摸了他的右耳。
但关于他的消息传得更远,大批人群聚集在一起听他讲话,并希望治愈他们的疾病(第 15 节)。
显然,那位麻风病人痊愈后确实把这个消息广为传播。他很可能也得到了其他目击者帮助。马可福音的记载证实了麻风病人在传播这个消息中所扮演的角色(马可福音 1:45)。
耶稣在路加福音 4:43 中陈述了祂扩展祂的国度平台的计划:
“耶稣却对他们说:‘我也必须往别城去传神国的道,因为我奉差原是为此目的。’”
然而,在耶稣治愈麻风病人的消息传开后,由于人群拥挤,耶稣不得不留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马可福音 1:45 中的措辞“但他出去,开始自由地宣扬这事”可能表明麻风病人的见证超出了耶稣的意愿。这导致耶稣不得不调整他的宣传活动,以避免大量人群的阻碍。
麻风病与精神联系的象征意义可能被广泛理解。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奇迹传开后,人群进一步激增。
圣经文本
12耶稣在一个城里,见有一个长大麻风的人。他一看见耶稣,就俯伏在地,求他说:“主啊,你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 13耶稣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大麻风立刻就离了他。14耶稣嘱咐他,不可将身体告诉人,只要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为你洁净了,照摩西所吩咐的,献上礼物,对他们作证据。15耶稣的名声越发传扬开来,有许多人聚集来,要听他讲道,并希望医治他们的疾病。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