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互动在福音书的记载中似乎没有类似的记载。
耶稣私下告诉门徒他们是多么有福,因为他们正在见证先知预言的王国的开始(路加福音 10:23-24),之后一位律法师站起来考验耶稣。经文没有表明这次对话是在耶稣私下谈话后立即发生的,还是在稍后的不同情况下发生的。
在耶稣时代,律师是宗教法律专家。他们制定规则来衡量一个人的正义。这些宗教律师谴责那些不遵守规则的人,甚至在他们违背上帝的诫命时制造上帝的律法漏洞来为自己辩护。这些律师与法利赛人关系密切,甚至可能是一种特殊的法利赛人——他们专注于制定宗教法律。他们也可能是那些违反法律的人的检察官。
虽然法利赛人和律法师在普通犹太人眼中是犹太信仰的捍卫者,他们反对罗马的异教影响,但实际上他们用腐败的犹太教取代了上帝的律法,这是对上帝的律法的嘲弄。他们虚伪的律法导致了坏宗教(马太福音 23:1-36)。耶稣指出了这种伪善,令宗教界感到懊恼。
这位律师站起来面对耶稣并考验他。
如果宗教法学家本着诚意站出来测试或核实耶稣是否是弥赛亚,那么他这样做是正当的。任何人都可以虚假地声称自己是弥赛亚,用圣经来测试他们和他们的教义是恰当的。作为宗教领袖,这位法学家有责任保护人民免受假教师的侵害。
但看起来这位律师并不是有这些意图的。他似乎是为了考验耶稣的缺点而来。他似乎只是想找个借口否认耶稣是弥赛亚。
路加用来表示“考验”的希腊词是动词“ek-pei-ra-zo”(G1537)的一种形式。它的意思是“考验”或“彻底证明”。在新约中,“Ekpeirazo”还有四次使用。在另外四次中,“ekpeirazo”(考验)都是在明确禁止考验上帝的背景下使用的。
“Ekpeirazo”(考验)是耶稣在旷野受诱惑时驳斥撒旦时用到的(马太福音 4:1-11;路加福音 4:1-13)。
在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第一封信中,他以以色列人的抱怨作为反面例子,“ekpeirazo”(考验)一词被使用了两次。
“ekpeirazo”的其他用法表明,当这位宗教律师站出来考验耶稣时,他可能有意以这种消极的方式来考验上帝。这位律师似乎试图扭曲耶稣的回答,以便打倒他。
这里有一条教训,适用于所有人——信徒和非信徒都一样。任何人都不应该以这种方式考验上帝。我们不应该来到上帝面前,寻找方法忽视他,轻视他的命令或操纵他以符合我们的愿望。我们不应该考验他并要求:“如果上帝真的关心我,他会让我享受这一切”;或者“他永远不会让我经历这种痛苦”。作为生物,我们不会考验造物主的善良,存在或目的。他是上帝。
圣经说我们必须怀着[良好的]信念来到上帝面前才能取悦他: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希伯来书 11:6)
“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只是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这样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因为他是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雅各书 1:5-8)
律师的问题很基本,很常见:夫子,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宗教律法师用尊称称呼耶稣——老师。(他可能用的是希伯来语“拉比”,路加为他的听众将这个词翻译为希腊语“Di-das-kale”(G1320,见约翰福音 1:38)。但即使老师是一个尊称,上下文也表明它可能不是真的。上下文表明律法师称呼耶稣为老师是为了奉承或诱使他落入陷阱。这既是因为上面提到的“ekpeirazo”/测试的使用,也是因为在耶稣回答之后,文本指出律法师试图为自己辩护,表明他并不是真正想要了解和学习。
有趣的是,这位宗教律师的问题与这位年轻财主后来问耶稣的问题非常相似(马太福音 19:16-22;马可福音 10:17-22;路加福音 18:18-25)。这位年轻财主问耶稣:“良善的夫子,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路加福音 18:18)。看来这位年轻财主是一位真诚的探求者,不像这位宗教律师。
宗教法师的问题——夫子,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其实是在问他需要做什么才能完全继承永生。他问的是,要进入耶稣经常宣扬的天国,道德要求是什么(马太福音 4:17)。法师并不是问他死后必须做什么才能上天堂。(要了解更多关于宗教法师和年轻富有官的问题的性质,请参阅马太福音 19:16-22 的注释)。
要了解更多有关继承永生的意义,请参阅“永生:接受礼物与继承奖赏”。
尽管这两个问题在功能上是相同的,但耶稣对宗教律师和年轻财主的回答在语气和内容上却截然不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耶稣面对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年轻财主是认真地询问,而宗教律师是在考验耶稣。马可写到,当耶稣看到年轻财主时,“就爱他”(马可福音 10:21),马可清楚地表明了年轻财主的真诚。耶稣认可并钦佩年轻财主的真诚和虔诚。宗教律师的问题似乎不仅缺乏诚意,而且还设下了一个险恶的陷阱来诱捕耶稣。因此,耶稣对每个人的提问方式都不同——根据每个人提出问题的心态。
耶稣实际上是用两个新问题反问了律法师的问题,“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读起来是怎样的?”换句话说,耶稣对他说:“你是精通摩西律法的宗教专家。你告诉我吧。”耶稣如此回答,精明地让律法师无话可说,无话可说来对付他。
第一个问题——律法上写的是什么?——耶稣引导律法师去寻找答案。律法师可能认为律法就是摩西五经,即圣经的前五卷书:《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值得注意的是,耶稣提出问题的方式是引导律法师去寻找上帝的话语,而不是让律法师随意谈论人为的规则,这些规则声称可以告诉人们如何履行律法(但实际上却使人们屈从于宗教机构)。正如耶稣所问的,律法师实际上会从《申命记》和《利未记》中寻找答案。
对于第二个问题——你觉得这是什么意思?——耶稣听从了律师的专业知识,巧妙地(或者说不那么巧妙地)将问题抛回律师,让他说出“法利赛式的正确”答案。这是一个绝妙的策略。它用上帝的话语来框定问题,并让律师记录在案。
宗教律师随即给出了符合圣经的答案:
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他正确地引用了两条最大的诫命。第一条来自《申命记》:
“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申命记 6:5)
第二大诫命来自《利未记》:
“不可报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却要爱人如己。我是耶和华。”(利未记 19:18)
这些正是耶稣后来回答的确切诫命,当时另一位律法师在圣殿里问他:哪一条诫命是最大的?(马太福音 22:35-40;马可福音 12:28-34)。耶稣回答说,最大的诫命是申命记 6:5, 然后补充说,第二条诫命与此相似(利未记 19:18)。
要了解有关这两条诫命的更多信息,请参阅我们对《申命记》 6:4-5 ; 《利未记》 19:9-18 ; 《马太福音》 22:37-38 ; 22:39-40 的评论)。
耶稣回答说:你回答的对,这样做你就会活下去。
宗教法师的回答是正确的。耶稣肯定了他的回答,即他必须做什么才能继承永生并进入天国。他必须爱上帝胜过一切,并以爱心服务邻居。这就是耶稣所说的“这样做,你就会活得[丰盛]”的意思。换句话说,遵循这些核心命令,你将获得伟大的人生体验,永生。永生既是礼物,也是奖励。
请注意,耶稣再次巧妙地给了宗教律师任何可以用来歪曲祂的证据。律师不能因为耶稣说的任何话而谴责他,否则也会谴责自己。
但这次交流中的一些内容也许刺痛了这位宗教律师的良心。
他来是要考验耶稣,找出他的过错,驳斥他的教义。但是,他根据上帝的律法如实回答了自己的问题,而耶稣(他来要拆散的那个人)谦卑地确认了他的答案,他的内心似乎有所触动。
可能是因为耶稣的温柔回应(箴言 15:1a)。也可能是因为听到他自己的声音意味深长地背诵上帝圣言的美好(以赛亚书 55:11)。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完全不同的东西促使律师继续追问。也许,他觉得,如果他不能拆穿耶稣,他至少可以让自己显得正直。
良心的谴责,想要证明自己正确的冲动,或两者兼而有之,或完全是别的什么;如果律师没有提出最后一个问题让耶稣回答,谈话就会到此结束。
但为了证明自己有理,宗教律师问耶稣:“谁是我的邻居?”
无论他的心是真诚的还是(表面上)对耶稣怀有敌意,这位律师都希望为自己以及他对待他人的方式辩解。
希腊语中的“辩护”一词(“di-kai-O” - G1344)与希腊语中的“正义”一词(“di-kai-os” - G1342)和“正义”一词(“di-kai-o-sun-é” - G1343)具有相同的词根。它们本质上是同一个词,只是形式不同(辩护= 动词;正义 = 形容词;正义 = 名词)。辩护意味着根据标准将其调整到正确的位置或和谐状态。这位律师想要使自己和他现有的行为与上帝律法的标准保持一致和和谐,即爱邻如己。他并不是想向耶稣学习,改变自己的行为,以便符合上帝的正义标准。相反,他试图使他现有的行为得到辩护。从耶稣回答的方式来看,我们可以推测这位律师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与任何他们认为在遵守宗教规则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保持距离。
律法师来考验耶稣,但现在他发现自己处在道德的十字路口。他可以忏悔自己未能爱人如己,也可以为自己辩解,为上帝律法的适用范围划定界限,以此为他无爱的行为开脱。
如果律师想要继承永生,获得我们在世上所能获得的最大人生满足感,那么第一个选择——悔改——会更好(马太福音 4:17)。但这位律师选择了第二个选择,即自我合理化的选择。
他没有悔改,也没有学习如何最好地去爱和服务他人(正如第二大诫命所要求的,即爱我们的邻居),而是本质上在问耶稣:
当宗教律师问耶稣“谁是我的邻居?”时,他实际上是在问“谁不是我的邻居?”隐含的答案是“地位低于我的人。”耶稣将纠正这位宗教律师的立场,并以此给我们讲述最著名的寓言之一。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耶稣向这位宗教律师讲了他最令人难忘的寓言之一——“好撒玛利亚人的寓言”(路加福音 10:30-35)。
圣经文本
25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26耶稣问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 27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28耶稣说:“你回答的对,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 29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询问圣经说
Ask The Bible Says
路加福音 10:25-29 含义
这种互动在福音书的记载中似乎没有类似的记载。
耶稣私下告诉门徒他们是多么有福,因为他们正在见证先知预言的王国的开始(路加福音 10:23-24),之后一位律法师站起来考验耶稣。经文没有表明这次对话是在耶稣私下谈话后立即发生的,还是在稍后的不同情况下发生的。
在耶稣时代,律师是宗教法律专家。他们制定规则来衡量一个人的正义。这些宗教律师谴责那些不遵守规则的人,甚至在他们违背上帝的诫命时制造上帝的律法漏洞来为自己辩护。这些律师与法利赛人关系密切,甚至可能是一种特殊的法利赛人——他们专注于制定宗教法律。他们也可能是那些违反法律的人的检察官。
虽然法利赛人和律法师在普通犹太人眼中是犹太信仰的捍卫者,他们反对罗马的异教影响,但实际上他们用腐败的犹太教取代了上帝的律法,这是对上帝的律法的嘲弄。他们虚伪的律法导致了坏宗教(马太福音 23:1-36)。耶稣指出了这种伪善,令宗教界感到懊恼。
这位律师站起来面对耶稣并考验他。
如果宗教法学家本着诚意站出来测试或核实耶稣是否是弥赛亚,那么他这样做是正当的。任何人都可以虚假地声称自己是弥赛亚,用圣经来测试他们和他们的教义是恰当的。作为宗教领袖,这位法学家有责任保护人民免受假教师的侵害。
但看起来这位律师并不是有这些意图的。他似乎是为了考验耶稣的缺点而来。他似乎只是想找个借口否认耶稣是弥赛亚。
路加用来表示“考验”的希腊词是动词“ek-pei-ra-zo”(G1537)的一种形式。它的意思是“考验”或“彻底证明”。在新约中,“Ekpeirazo”还有四次使用。在另外四次中,“ekpeirazo”(考验)都是在明确禁止考验上帝的背景下使用的。
“Ekpeirazo”(考验)是耶稣在旷野受诱惑时驳斥撒旦时用到的(马太福音 4:1-11;路加福音 4:1-13)。
在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第一封信中,他以以色列人的抱怨作为反面例子,“ekpeirazo”(考验)一词被使用了两次。
“ekpeirazo”的其他用法表明,当这位宗教律师站出来考验耶稣时,他可能有意以这种消极的方式来考验上帝。这位律师似乎试图扭曲耶稣的回答,以便打倒他。
这里有一条教训,适用于所有人——信徒和非信徒都一样。任何人都不应该以这种方式考验上帝。我们不应该来到上帝面前,寻找方法忽视他,轻视他的命令或操纵他以符合我们的愿望。我们不应该考验他并要求:“如果上帝真的关心我,他会让我享受这一切”;或者“他永远不会让我经历这种痛苦”。作为生物,我们不会考验造物主的善良,存在或目的。他是上帝。
圣经说我们必须怀着[良好的]信念来到上帝面前才能取悦他: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
(希伯来书 11:6)
“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只是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这样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因为他是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
(雅各书 1:5-8)
律师的问题很基本,很常见:夫子,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宗教律法师用尊称称呼耶稣——老师。(他可能用的是希伯来语“拉比”,路加为他的听众将这个词翻译为希腊语“Di-das-kale”(G1320,见约翰福音 1:38)。但即使老师是一个尊称,上下文也表明它可能不是真的。上下文表明律法师称呼耶稣为老师是为了奉承或诱使他落入陷阱。这既是因为上面提到的“ekpeirazo”/测试的使用,也是因为在耶稣回答之后,文本指出律法师试图为自己辩护,表明他并不是真正想要了解和学习。
有趣的是,这位宗教律师的问题与这位年轻财主后来问耶稣的问题非常相似(马太福音 19:16-22;马可福音 10:17-22;路加福音 18:18-25)。这位年轻财主问耶稣:“良善的夫子,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路加福音 18:18)。看来这位年轻财主是一位真诚的探求者,不像这位宗教律师。
宗教法师的问题——夫子,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其实是在问他需要做什么才能完全继承永生。他问的是,要进入耶稣经常宣扬的天国,道德要求是什么(马太福音 4:17)。法师并不是问他死后必须做什么才能上天堂。(要了解更多关于宗教法师和年轻富有官的问题的性质,请参阅马太福音 19:16-22 的注释)。
要了解更多有关继承永生的意义,请参阅“永生:接受礼物与继承奖赏”。
尽管这两个问题在功能上是相同的,但耶稣对宗教律师和年轻财主的回答在语气和内容上却截然不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耶稣面对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年轻财主是认真地询问,而宗教律师是在考验耶稣。马可写到,当耶稣看到年轻财主时,“就爱他”(马可福音 10:21),马可清楚地表明了年轻财主的真诚。耶稣认可并钦佩年轻财主的真诚和虔诚。宗教律师的问题似乎不仅缺乏诚意,而且还设下了一个险恶的陷阱来诱捕耶稣。因此,耶稣对每个人的提问方式都不同——根据每个人提出问题的心态。
耶稣实际上是用两个新问题反问了律法师的问题,“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读起来是怎样的?”换句话说,耶稣对他说:“你是精通摩西律法的宗教专家。你告诉我吧。”耶稣如此回答,精明地让律法师无话可说,无话可说来对付他。
第一个问题——律法上写的是什么?——耶稣引导律法师去寻找答案。律法师可能认为律法就是摩西五经,即圣经的前五卷书:《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值得注意的是,耶稣提出问题的方式是引导律法师去寻找上帝的话语,而不是让律法师随意谈论人为的规则,这些规则声称可以告诉人们如何履行律法(但实际上却使人们屈从于宗教机构)。正如耶稣所问的,律法师实际上会从《申命记》和《利未记》中寻找答案。
对于第二个问题——你觉得这是什么意思?——耶稣听从了律师的专业知识,巧妙地(或者说不那么巧妙地)将问题抛回律师,让他说出“法利赛式的正确”答案。这是一个绝妙的策略。它用上帝的话语来框定问题,并让律师记录在案。
宗教律师随即给出了符合圣经的答案:
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他正确地引用了两条最大的诫命。第一条来自《申命记》:
“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
(申命记 6:5)
第二大诫命来自《利未记》:
“不可报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却要爱人如己。我是耶和华。”
(利未记 19:18)
这些正是耶稣后来回答的确切诫命,当时另一位律法师在圣殿里问他:哪一条诫命是最大的?(马太福音 22:35-40;马可福音 12:28-34)。耶稣回答说,最大的诫命是申命记 6:5, 然后补充说,第二条诫命与此相似(利未记 19:18)。
要了解有关这两条诫命的更多信息,请参阅我们对《申命记》 6:4-5 ; 《利未记》 19:9-18 ; 《马太福音》 22:37-38 ; 22:39-40 的评论)。
耶稣回答说:你回答的对,这样做你就会活下去。
宗教法师的回答是正确的。耶稣肯定了他的回答,即他必须做什么才能继承永生并进入天国。他必须爱上帝胜过一切,并以爱心服务邻居。这就是耶稣所说的“这样做,你就会活得[丰盛]”的意思。换句话说,遵循这些核心命令,你将获得伟大的人生体验,永生。永生既是礼物,也是奖励。
请注意,耶稣再次巧妙地给了宗教律师任何可以用来歪曲祂的证据。律师不能因为耶稣说的任何话而谴责他,否则也会谴责自己。
但这次交流中的一些内容也许刺痛了这位宗教律师的良心。
他来是要考验耶稣,找出他的过错,驳斥他的教义。但是,他根据上帝的律法如实回答了自己的问题,而耶稣(他来要拆散的那个人)谦卑地确认了他的答案,他的内心似乎有所触动。
可能是因为耶稣的温柔回应(箴言 15:1a)。也可能是因为听到他自己的声音意味深长地背诵上帝圣言的美好(以赛亚书 55:11)。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完全不同的东西促使律师继续追问。也许,他觉得,如果他不能拆穿耶稣,他至少可以让自己显得正直。
良心的谴责,想要证明自己正确的冲动,或两者兼而有之,或完全是别的什么;如果律师没有提出最后一个问题让耶稣回答,谈话就会到此结束。
但为了证明自己有理,宗教律师问耶稣:“谁是我的邻居?”
无论他的心是真诚的还是(表面上)对耶稣怀有敌意,这位律师都希望为自己以及他对待他人的方式辩解。
希腊语中的“辩护”一词(“di-kai-O” - G1344)与希腊语中的“正义”一词(“di-kai-os” - G1342)和“正义”一词(“di-kai-o-sun-é” - G1343)具有相同的词根。它们本质上是同一个词,只是形式不同(辩护= 动词;正义 = 形容词;正义 = 名词)。辩护意味着根据标准将其调整到正确的位置或和谐状态。这位律师想要使自己和他现有的行为与上帝律法的标准保持一致和和谐,即爱邻如己。他并不是想向耶稣学习,改变自己的行为,以便符合上帝的正义标准。相反,他试图使他现有的行为得到辩护。从耶稣回答的方式来看,我们可以推测这位律师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与任何他们认为在遵守宗教规则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保持距离。
律法师来考验耶稣,但现在他发现自己处在道德的十字路口。他可以忏悔自己未能爱人如己,也可以为自己辩解,为上帝律法的适用范围划定界限,以此为他无爱的行为开脱。
如果律师想要继承永生,获得我们在世上所能获得的最大人生满足感,那么第一个选择——悔改——会更好(马太福音 4:17)。但这位律师选择了第二个选择,即自我合理化的选择。
他没有悔改,也没有学习如何最好地去爱和服务他人(正如第二大诫命所要求的,即爱我们的邻居),而是本质上在问耶稣:
当宗教律师问耶稣“谁是我的邻居?”时,他实际上是在问“谁不是我的邻居?”隐含的答案是“地位低于我的人。”耶稣将纠正这位宗教律师的立场,并以此给我们讲述最著名的寓言之一。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耶稣向这位宗教律师讲了他最令人难忘的寓言之一——“好撒玛利亚人的寓言”(路加福音 10:30-35)。
圣经文本
25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26耶稣问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 27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28耶稣说:“你回答的对,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 29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