燔祭坛是敬拜者进入外院时看到的第一个物品;它是在会幕的门口 (利未记 1:3)。这坛立在进入耶和华同在和会幕的入口前,提醒以色列人对血祭赎罪的需求。这坛也是其它祭物的所献之地 (利未记 7:2)。这燔祭坛是用皂荚木所造,长五肘,宽五肘,也就是 7.5 英尺 (大约 2.3 米) 的一个正方形;它高三肘,就是 4.5 英尺 (大约 1.4 米) 高,是被抬高的。
燔祭 (希伯来文是 "ʿōlāh") 是自愿献上的祭物,虽然有时也是被要求的,通常与 "赎罪祭" 相关。它是由附庸 (以色列) 所献,为要与君主神 (统治者) 保持团契关系,为带来祭牲的人赎罪。
巧匠总监比撒列在坛的四拐角上做四个角,与坛接连一块,用铜把坛包裹。这角象征力量,甚至象征圣所的一个地方 (例如,列王纪上 2:28)。
之后,比撒列做坛上的盆,铲子,盘子,肉锸子,火鼎。盆,铲子,盘子用来清洁和维护祭坛。可想而知,每天应该有不少祭物献在坛上,残渣也需要清除。肉锸子是三股叉,用于将祭物放于坛上,然后将留于祭司吃的部分拿下 (撒母耳记上 2:13);火鼎 (希伯来文 "makhtah",也译为 "香炉" ) 可能是一种用于将火运于圣所中香坛上的盘,也具有其它用途 (利未记1 6:12;民数记 17:46)。与其它物品一样,这一切器具都是用铜做的。每一物品都是特别制造,分别出来或使其成圣,供职使用。这可能象征神的每一个百姓都要分别出来遵守律法,藉着爱人如己来服事神。
器具制造之后,比撒列又为坛做一个铜网,安在坛四面的围腰板以下,从下达到坛的半腰。这网是一种金属网,可能是置于坛的半腰 (也就是离地两英尺)。它可能用于烹饪祭牲肉品的地方,之后给祭司作食物。
5-7 节描述了以色列人转移营地时,用于抬坛的物品。首先,比撒列为铜网的四角铸四个环子,作为穿杠的用处。之后,他用皂荚木做杠,用铜包裹。最后,他把杠穿在坛两旁的环子内,用以抬坛。这杠是穿在环子内的,使利未人用杠抬坛。
最后,摩西告诉比撒列用板做坛。为了制造一个携带方便的坛,坛是空的,就使坛轻便,易于抬运。
坛的具体位置并未给出。利未记 1:3 说,每头献为燔祭的祭牲都要在 "会幕门口" 献上,也就是说献祭的坛也在此处。所以,燔祭坛应该是在外院门口和会幕门口之间,接近门口。这坛的功用是为献祭提供地方,为要在耶和华面前接受赎罪。出埃及记 40:6 说明了这一地方,"把燔祭坛安在帐幕门前"。这铜坛离门口很近,以致这地方既称为 "燔祭坛",也称为 "帐幕门口"。
在新约,羔羊 (基督我们的主) 为我们成为祭物,使凡相信的人都能通过耶稣被神接纳 (约翰福音 1:29,; 363:14-16;希伯来书 9:11-12;启示录 7:14)。耶稣的血也遮盖了信徒的罪,是持续地遮盖,使我们能够行在与他的团契之中 (约翰一书 1:9)。各种祭物的持续性特征很有可能是要描绘在天上耶稣作为大祭司的持续性事工 (希伯来书 9:11 - 10:18)。由于帐幕代表天上帐幕实物的复制,这样帐幕的模式在新约重复就不足为奇了 (希伯来书 9:23)。
询问圣经说
Ask The Bible Says
出埃及记 38:1-7 含义
燔祭坛是敬拜者进入外院时看到的第一个物品;它是在会幕的门口 (利未记 1:3)。这坛立在进入耶和华同在和会幕的入口前,提醒以色列人对血祭赎罪的需求。这坛也是其它祭物的所献之地 (利未记 7:2)。这燔祭坛是用皂荚木所造,长五肘,宽五肘,也就是 7.5 英尺 (大约 2.3 米) 的一个正方形;它高三肘,就是 4.5 英尺 (大约 1.4 米) 高,是被抬高的。
燔祭 (希伯来文是 "ʿōlāh") 是自愿献上的祭物,虽然有时也是被要求的,通常与 "赎罪祭" 相关。它是由附庸 (以色列) 所献,为要与君主神 (统治者) 保持团契关系,为带来祭牲的人赎罪。
巧匠总监比撒列在坛的四拐角上做四个角,与坛接连一块,用铜把坛包裹。这角象征力量,甚至象征圣所的一个地方 (例如,列王纪上 2:28)。
之后,比撒列做坛上的盆,铲子,盘子,肉锸子,火鼎。盆,铲子,盘子用来清洁和维护祭坛。可想而知,每天应该有不少祭物献在坛上,残渣也需要清除。肉锸子是三股叉,用于将祭物放于坛上,然后将留于祭司吃的部分拿下 (撒母耳记上 2:13);火鼎 (希伯来文 "makhtah",也译为 "香炉" ) 可能是一种用于将火运于圣所中香坛上的盘,也具有其它用途 (利未记1 6:12;民数记 17:46)。与其它物品一样,这一切器具都是用铜做的。每一物品都是特别制造,分别出来或使其成圣,供职使用。这可能象征神的每一个百姓都要分别出来遵守律法,藉着爱人如己来服事神。
器具制造之后,比撒列又为坛做一个铜网,安在坛四面的围腰板以下,从下达到坛的半腰。这网是一种金属网,可能是置于坛的半腰 (也就是离地两英尺)。它可能用于烹饪祭牲肉品的地方,之后给祭司作食物。
5-7 节描述了以色列人转移营地时,用于抬坛的物品。首先,比撒列为铜网的四角铸四个环子,作为穿杠的用处。之后,他用皂荚木做杠,用铜包裹。最后,他把杠穿在坛两旁的环子内,用以抬坛。这杠是穿在环子内的,使利未人用杠抬坛。
最后,摩西告诉比撒列用板做坛。为了制造一个携带方便的坛,坛是空的,就使坛轻便,易于抬运。
坛的具体位置并未给出。利未记 1:3 说,每头献为燔祭的祭牲都要在 "会幕门口" 献上,也就是说献祭的坛也在此处。所以,燔祭坛应该是在外院门口和会幕门口之间,接近门口。这坛的功用是为献祭提供地方,为要在耶和华面前接受赎罪。出埃及记 40:6 说明了这一地方,"把燔祭坛安在帐幕门前"。这铜坛离门口很近,以致这地方既称为 "燔祭坛",也称为 "帐幕门口"。
在新约,羔羊 (基督我们的主) 为我们成为祭物,使凡相信的人都能通过耶稣被神接纳 (约翰福音 1:29,; 363:14-16;希伯来书 9:11-12;启示录 7:14)。耶稣的血也遮盖了信徒的罪,是持续地遮盖,使我们能够行在与他的团契之中 (约翰一书 1:9)。各种祭物的持续性特征很有可能是要描绘在天上耶稣作为大祭司的持续性事工 (希伯来书 9:11 - 10:18)。由于帐幕代表天上帐幕实物的复制,这样帐幕的模式在新约重复就不足为奇了 (希伯来书 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