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回顾了以色列从何烈山(西奈山)到摩押平原之旅的历史后(1:1 - 3:29),在他们准备进入迦南之时,他对百姓进行了劝诫。在英文圣经版本中,本章的开头是"现在"一词(字面意思是"并且现在"),暗示了它是建立在前面各章的基础之上(和合本圣经对该词的语序做了调整,放在"以色列人哪"之后)。换句话说,"现在"一词引入了作者从历史的叙述中所要提出的观点,因为对摩西来说,有必要回顾以色列过去的经历,以此来提醒他们神的信实,以及在他们进入应许之地之前的成功和错误。这一提醒可以作为一个教训,来教导他们以正确的方式来取悦他们的盟约伙伴君主Yahweh,以便作为忠诚的附庸享受在应许之地的生活。
摩西因此开始呼召以色列人,要听从遵行他将要教导他们的律例典章。译为"听从"的动词(希伯来文中的shema),既描述了听从(聆听)的心理活动,也描述了它的效果。换句话说,听从(或聆听)总是伴随着顺服所说的话。实际上,圣经将听从等同于顺服和遵守神的诫命,这解释了雅各所争论的,
"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各书1:22-25)
摩西知道,对以色列人来说,成为道的执行者而不仅仅是聆听者是很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他劝诫他们,要遵守他所教训他们要遵行的律例典章。"律例"和"典章"二词在这里是作为神之诫命的同义词。然而,每个词都有各自确切的意思。"律例"(希伯来文中的"ḥuqqîm")指的是所规定的某事物,例如条例。正因如此,它可以被译为"法律"或"法令"。第二个词("mišpāṭîm")指的是法律程序,或者被法官所颁布的命令。摩西将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使用,强调了遵守神的整个法令的重要性。顺服的目的是好叫以色列人存活,得以进入耶和华─他们列祖之神所赐给他们的地,承受为业。摩西强调,这土地是在这些百姓以前所赐下的,因为藉着神与亚伯拉罕之间无条件的盟约,它被应许给了他们(创世记12章,15章)。然而,为了在应许之地很好地生活,并享受它所有的权利,就必须忠信地顺服盟约伙伴。
在第二节,摩西警告以色列人,他所吩咐他们的话,不可加添,也不可删减,好叫他们遵守,就是耶和华─他们神的命令。以色列人需要全心地遵循神的律法,因为它是完美的,不可更改的(诗篇19:7-9),要求这些律法的完整性。这一类安排—不可加添也不可删减其中的规定—在古代近东条约中是普遍的,条约中君主(统治者)设定他自己的期望。附庸只能都同意条款,然后遵守这些条款。这解释了当以色列人在西奈山接受神的诫命时,为什么他们回答,"凡耶和华所说的,我们都要遵行"(出埃及记19:8)。
在3-4节,摩西提醒以色列人巴力‧毘珥的悲惨事件,巴力‧毘珥是在前面的申命记3:29中摩西所提及过的一个地方。在民数记25:1-9中所记载的这个事件中,我们知道以色列参与了与摩押女子的性犯罪和偶像崇拜。民数记1-2节说,"以色列人住在什亭,百姓与摩押女子行起淫乱。因为这女子叫百姓来,一同给她们的神献祭,百姓就吃她们的祭物,跪拜她们的神。"结果,所有参与敬拜巴力‧毘珥的人都死于瘟疫,总共24000名。摩西提醒以色列人,耶和华因巴力‧毘珥的事所行的,他们亲眼看见了。凡随从巴力‧毘珥的人,耶和华─他们的神都从百姓中间除灭了。但是,惟有那些专靠耶和华的人,在摩西演讲的当时全都存活了(申命记4:4)。
这里,译为"专靠"的动词的基本意思是"抓住",或者"紧密依附",它表达情感上的亲密和忠诚。摩西在创世记2:24中使用了同一个动词,来解释男人如何离开他的父母,与妻子"连合"成为"一体"。基于这个动词的意思,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那些拒绝违背神之盟约的人,这样做是基于对神的爱和忠诚。相反,那些参与异教敬拜的人,这样做是因为对神之盟约的不忠信。巴力‧毘珥事件向我们展示顺服神之命令的重要性。负面的后果总是伴随着对盟约条款的不顺服。
询问圣经说
Ask The Bible Says
申命记4:1-4 含义
摩西回顾了以色列从何烈山(西奈山)到摩押平原之旅的历史后(1:1 - 3:29),在他们准备进入迦南之时,他对百姓进行了劝诫。在英文圣经版本中,本章的开头是"现在"一词(字面意思是"并且现在"),暗示了它是建立在前面各章的基础之上(和合本圣经对该词的语序做了调整,放在"以色列人哪"之后)。换句话说,"现在"一词引入了作者从历史的叙述中所要提出的观点,因为对摩西来说,有必要回顾以色列过去的经历,以此来提醒他们神的信实,以及在他们进入应许之地之前的成功和错误。这一提醒可以作为一个教训,来教导他们以正确的方式来取悦他们的盟约伙伴君主Yahweh,以便作为忠诚的附庸享受在应许之地的生活。
摩西因此开始呼召以色列人,要听从遵行他将要教导他们的律例典章。译为"听从"的动词(希伯来文中的shema),既描述了听从(聆听)的心理活动,也描述了它的效果。换句话说,听从(或聆听)总是伴随着顺服所说的话。实际上,圣经将听从等同于顺服和遵守神的诫命,这解释了雅各所争论的,
"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各书1:22-25)
摩西知道,对以色列人来说,成为道的执行者而不仅仅是聆听者是很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他劝诫他们,要遵守他所教训他们要遵行的律例典章。"律例"和"典章"二词在这里是作为神之诫命的同义词。然而,每个词都有各自确切的意思。"律例"(希伯来文中的"ḥuqqîm")指的是所规定的某事物,例如条例。正因如此,它可以被译为"法律"或"法令"。第二个词("mišpāṭîm")指的是法律程序,或者被法官所颁布的命令。摩西将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使用,强调了遵守神的整个法令的重要性。顺服的目的是好叫以色列人存活,得以进入耶和华─他们列祖之神所赐给他们的地,承受为业。摩西强调,这土地是在这些百姓以前所赐下的,因为藉着神与亚伯拉罕之间无条件的盟约,它被应许给了他们(创世记12章,15章)。然而,为了在应许之地很好地生活,并享受它所有的权利,就必须忠信地顺服盟约伙伴。
在第二节,摩西警告以色列人,他所吩咐他们的话,不可加添,也不可删减,好叫他们遵守,就是耶和华─他们神的命令。以色列人需要全心地遵循神的律法,因为它是完美的,不可更改的(诗篇19:7-9),要求这些律法的完整性。这一类安排—不可加添也不可删减其中的规定—在古代近东条约中是普遍的,条约中君主(统治者)设定他自己的期望。附庸只能都同意条款,然后遵守这些条款。这解释了当以色列人在西奈山接受神的诫命时,为什么他们回答,"凡耶和华所说的,我们都要遵行"(出埃及记19:8)。
在3-4节,摩西提醒以色列人巴力‧毘珥的悲惨事件,巴力‧毘珥是在前面的申命记3:29中摩西所提及过的一个地方。在民数记25:1-9中所记载的这个事件中,我们知道以色列参与了与摩押女子的性犯罪和偶像崇拜。民数记1-2节说,"以色列人住在什亭,百姓与摩押女子行起淫乱。因为这女子叫百姓来,一同给她们的神献祭,百姓就吃她们的祭物,跪拜她们的神。"结果,所有参与敬拜巴力‧毘珥的人都死于瘟疫,总共24000名。摩西提醒以色列人,耶和华因巴力‧毘珥的事所行的,他们亲眼看见了。凡随从巴力‧毘珥的人,耶和华─他们的神都从百姓中间除灭了。但是,惟有那些专靠耶和华的人,在摩西演讲的当时全都存活了(申命记4:4)。
这里,译为"专靠"的动词的基本意思是"抓住",或者"紧密依附",它表达情感上的亲密和忠诚。摩西在创世记2:24中使用了同一个动词,来解释男人如何离开他的父母,与妻子"连合"成为"一体"。基于这个动词的意思,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那些拒绝违背神之盟约的人,这样做是基于对神的爱和忠诚。相反,那些参与异教敬拜的人,这样做是因为对神之盟约的不忠信。巴力‧毘珥事件向我们展示顺服神之命令的重要性。负面的后果总是伴随着对盟约条款的不顺服。